說孫權:少年揮斥方遒,中年縱橫捭闔,晚年剛愎自用

2024年07月09日18:42:05 歷史 1926

01

宋寧宗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宋廷再次啟用在家賦閑多年的辛棄疾為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當得知宋廷有北伐中原意願時,年過六旬的辛棄疾像個少年一樣興奮。儘管韓侂胄以使前方作戰無後顧之憂為由讓辛棄疾坐鎮京口,辛棄疾還是對北伐充滿了無限的熱忱。他登臨北固亭,俯仰美色,豪情頓生: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

天下英雄誰敵手?

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兩年後,辛棄疾六十六歲。辛棄疾意識到啟用自己只是宋廷的幌子。自己的戰爭方略建議壓根沒有引起南宋當權者的重視。他再次來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心中感慨萬千,譜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開篇即是: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年逾六旬的辛棄疾為何要在自己的詞作中反覆提到孫權這個一千年以前的人物。當時宋廷的政治、軍事狀況讓他無比懷念那個身被兜鍪鎧甲,持戟奔擊,將父兄基業不斷拓展的少年。

讓現代人無法接受或者好奇的是:「孫渣」、「孫十萬」、「背刺王」為何會受到辛棄疾的追捧?

說孫權:少年揮斥方遒,中年縱橫捭闔,晚年剛愎自用 - 天天要聞

也許,今天的人,認認真真一讀孫權,就會明白,他少年英雄,中年拓進,晚年剛愎,但終其一生都在為父兄基業而不斷努力。無愧於英雄的稱號。至於今人詬病的那些他的短板或者不堪,在當時情境下,都是可以說得通的。

02

就像上篇所說(詳見《說三國33 | 孫吳的建國道路09:孫策託孤》),早在十五歲時,孫權就得到其兄孫策的刻意培養,先擔任陽羨縣長,接著察孝廉,舉茂才都是當時標準的為官路徑。然後孫權就經常跟隨在孫策左右並參與內部事務的決策。建安四年(199年 ),孫權隨孫策收得了廬江、豫章二郡,經過了軍事歷練。第二年,孫策遇刺死亡,孫權從孫策手上接過了父親與兄長共同創造的基業。

說孫權:少年揮斥方遒,中年縱橫捭闔,晚年剛愎自用 - 天天要聞

曹操為了穩住孫權,表他為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而孫策託付給孫權的,僅有會稽、吳郡、丹陽、豫章、廬陵五郡。

十九歲的孫權,面臨的是動蕩不安的局面:父兄遺留的心腹能否真心輔佐;廬陵太守孫輔、定武中郎將孫暠等宗室蠢蠢欲動,是否能和平解決;豫章、會稽等地數萬山越也伺機作亂,廬江太守李術更是公開反叛,怎樣快速平定。

孫權此時展現出一如既往的英雄氣。上一秒,他還在為兄長的離去而大哭,下一秒,他就在張昭的提醒下,擦乾眼淚,上馬巡查檢閱軍隊:你們的新主公乃孫仲謀也!

五年,策薨,以事授權,權哭未及息。策長史張昭謂權曰:"孝廉,此寧哭時邪?且周公立法而伯禽不師,非欲違父,時不得行也。況今姦宄競逐,豺狼滿道,乃欲哀親戚,顧禮制,是猶開門而揖盜,未可以為仁也。"乃改易權服,扶令上馬,使出巡軍。

首先,孫權很快穩住最核心的班底。文有張昭,執掌政務,孫權便待張昭以師傅之禮。武有周瑜、程普,絕對忠於孫氏,孫權便委以重任,以周瑜、程普、呂范等為將率。不僅如此,孫權還不遺餘力聘求名士,魯肅、諸葛瑾、嚴畯、步騭、徐盛等始為賓客。更重要的是,年輕的孫權看到了孫策之死的本質。

孫策留給孫權五郡,主要依靠外來士族和孫堅舊部武力奪取的。和當地士族是對立關係。孫權調整了與本土士族的相處方式,爭取到了以顧雍、陸遜為首的吳郡上族。並把孫策的女兒,一個嫁給顧雍的長子顧邵,一個嫁給陸遜。開始依靠人才眾多的土著士族。

