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1962年老照片

2024年04月17日11:45:04 歷史 1658

照片版權屬於新華社以及相關記者,著作權歸今日頭條作者「集影齋」所有。備註引用於新華社,略有刪減。媒體類平台轉載需經本人同意方可!

江西省1962年老照片 - 天天要聞

1962年3月,朱德在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和學生一起聽課。

江西省1962年老照片 - 天天要聞

原甦攝

1962年全國乒乓球錦標賽於4月17日至20日在南昌市舉行。

江西省1962年老照片 - 天天要聞

1962年 原甦攝

永修縣雲山地區,在1957年冬天,1千7百多名下放幹部來到這裡建立了國營雲山綜合墾殖場。經過4年辛勤的建設,墾殖場發展為擁有3萬6千餘人、農林牧副漁工綜合經營的大型國營企業。4年來墾殖場向國家提供的商品總額達2千1百多萬元。

江西省1962年老照片 - 天天要聞

劉家站綜合墾殖場第七分場 1962年 況全林攝

江西省1962年老照片 - 天天要聞

研究人員在桃園中進行病蟲害防治研究工作

余江縣劉家站一帶的紅壤丘陵,於1956年4月建立了國營劉家站綜合墾殖場。6年來,墾殖場在江西省農業科學研究所的幫助下,進行了艱苦的開墾改造。現在已建立了7700餘畝面積的茶園,5000餘畝面積的果園,並已開始栽培水稻。

江西省1962年老照片 - 天天要聞

即將外運的木材 1962年 原甦攝

宜豐縣國營黃崗山綜合墾殖場自1959年年底建場以來,全場職工積極開荒種糧,還因地制宜種植各種經濟作物,有計劃地開發山區森林資源,5年來為國家提供了許多的商品。

江西省1962年老照片 - 天天要聞

1962年 周肇棟攝

奉新縣林業部門在枯水季節,採取以老帶新的辦法,積極培訓木排水運工人。

江西省1962年老照片 - 天天要聞

1962年 廖國翔攝

江西國營九連山綜合墾殖場科學研究所職工,在全面結束早稻插秧工作後,適時耘禾,追施暖性肥。

江西省1962年老照片 - 天天要聞

1962年 周肇棟攝

江西省1962年老照片 - 天天要聞

橫江公社社長舒劍群(左)

石城縣橫江公社自和大隊第三生產隊,培育水稻壯秧,適期進行播種。

江西省1962年老照片 - 天天要聞

1962年 熊卓然攝

樂平縣農業生產資料公司職工,趕在春水季節前把兩萬餘件蓑衣斗笠等雨具運往農村。

江西省1962年老照片 - 天天要聞

周肇棟攝

瑞金縣城關公社漁業繁殖場,1962年繁殖的300多萬尾魚苗,由於管理精細,生長良好。

江西省1962年老照片 - 天天要聞

1962年 王敬德攝

湖口縣流泗公社紅星大隊的青年社員,在給棉花打葯,防治蟲害。

江西省1962年老照片 - 天天要聞

1962年 詹文良攝

樂平縣眾埠公社楊家大隊第一生產隊的社員在摘收新棉。

江西省1962年老照片 - 天天要聞

紅旗第一瓷廠廠長陳金泉(右二)1962年 夏道陵攝

江西省1962年老照片 - 天天要聞

景德鎮藝術瓷廠彩繪姑娘何秀琴

景德鎮瓷業到解放後,才逐步得到恢復,還擴建了廠房,增加了設備,瓷業工人迅速增加,瓷器的產量和質量都遠遠超過解放前歷史最高水平。

江西省1962年老照片 - 天天要聞

胥志成攝

南昌,從1958到1962三年中,建立了以機械工業為中心的各種工業企業,為江西農村提供的動力排灌設備即達21萬多匹馬力,使全省30萬公頃水田可以用抽水機進行灌溉和排澇。

