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他人作嫁衣裳?科爾尼洛夫之亂,為何反倒讓蘇俄成了俄國的主宰

2024年05月16日12:40:44 歷史 1057

瓦格納叛亂對俄國造成了深厚的影響,不過這事兒在悄無聲息中就被平定了。叛亂頭子普大廚也因此徹底消失,吃瓜群眾們剛捧起瓜,正打算津津有味地吃呢,結果發現,瓜沒了!

一切變化實在是太快了,大家都沒反應過來,可以說普大廚徹徹底底幹了一件世紀性的爛尾事件,畢竟和斷更比起來,爛尾才更讓人頭疼。

其實早在100多年,類似的事在俄國也發生過,而且無論是氣勢,還是結局,都遠超瓦格納叛亂。儘管,這也是一個爛尾工程,這項工程便是科爾尼洛夫之亂。

為他人作嫁衣裳?科爾尼洛夫之亂,為何反倒讓蘇俄成了俄國的主宰 - 天天要聞

科爾尼洛夫經歷過2場足以改變俄國命運的大戰

科爾尼洛夫出生在西西伯利亞的一個普通哥薩克家庭,哥薩克出身,在俄國自然肩負著保家衛國的重任,他的父親是一名中尉,他本人子承父業,也進入了軍事圈子。

不過他生活的那個時代,似乎不算友好,到處都瀰漫著戰爭的味道。這對於軍人來說,是危險,也是機遇。

尤其是他們那個瘋狂的沙皇尼古拉二世,不僅要在東方打出一片天下,還要在西方與奧匈帝國干仗,科爾尼洛夫參與了那個時代,直接改變俄國命運的絕大多數戰爭。

第一,1904年到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表現突出

1892年,軍事學校畢業的科爾尼洛夫很快就被派遣到了中亞的土耳其斯坦服役。此後他又去過波蘭、土耳其等地服役,履歷算是比較飽滿的。

在中亞期間,沙俄一直對中國的新疆地區垂涎三尺,因此科爾尼洛夫也著重關注過新疆問題,甚至多次潛入新疆調查,在1901年寫了一本名為《喀什和土耳其斯坦》的書。

真正改變科爾尼洛夫命運的,還得是1904年爆發的日俄戰爭。這場大戰雙方都投入了超過100萬人馬,包括各自幾乎全部的海軍力量,不過最終還是以沙俄慘敗而告終。

科爾尼洛夫卻和國家的命運背道而馳,他本人在這場戰爭中有勇有謀,作戰英勇,因此得到了晉陞。

為他人作嫁衣裳?科爾尼洛夫之亂,為何反倒讓蘇俄成了俄國的主宰 - 天天要聞

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成為民族英雄

日俄戰爭沙俄是打敗了,可尼古拉二世並沒有吸取教訓,他依舊想要靠戰爭挽回損失。因此在1914年他不顧眾人的反對,毅然選擇對奧匈帝國宣戰,從而參與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理由讓人啼笑皆非,還是老一套,因為巴爾幹半島上都是他們斯拉夫人的同胞,而奧匈帝國想要霸佔巴爾幹半島,沙俄自然要出面保護他們的斯拉夫同胞。

可尼古拉二世從來都不掂量一下本國當時還有那個實力繼續參戰嗎?這無非是尼古拉二世想要挽回在日俄戰爭中丟掉的面子罷了。

當時的科爾尼洛夫已經擔任了師級幹部,而且由於他本人善於防守,使得他帶出來的部隊,素有鋼鐵師的稱號。這或許也註定了他的結局,畢竟一個善於防守的人,很難在進攻方面有所突破。

可惜大環境如此,戰局並不是科爾尼洛夫一個小小的師長所能扭轉的。因此負責殿後的他,還是被德軍給俘虜了。

科爾尼洛夫傳奇的人生由此拉開序幕,因為他居然從戰俘營里逃出來了,而且很順利地回到了俄國。沙皇高興壞了,直接將其當成了民族英雄來宣傳。而他本人,也順利地榮升軍長,繼續帶隊作戰。