其次,對於宗室,孫權並沒有手軟。他與張昭共同召見孫輔,並將孫輔與曹操往來的書信給孫輔看,孫輔無言以對。孫權果斷除掉了孫輔的近臣,並將其幽禁。直到數年之後,孫輔去世。而魯莽的孫暠,只在虞對他警告下,就乖乖撤兵。

如果說孫權分部諸將,鎮撫山越,是小試牛刀。那麼消滅李術,則是孫權第一次向眾人展示他恐怖而又卓絕的能力。

《江表傳》記載說,孫策死後廬江太守李術不服孫權,公開反叛。孫權大怒下,先給曹操寫信,以李術曾經率兵攻殺曹操所設的揚州刺史嚴象為由,要替曹操討伐李術。接著孫權舉兵攻李術於皖城。李術恐懼,堅守不出,後向曹操求救。早已收到孫權密信的曹操自然對李術沒有伸出援手。最終皖城糧食乏盡人相食下城破。孫權用屠城、梟首這樣殘忍的方式宣告著自己江東新主的地位。震懾了整個江東。

由此,江東內部不安的主要因素,全部被剪除。孫策彌留之際那句"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知卿。"後半句得到了印證。

03

鞏固內部後,孫權展現出少年的意氣奮發,將眼光放在了江東以外的區域。

說孫權:少年揮斥方遒,中年縱橫捭闔,晚年剛愎自用 - 天天要聞

荊州之地一直是孫氏垂涎的沃土。自孫堅開始就已經通過逼死荊州刺史王睿的方式,想據有荊州之地。只是當時孫氏沒有政治根基,軍事實力尚未形成羽翼,不得不依附袁術而對抗新任刺史劉表。最終,孫堅死於荊州之戰。孫策與名士張紘商議要"收兵吳會,則荊、揚可一,讎敵可報。"

孫權也是沿著孫策的方略,穩穩地推進。他五年三次討伐江夏黃祖,不僅最終成功誅殺黃祖,更是吞併江夏郡大部,虜其男女數萬。

八年,權西伐黃祖,破其舟軍,惟城未克,而山寇復動。還過豫章,使呂范平鄱陽,程普討樂安,太史慈領海昏,韓當、周泰、呂蒙等為劇縣令長。

十二年,西征黃祖,虜其人民而還。

十三年春,權復征黃祖,祖先遣舟兵拒軍,都尉呂蒙破其前鋒,而凌統、董襲等盡銳攻之,遂屠其城。祖挺身亡走,騎士馮則追梟其首,虜其男女數萬口。

幾乎與此同時,一個問題始終在孫權腦海中盤旋:父兄基業,我要如何繼承,長遠發展?魯肅恰當地來了。他在周瑜的引薦下,與孫權在榻上密談。二人這段對談完全是東吳版的《隆中對》。

合榻對飲。因密議曰:「今漢室傾危,四方雲擾,孤承父兄餘業,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顧,何以佐之?」

肅對曰:「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權曰:「今儘力—方,冀以輔漢耳,此言非所及也。」

孫權立即約見魯肅上來便說「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孫權提出鼎足江東,以觀天下形勢的戰略。具體的戰術則是先剿除黃祖,再進伐劉表,佔有長江以南全部地方,然後稱帝建號,奪取天下。或許從這刻開始,魯肅在二十多歲的孫權心中埋下了稱帝的種子。以後不管面對赤壁之戰中投降派的威逼還是屢次在合肥吃虧,孫權都沒有動搖過進取天下的決心。

04

有了周瑜、魯肅等人的定心丸。面對曹操「與將軍會獵於吳」赤裸裸的威脅,孫權果斷決定,以周瑜、程普為左右都督,與劉備聯兵,共破曹操。周瑜以五萬人於赤壁大破曹軍。曹操嘴硬,留下一句:「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 後也不得不承認自己戰敗。從此,孫權一直在為《踏上對》,在為父兄基業與自己心裡那顆種子不斷尋求結果。甚至為了擴張,為了地盤,對昔日盟友以不光彩的手段,痛下殺手,背後一擊。這也是孫權在千年以後後人們,風評不佳的最主要原因。