江西省1962年老照片 - 天天要聞

1962年 常友岑攝

南昌建業染織廠方誌敏青年小組被評為南昌市特等集體模範。三年來,這個小組先後輸送出60名優秀工人,幫助了10個後進小組趕上先進。

江西省1962年老照片 - 天天要聞

1962年 羅崖攝

清江縣薛溪公社黨委書記、原宜春專署輕工業處副處長鄒元秀,和社員一起翻耕稻田,準備插秧。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鑒往知來|百團大戰:戰績輝煌,永垂史冊 - 天天要聞

鑒往知來|百團大戰:戰績輝煌,永垂史冊

立獅腦山巔,望太行雲煙。那座座峰巒如同無言的豐碑,銘刻著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軍民同仇敵愾、勇御外侮的崢嶸歲月、不朽功勛。 7月7日,恰逢全民族抗戰爆發88周年紀念日,正在山西陽泉市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百團大戰紀念碑廣場,向百團大戰烈士敬獻花籃,參觀百團大戰紀念館,緬懷抗戰烈士英雄事迹。 1940年8月,為粉碎...
第1視點|跟隨總書記回望百團大戰偉大勝利 - 天天要聞

第1視點|跟隨總書記回望百團大戰偉大勝利

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省陽泉市考察。他來到百團大戰紀念碑廣場,向百團大戰烈士敬獻花籃,參觀百團大戰紀念館,緬懷抗戰烈士英雄事迹,重溫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軍民同仇敵愾、勇御外侮的光輝歷史,了解當地開展革命歷史教育、傳承弘揚偉大抗戰精神等情況。 陽泉獅腦山主峰 形如刺刀的百團大戰紀念碑直指蒼穹 不遠處,...
古人用秸稈,也是燒嗎? - 天天要聞

古人用秸稈,也是燒嗎?

焚燒秸稈,常被誤認為是千年傳統,實則是現代農業的「時代病」。古人用秸稈,少有「一燒了之」的草率,而是千般用法、萬種智慧。 從《齊民要術》到《陳旉農書》,從堆肥還田到修築屋舍,秸稈在古人的手中,是滋養農田的肥料,是遮風擋雨的材料,是飼養牲畜的食糧。焚燒秸稈,絕非古人首要的選擇,而是現代化農業發展中人們...
觀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記的抗戰歷史,不曾忘記的無名之輩 - 天天要聞

觀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記的抗戰歷史,不曾忘記的無名之輩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戰爆發88周年。血與火的14年抗戰,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無數國人在民族危亡時挺身而出,奉獻犧牲。據不完全統計,抗戰期間,中國軍民傷亡超過3500萬人。在抗戰相持階段,湖南是對日戰事最多、最慘烈的正面戰場之一。當時全省人口3000萬,徵募的兵...
中國專家一句話嚇得印度認慫:恆河以北自古以來都是中國的! - 天天要聞

中國專家一句話嚇得印度認慫:恆河以北自古以來都是中國的!

高志凱和他那句「在恆河畫一條線」的說法都火了。有網友還提議,這條線未來就應該叫「高志凱線」。印度人聽了可能都懵了,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那麼,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一條線的由來高志凱是一位智庫學者,他所說的畫一條線,實際上是針對臭名昭著的麥克馬
蔡倫造紙術問世:樹皮破布如何改寫中華文明史? - 天天要聞

蔡倫造紙術問世:樹皮破布如何改寫中華文明史?

公元 105 年,東漢宮廷宦官蔡倫將一批質地輕薄的 「新紙」 呈給漢和帝。誰也未曾料到,這看似尋常的發明,會成為撬動中華文明進程的槓桿。在此之前,竹簡笨重如石,絹帛貴比黃金,知識的傳播被牢牢鎖在少數人的書架上。
梅國強同志逝世 - 天天要聞

梅國強同志逝世

湖北中醫藥大學7月7日發布訃告,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當代著名中醫學家、傷寒學泰斗、國醫大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全國中醫藥傑出貢獻獎獲得者、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首屆中醫藥傳承特別貢獻獎獲得者、中國中醫科學院學部委員、湖北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梅國強同志因病於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