為他人作嫁衣裳?科爾尼洛夫之亂,為何反倒讓蘇俄成了俄國的主宰 - 天天要聞

二月革命後火箭般升級

可以說,科爾尼洛夫之所以能被廣大俄國人所熟知,完全是因為沙皇親自接見,授予他英雄勳章,並且讓媒體將其打造成民族英雄的形象。

所以說,科爾尼洛夫這個人身上,基本不可能擺脫沙俄時代的烙印。而且沙皇對他的知遇之恩,他是永生難忘的。

不過還是那句話,他個人是很難改變大局的,哪怕當時他已經是一個軍長了,但依舊無法改變沙俄不得人心,走向覆滅的事實。

沙俄覆滅以後,蘇俄並沒有立刻走到台前,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之間,還有一個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當政。而該臨時政府的高層,多數都來自沙俄時代的高官。

因此,科爾尼洛夫也順道成為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的一員。由於當時他們急切地希望一些有威望的軍官助陣,以此抗衡蘇俄的力量,為此科爾尼洛夫也就成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重點栽培的對象。

二月革命後,他一開始就被任命為彼得格勒的軍區司令,過了3個月,他又被任命為第八集團軍司令,榮升步兵上將,又過了1個月,他又被任命為西南方面軍司令。

火箭般的升級,瞬間讓科爾尼洛夫從一個無法改變大局的中層軍官,一下子變成了足以改變俄國命運的高級軍官。

由於他解決叛亂的做法雷厲風行,十分有手段,因此在1917年7月19日,科爾尼洛夫直接被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任命為俄軍的最高統帥。這下好了,短短數月,這位老哥直接登頂了。

為他人作嫁衣裳?科爾尼洛夫之亂,為何反倒讓蘇俄成了俄國的主宰 - 天天要聞

科爾尼洛夫之亂,大概率是意外

科爾尼洛夫升遷的速度的確令人咋舌,這主要還是因為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的首腦克倫斯基,仗著和科爾尼洛夫關係不錯,希望培養出一位在俄軍中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大人物,從而平衡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與蘇俄之間的關係。

那時候雖然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擁有最高統治權,但蘇俄的話語權也不小,長期有蘇俄掣肘,他們很多事情都辦不成。這也是科爾尼洛夫比較煩惱的地方,一個國家,怎麼能有兩種聲音來發布命令呢?

等科爾尼洛夫被提拔為俄軍最高統帥以後,他手裡的權力,足以改變俄國命運。因此他開始對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的軟弱感到十分不滿,在他看來,應該對蘇俄採取十分強硬的態度,有必要的時候,還得出動軍隊,讓他們實實在在地屈服於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腳下。

不過,還沒等科爾尼洛夫發威,一場巨大的變動便徹底改變了他和整個俄國的命運。

9月7日,不知道抽了什麼風,科爾尼洛夫以保護首都為由,直接帶著第三軍團朝著彼得格勒進軍。與此同時,他要求克倫斯基帶著他的小夥伴們集體辭職,下崗回家待業,朝中所有的權力,都得移交給最高軍事統帥,也就是科爾尼洛夫本人。

為他人作嫁衣裳?科爾尼洛夫之亂,為何反倒讓蘇俄成了俄國的主宰 - 天天要聞

這可把克倫斯基給整懵了,他萬萬沒想到,自己千辛萬苦扶持起來的大靠山,關鍵時刻居然把自己給賣了。

不過克倫斯基也不是吃素的,他在9月10日,立刻宣布解除科爾尼洛夫的所有職務,將其行為定義為叛亂,並且號召所有人起來反抗科爾尼洛夫的叛亂。

為了解決科爾尼洛夫之亂,克倫斯基甚至親自跑去請蘇俄出面相助。不得不說,蘇俄的組織能力是非常強悍的,他們立刻召集了一幫人,搗毀鐵路,控制輿論,組建護國戰線,甚至派人直接和科爾尼洛夫對話,等於掌控了彼得格勒的一切。這為接下來的十月革命的成功,埋下了伏筆。

科爾尼洛夫這次叛亂是非常倉促的,他甚至都沒有召集足夠的兵力,而且手底下的人也不知道為啥要進軍首都。在蘇俄輿論的影響之下,不少士兵才意識到,他們是跟著長官在叛亂!