說孫權:少年揮斥方遒,中年縱橫捭闔,晚年剛愎自用 - 天天要聞

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親率大軍圍困合肥。
建安十四年(209年),周瑜擊敗曹仁取得南郡。
建安十五年(210年),孫權遣步騭南征交州。
建安十七年(212年),孫權修築濡須塢以防曹操南侵。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攻打濡須塢,無功而返。
建安十九年(214年),孫權率呂蒙、甘寧征討皖城。
建安二十年(215年),孫權與劉備達成「湘水之盟」 。同年,孫權再次征討合肥,遭遇了張遼的突襲。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煽動丹陽、鄱陽山越宗帥費棧、尤突起事。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孫權派賀齊及陸遜平定尤突、費棧叛亂。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再攻合肥。同時呂蒙襲取南郡、零陵、武陵三郡;吳將潘璋、朱然擒殺關羽。
黃初二年(221年),孫權遷都武昌。
黃武元年(222年),陸遜在彝陵大破蜀軍。曹丕舉兵三路伐吳,失敗兵退。
黃武二年(223年),孫權命賀齊等襲取蘄春。
黃武四年(225年),曹丕率軍至廣陵,無功而返。
黃武五年(226年),孫權進攻江夏。
黃武六年(227年),吳國諸將平定彭綺叛亂。
黃武七年(228年),「石亭之戰」陸遜大敗曹休。

05

其實,夷陵之戰後,孫吳政權的疆域已經基本成型。北至廬江郡,南通日南郡,西達交趾郡,東臨東海。孫吳政權已經從揚州四郡,發展成為橫跨揚州、荊州(除了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長沙郡、武陵郡、零陵郡、桂陽郡盡歸孫權)、廣州、交州四州之地的龐然大物。

夷陵之戰大勝,擊退曹丕三路進攻,統治地域擴大而又穩固,看起來割據一方,自成一體的條件已經完全建立了。黃武二年(223)四月,陸遜和丞相孫邵率領群臣上表,勸孫權稱帝,沒想到孫權直接拒絕。

很多人說,是孫權太謹慎了。這句話說到了點子上。黃武二年看起來形勢一片大好,可是,在這形勢下,暗流涌動。一方面,劉備新敗並未返回成都,蜀漢對孫吳的態度尚不明朗。是否再次興兵,還說不定。曹魏伐吳雖然無功而返,但是孫權已經暫時向曹魏稱臣。如果貿然稱帝,曹魏的強大實力還是讓孫權比較忌憚的。還要一個,孫權沒有稱帝的理由。

曹丕的稱帝,每一步都合乎法理,況且,曹操早就按照王莽失敗的經驗,為兒子將稱帝前的阻礙幾乎全部掃除。曹丕只需要按住漢獻帝的頭,表演完三辭三讓即可。劉備雖未掌握獻帝,但是自己也是「帝室之胄」,只需在蜀地製造曹丕殺害獻帝的輿論,登基不會有太多非議。孫權既沒有手握天子,又無帝室血脈,法理上沒有站得住腳的理由。

所以,雖然戰勝了劉備,但孫權聽聞劉備駐紮白帝,還是派遣使者請和,爭取劉備同意。雖然劉備去世,但是繼任者諸葛亮堅決貫徹孫劉聯盟,讓孫權在西線沒有太大壓力。儘管如此,孫權還在非常謹慎,他在耐心的等待。等到黃武五年(226年)七月,曹丕病逝,他乘機攻江夏,不克而還。一直再等到「石亭之戰」陸遜大敗曹休,曹魏受西線諸葛亮侵擾無力大規模南下,在決定登基稱帝。

