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為什麼只有清明成為了國家法定節日?

2024年04月19日13:01:34 歷史 6216

2008年,清明節被正式確立為法定節假日。但老百姓都清楚,作為一個時令節氣的清明,它早已經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那為何只有清明作為國家法定節日,另外23個時令節氣卻沒有呢?

二十四節氣,為什麼只有清明成為了國家法定節日? - 天天要聞

清明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也叫做三月節,始於周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和農民,根據生產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氣候規律,較為準確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等方面的變化。

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十分重要,因為清明一到,氣溫隨之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好時機。故民間常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的說法。

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以及時序標誌的清明節氣,早已經被古人所認識,漢代就已有明確的文字記載。但作為節日,其實是在唐朝形成的。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取自三個相近的節日綜合而成的傳統習俗。已經不單是一個普通的時令節氣,更像是一種傳統習俗。

二十四節氣,為什麼只有清明成為了國家法定節日? - 天天要聞

最初,清明只是一個提醒農民進行春耕的節氣。由於清明節與寒食節、上巳節日期相近,所以三者就逐漸融為一體。

在唐宋時期形成了每年農曆二月廿十三前後祭祖掃墓為中心,囊括寒食風俗與踏青等諸多內容的傳統節日。

久而久之,清明逐漸演變成為僅次於春節、端午節等綜合性的重大民俗節日。

而這應該就是清明節從二十四節氣中脫穎而出,成功升級為國家法定節日的原因。

可能有人會說了:既然清明節是三個傳統節日綜合而成,那為何其他二十三節氣不能進行融合?

二十四節氣,為什麼只有清明成為了國家法定節日? - 天天要聞

前面簡單提及過,清明節與寒食節、上巳節日期相近,這三個節日在一些具體習俗上也有相通之處。

就拿清明節與寒食節來說,在時間上,清明是寒食節過後的三天,更重要的是清明節很多習俗與寒食節幾乎一脈相承,如掃墓、盪鞦韆。

而寒食節的來歷則是與歷史上著名忠臣介子推的故事有關,傳說介子推在晉文公功成名就之後,帶著自己老母到山西綿山隱居。

後來晉文公突然想起自己居然忘記了功臣介子推,所以去山上找他,但找了很久都沒找到。

有人說放火燒山,作為孝子的介子推卻仍然無動於衷,後來人們發現介子推與他的母親一同被燒死在一棵柳樹下。

為了紀念介子推,有了在寒食節禁火三日與掃墓的習俗,所以寒食節與清明在某些習俗上有著許多相近之處。

二十四節氣,為什麼只有清明成為了國家法定節日? - 天天要聞

這一故事無證可考,或許只是後人對寒食節和清明的額外體會。不過正因為這個故事的加入,在很大程度上賦予了寒食節更加穩固的地位。

寒食節的地位一旦提高,連帶著清明節的重要性也會隨之提高。

而上巳節則是在清明的前一天夏曆三月初三,這一節日最早出現在西漢初年的文獻中,據說是古代舉行洗浴消除災禍的重要日子。

另外,上巳節還是西王母的生日和中國始祖軒轅黃帝的誕辰,這個節日的主要活動就是消災避禍。

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淵源,上巳節、清明節、寒食節三個傳統節日綜合起來,就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民間風俗和文化內涵。

二十四節氣,為什麼只有清明成為了國家法定節日? - 天天要聞

我國傳統清明節期間的活動有很多,包括掃墓、踏青、盪鞦韆、拔河、沐浴、求姻緣等,傳統食物包括青團、清明果、蒿餅等。

和其他傳統節日相比,清明節還有三大特色:兼具西方感恩節、情人節;兼有節氣與節日的雙重地位與身份;不僅是祭奠離世親人,還是親人團聚、野外踏青,親近大自然的好日子。

清明節其實有諸多深刻的內涵,它已經不單單是普通的時令節氣,甚至與農業生產有密切關係,更與中華傳統文化、傳統節俗有著密切關聯。

正因如此,清明才會變成以祭奠祖先為中心的綜合性節日。

與其說清明是一個普通節氣,倒不如說它已經成為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華民族的精神根基是孝道,傳統文化中的孝絕對不是簡單的子敬父,而是以孝為責、以孝治國,沒有哪個民族能像中華民族這樣把「孝」字揮寫得如此淋漓盡致。

二十四節氣,為什麼只有清明成為了國家法定節日? - 天天要聞

隨著社會進步,清明節有了多元思想,迸發出新的活力。清明的傳統底蘊既有掃墓沉重,又有踏青郊遊輕快。發展到今天,清明節等其他節日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蘊含無限的精神旨趣。

加上新時代給清明節注入新的時代內涵和特色內容,使其更好地承擔起喚醒民族的集體記憶,增強加深民族認同與文化認同的功能,更有利於凝聚民心。

照這樣來看,清明節承擔的任務可不輕,這也是其他節氣所無法企及的高度。

參考文獻:

[1]殷艷琳.二十四節氣——清明[j].農村青少年科學探究,2021(03):50.

[2]王曼.中國傳統節日與祖先崇拜論析[d].中南民族大學:2018.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觀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記的抗戰歷史,不曾忘記的無名之輩 - 天天要聞

觀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記的抗戰歷史,不曾忘記的無名之輩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戰爆發88周年。血與火的14年抗戰,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無數國人在民族危亡時挺身而出,奉獻犧牲。據不完全統計,抗戰期間,中國軍民傷亡超過3500萬人。在抗戰相持階段,湖南是對日戰事最多、最慘烈的正面戰場之一。當時全省人口3000萬,徵募的兵...
中國專家一句話嚇得印度認慫:恆河以北自古以來都是中國的! - 天天要聞

中國專家一句話嚇得印度認慫:恆河以北自古以來都是中國的!

高志凱和他那句「在恆河畫一條線」的說法都火了。有網友還提議,這條線未來就應該叫「高志凱線」。印度人聽了可能都懵了,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那麼,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一條線的由來高志凱是一位智庫學者,他所說的畫一條線,實際上是針對臭名昭著的麥克馬
蔡倫造紙術問世:樹皮破布如何改寫中華文明史? - 天天要聞

蔡倫造紙術問世:樹皮破布如何改寫中華文明史?

公元 105 年,東漢宮廷宦官蔡倫將一批質地輕薄的 「新紙」 呈給漢和帝。誰也未曾料到,這看似尋常的發明,會成為撬動中華文明進程的槓桿。在此之前,竹簡笨重如石,絹帛貴比黃金,知識的傳播被牢牢鎖在少數人的書架上。
梅國強同志逝世 - 天天要聞

梅國強同志逝世

湖北中醫藥大學7月7日發布訃告,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當代著名中醫學家、傷寒學泰斗、國醫大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全國中醫藥傑出貢獻獎獲得者、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首屆中醫藥傳承特別貢獻獎獲得者、中國中醫科學院學部委員、湖北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梅國強同志因病於2...
日本奇葩陋習,為了繁衍人口不擇手段,一直到上個世紀才被廢除 - 天天要聞

日本奇葩陋習,為了繁衍人口不擇手段,一直到上個世紀才被廢除

日本這個國家吧,大家都知道,文化獨特,傳統深厚。但你可能不知道,在它那光鮮亮麗的外表下,還藏著一些讓人瞠目結舌的陋習。今天要聊的,就是其中一個特別奇葩的——「夜爬」。這玩意兒在日本社會裡流傳了好幾百年,直到上個世紀才被徹底廢除。背後原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