好傢夥,一下子科爾尼洛夫軍隊里的士兵們就嘩然了,尤其是已經抵達首都前線的士兵們,立刻反水,選擇了與科爾尼洛夫劃清界限。

堡壘最怕從內部被攻破,本就不牢靠的科爾尼洛夫集團,因為前線軍隊的反水,立刻土崩瓦解。所以說這場叛亂就這麼稀里糊塗被平定了,科爾尼洛夫本人也被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給抓了。

為他人作嫁衣裳?科爾尼洛夫之亂,為何反倒讓蘇俄成了俄國的主宰 - 天天要聞

科爾尼洛夫為什麼會失敗

可以說,這是一場毫無徵兆,毫無計劃,毫無實力,毫無章法的叛亂,和瓦格納之亂有異曲同工之處,自然是毫無勝算,只能走向失敗。

首先,科爾尼洛夫本身就是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在短短數月之內,強行扶持起來的軍隊最高統帥。他的威望配不上他的地位,德不配位的情況下,不少人都不服他。

其次,科爾尼洛夫叛亂,根本就沒有周密的部署和計劃,純粹就是想到了就干。這又不是旅行,咋能說走就走呢?

此外,科爾尼洛夫手裡,沒有蘇俄那種輿論宣傳手段,在蘇俄面前,他就是個弟弟。蘇俄可以通過輿論的口水將這位昔日的民族英雄,直接變成社會的蛀蟲。他還一點還手之力都沒有。

還有,科爾尼洛夫對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依舊留有情面,不希望把戰事擴大,否則直接下令在最短時間裡攻入彼得格勒,那就容不得其他組織的任何應對措施了。

科爾尼洛夫敗了倒不要緊,關鍵是百姓們對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徹底失望了。畢竟這位大佬是他親自扶持起來的,結果差點引起一場全新的內戰,這還了得?為此大家紛紛開始支持蘇俄崛起,直接影響了1個月以後十月革命的結果。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1952年中葡之戰:解放軍的英勇與國家的尊嚴 - 天天要聞

1952年中葡之戰:解放軍的英勇與國家的尊嚴

標題:1952年中葡之戰:解放軍的英勇與國家的尊嚴作者:溫讀歷史(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和關注溫讀歷史)此文為首發原創,未經本人同意嚴禁各種抄襲、搬運,否則將訴諸法律,後果自負!在歷史的洪流中,有一些事件猶如璀璨的星辰,不僅照亮了當時的天空,更成
中國海岸線上的租借地與不平等條約 - 天天要聞

中國海岸線上的租借地與不平等條約

中國海岸線上的租借地與不平等條約作者:溫讀歷史(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和關注溫讀歷史)此文為首發原創,未經本人同意嚴禁各種抄襲、搬運,否則將訴諸法律,後果自負!一、引言中國,這個擁有數千年文明歷史的國家,不僅擁有廣袤的陸地疆域,還擁有著漫長的海岸
羅瑞卿的最後歲月 - 天天要聞

羅瑞卿的最後歲月

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只要羅長子往我身邊一站,就感到十分的放心!」川湘等地的男子很多身材都不高,但羅瑞卿卻是個例外,他身材十分高大,毛主席親切地稱呼他為「羅長子」。
蔡英文和賴清德會分步驟地特赦陳水扁 - 天天要聞

蔡英文和賴清德會分步驟地特赦陳水扁

蔡英文不可能特赦陳水扁,但是,她一定會為特赦陳水扁創造出最好的法律通道,為陳水扁解除法律方面的阻礙,這一點蔡英文在這8年里早都在做,現在基本也比較成熟了,蔡英文辦任何事情都是比較穩妥的,陳水扁這件事情,不可能一步到位,更不可能立即特赦陳水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