黃龍元年(229年)四月,孫權於武昌登基稱帝,建國號為吳。孫權登基用的理由,漢室氣數已盡,曹氏父子禍國,不是合法君主,皇帝位虛,自己這才登基稱帝。

06

孫權與曹丕、劉備一樣,新稱帝的孫權更進一步展示出了積極進取的態度。

黃龍元年(229年),使校尉張剛、管篤出使遼東。
黃龍二年(230年),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
黃龍三年(231年),孫權派太常潘濬與呂岱率軍五萬,討伐叛亂的五溪蠻。
嘉禾元年(232年),遣將軍周賀、校尉裴潛乘海之遼東。
嘉禾三年(234年),派陸遜、諸葛瑾等屯兵江夏、沔口,孫韶、張承等往廣陵、淮陽方向出兵,孫權再次率大軍圍攻合肥新城。八月,諸葛恪討伐山越。十一月,潘濬成功平定武陵蠻夷。
嘉禾四年(235年)夏,孫權令呂岱督率劉纂、唐咨等人分兵討伐廬陵「賊」李桓、路合。
嘉禾六年(237年),陸遜奉命督軍征討彭丹,平定。十月,全琮襲取六安,不克。後諸葛恪平定山越。
赤烏二年(239年),遣使者羊衜、鄭胄、將軍孫怡之遼東。
赤烏四年(241年)四月,派全琮攻淮南、諸葛恪攻六安,朱然圍攻樊城,諸葛瑾攻柤中。
赤烏五年(242年),派將軍聶友、校尉陸凱航行珠崖、儋耳(海南島)。
赤烏六年(243年),扶南王范旃遣使獻樂人及方物。

雖然被調侃東吳什麼時候打合肥,什麼時候就想要爭天下。事實上孫權直到赤烏五年還在積極擴張。因為北上合肥多次被阻,他無奈下,將兵力都擴散到遼東與海南、台灣等地。這種擴張慾望,跟偏安一隅的南宋比,簡直瘋狂。這下終於能明白辛棄疾為什麼要多次在北伐時提及孫權了。

07

都說孫權晚年昏聵,主要表現呂壹事件和二宮之爭上。

孫權的第一任夫人是東漢尚書郎、徐令謝煚之女會稽謝夫人。後孫權又迎娶吳郡豪族徐琨之女徐夫人,欲讓謝夫人屈居其下,謝夫人由此失意早卒 。過了幾年後孫權又迎娶丞相步騭的族人步夫人。

徐氏最初嫁予吳郡陸氏的陸尚,陸尚歿後處於單身。後徐氏嫁給孫權後並不受寵。步夫人因性格不妒忌,又經常推薦美人,受到孫權喜歡。二人育有有二女全公主和朱公主。而孫權曾將庶長子孫登交由徐夫人撫養。

孫權稱帝後,以孫登為皇太子,想立步夫人為皇后,但是太子和群臣認為應該立徐氏為皇后。孫權不得已下,乾脆不立皇后,這種情況持續了十多年。直到赤烏元年(238年),步夫人去世,孫權才終於追贈她為皇后。

黃龍元年(229年)四月,孫權稱帝,一直到十年後,他才能無所顧忌,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所以他封皇后、廢立太子、殺大臣不會有太多的阻擋,真正的成為了一個君主。

說孫權:少年揮斥方遒,中年縱橫捭闔,晚年剛愎自用 - 天天要聞

制約孫權的,不是周瑜、魯肅這些孫氏發家依賴的淮泗集團,而是另一股勢力:江東本土士族。簡單來說,主要是盤踞在江東顧、陸、朱、張等經營了數代之久的大族。

顧氏的顧雍在黃武四年(225年)就代孫邵為丞相。陸氏的陸遜在夷陵之戰中大敗劉備而名噪天下。朱氏的朱據在黃龍元年(229年),被任命為左將軍。張氏的張溫隨未位列高官,但他卻聲名過於顯赫,在民間深有影響。

早期,他們合作愉快,《三國志·吳志·陸凱傳》說:「先帝(孫權)外仗顧、陸、朱、張,內近胡綜、薛綜,是以庶績雍熙,邦內清肅。」《三國志·吳志·朱治傳》說:「公族子弟及吳『四姓』,多出仕郡,郡吏常以干數。」說明吳郡的大姓與孫權合作的緊密。但是,孫權漸漸發現,淮泗集團舊人老的老,死的死,出現了人才斷層的局面。而這個時候,佔據要職的,大多成了江東的本土士族。

黃武三年(224年)孫吳的選曹尚書暨艷重點對三署的郎官進行了嚴格的考察。結果發現稱職的郎官不到十分之一。這個結果遭到了大批大臣的反對,他們不斷向孫權告狀。最終,孫權以暨艷及選曹郎徐彪,專用私情,愛憎不由公理為由令暨艷、徐彪自殺。

暨艷案乍看是一場試圖澄清吏治的失敗性嘗試,實際上是孫權與江東士族的第一次正面交鋒。因為此時「公族子弟及吳四姓多出仕郡,郡吏常以千數」。而且,暨艷上任後,陸遜、朱據、陸瑁、陸渭都曾多次勸阻他能通融就通融,不要那麼嚴苛死板。最終,暨艷沒有聽他們的,導致自己反而成為了這場鬥爭的犧牲品。

約十年後的嘉禾年間(232年-238年),孫權又啟用了一個叫呂壹的人,讓他擔任中書典校郎,監察中央和地方州郡文書事 。史書記載呂壹性苛慘,用法深刻。太子孫登多次勸孫權不要用此人,但是孫權都不聽,大臣於是各個都如履薄冰。呂壹先是中傷建安太守鄭胄,又告江夏太守刁嘉,接著陷害宰相顧雍與孫權的駙馬朱據。但是,呂壹中傷建安太守鄭胄,結果潘濬、陳表上言,鄭胄得以釋放;告江夏太守刁,在是儀堅持下,刁嘉方得以無事;呂壹陷害宰相顧雍,因畏懼潘濬放過了顧雍;朱據自我監禁,孫權親自還其清白並處死呂壹。呂壹陷害的人都有驚無險,反而自己丟了姓名,這其實是不合常理的。

不管暨艷案還是呂壹案,還是後來的二宮之爭中,貶黜朱據,罵死陸遜,流放虞翻,張溫,顧譚,張休等人孫權所有這些動作都是全部對準了本地的世家大族,都是試圖突破顧雍-陸遜-朱據的權力體系。這是他追求的大權獨攬,也是他追求的制衡之術。

08

赤烏四年(241年),孫權嘔心瀝血培養了幾十年的太子孫登死了。孫權和孫登像極了與朱元璋和朱標。早在黃初二年(221),孫權被冊封為吳王的時候,就立孫登為太子。孫權對孫登寄予厚望,悉心栽培。孫權為他選了四個貼身之臣諸葛恪、張休、顧譚、陳表。

諸葛恪是諸葛瑾的兒子,張休是張昭的兒子,陳表是陳武的兒子,顧譚顧雍的兒子。這四人有淮泗舊部,有江東士族,關係平衡且微妙。但是,隨著孫登的死,一切變得不一樣了。

赤烏五年(242)正月,孫和正式被立為太子。同年八月,孫權立四子孫霸為魯王。孫權讓孫和和孫霸居於同宮殿中,而且沒有正式區分等第和品級。後在大臣反對下太子和魯王自此分宮別僚。但是太子和魯王的爭奪卻越來越激烈。朝中大臣亦分為兩派分別支持太子和魯王。陸遜、顧譚、吾粲、朱據、諸葛恪、滕胤、施績、丁密等都支持太子,而步騭、呂岱、全琮、呂據和孫弘等都支持魯王。坐鎮武昌的陸遜甚至多次上書堅決擁護太子,因此招致孫權強烈批評,竟憤怒交加而死。

赤烏十三年(250年)秋,孫權幽禁孫和。當時的驃騎將軍朱據和尚書僕射屈晃等人用激烈的方式請求孫權釋放太子,最終屈晃被遣回鄉里。朱據被貶為新都郡丞,後被中書令孫弘作詔所害。無難督陳正、五營督陳象、太子輔義都尉張純都被處死。朝中有數十人受到牽連流放。七月,孫權廢太子孫和,賜死魯王孫霸,並誅殺全寄、吳安、孫奇等鹿王黨。十一月,正式立第七子孫亮為太子。

這時的孫權已經馬上70歲了。神鳳元年(252年)二月,病重的孫權將太子託付諸葛恪及中書令孫弘、太常滕胤、將軍呂據、侍中孫峻後,在這年四月去世。估計孫權不會想到,自己死後因為太子年幼,在「二宮之爭」內亂後,又出現了諸葛恪、孫峻、孫綝先後專權的局面。直到永安元年(258年)景帝孫休上位,這場長達18年的內亂才徹底划上句號。

09

早先,孫權勸呂蒙要多讀書學習,呂蒙認真學習。後魯肅過尋陽,和呂蒙交談,對他的進步吃驚,呂蒙說出那句「土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後呂蒙死後,孫權給陸遜曆數過往的肱骨,他說:「公瑾破孟德,開拓荊州,沒人能和他匹敵。子敬便及大略帝王之業,後勸孤急呼公瑾,付任以眾,逆而擊操,此二快也。後雖勸吾借玄德地,是其短,故孤忘其短而貴其長,常以比方鄧禹也。子明少時果敢有膽而已;及身長大學問開益,籌略奇至,可以次於公瑾,但言議英發不及之耳……"不知道此時的孫權,是否會懷念那個周瑜、魯肅、呂蒙俱在,相互學習,不斷進取的局面?

《三國志》作者陳壽在評價孫權時,用了一句「句踐之奇」,意思是孫權雖屈身向曹魏稱臣,忍辱負重,但也能選賢任能,最終成就霸業。不知道陳壽是否有意,勾踐正是滅吳的主人公。陳壽和現代網友一樣,也認為孫權晚年殺戮過重,而且二宮之爭上的處理,最終為王國埋下了種子。裴松之對此做了經典的反駁。他說孫權即使在二宮之爭中一直力挺孫和,到頭來繼承孫和位子的還是孫皓?驚不驚喜意不意外?吳國還是會滅在他手上。所以裴松之給出的破解之法是孫亮和孫休都不早死,然後不立孫皓……老實說,朱元璋也是這麼想的。

所以我說,我們要認真的讀孫權,看他少年揮斥方遒,中年縱橫捭闔,或許就能理解辛棄疾的哀嘆。我們更要從孫權晚年剛愎自用中,窺探他的困境。像偉人的「當今惜無孫仲謀」、「六朝何事,只成門戶私計」兩句感嘆,尤其適合去更加深入的了解晚年的孫權。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銘記歷史記憶,凝聚民族復興力量 | 新京報社論 - 天天要聞

銘記歷史記憶,凝聚民族復興力量 | 新京報社論

▲資料圖:北京盧溝橋上的石獅。圖/新華社「我們是善戰的前鋒,我們是民眾的武裝,從無畏懼,決不屈服,永遠抵抗,直到把日寇逐出國境,自由的旗幟高高飄揚。」1939年,29歲的河北青年張松如離開正定省立七中,進入延安抗日軍政大學。這一年,他以「公木」的筆名與音樂指導鄭律成合作創作了這一組《八路軍大合唱》。此前兩...
誰能想到,一次無禮竟為秦國的崛起注入了一劑強心劑 - 天天要聞

誰能想到,一次無禮竟為秦國的崛起注入了一劑強心劑

眾所周知,分封制是周王朝的核心,而禮制則是其核心中的核心。那時候講的「禮」,跟現在的「禮」有很大的不同,但也有些相同之處。我們可以理解周「禮」為現在的「禮貌」,周朝貴族才講「禮貌」,普通國人、野人、蠻夷戎狄是不講的,或者說他們根本不知道這東
什麼是勝利? - 天天要聞

什麼是勝利?

戰爭的最終目標當然是取得勝利。 人們總是期望看到勝利的場景:扛著紅旗,將旗幟插到對方陣地上,歡呼雀躍,國與國開戰,誰都希望勝利。 但是,近年來的三場戰爭卻讓我們看到了一種新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