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1962年老照片

2024年04月17日11:45:04 歷史 1658

照片版權屬於新華社以及相關記者,著作權歸今日頭條作者「集影齋」所有。備註引用於新華社,略有刪減。媒體類平台轉載需經本人同意方可!

江西省1962年老照片 - 天天要聞

1962年3月,朱德在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和學生一起聽課。

江西省1962年老照片 - 天天要聞

原甦攝

1962年全國乒乓球錦標賽於4月17日至20日在南昌市舉行。

江西省1962年老照片 - 天天要聞

1962年 原甦攝

永修縣雲山地區,在1957年冬天,1千7百多名下放幹部來到這裡建立了國營雲山綜合墾殖場。經過4年辛勤的建設,墾殖場發展為擁有3萬6千餘人、農林牧副漁工綜合經營的大型國營企業。4年來墾殖場向國家提供的商品總額達2千1百多萬元。

江西省1962年老照片 - 天天要聞

劉家站綜合墾殖場第七分場 1962年 況全林攝

江西省1962年老照片 - 天天要聞

研究人員在桃園中進行病蟲害防治研究工作

余江縣劉家站一帶的紅壤丘陵,於1956年4月建立了國營劉家站綜合墾殖場。6年來,墾殖場在江西省農業科學研究所的幫助下,進行了艱苦的開墾改造。現在已建立了7700餘畝面積的茶園,5000餘畝面積的果園,並已開始栽培水稻。

江西省1962年老照片 - 天天要聞

即將外運的木材 1962年 原甦攝

宜豐縣國營黃崗山綜合墾殖場自1959年年底建場以來,全場職工積極開荒種糧,還因地制宜種植各種經濟作物,有計劃地開發山區森林資源,5年來為國家提供了許多的商品。

江西省1962年老照片 - 天天要聞

1962年 周肇棟攝

奉新縣林業部門在枯水季節,採取以老帶新的辦法,積極培訓木排水運工人。

江西省1962年老照片 - 天天要聞

1962年 廖國翔攝

江西國營九連山綜合墾殖場科學研究所職工,在全面結束早稻插秧工作後,適時耘禾,追施暖性肥。

江西省1962年老照片 - 天天要聞

1962年 周肇棟攝

江西省1962年老照片 - 天天要聞

橫江公社社長舒劍群(左)

石城縣橫江公社自和大隊第三生產隊,培育水稻壯秧,適期進行播種。

江西省1962年老照片 - 天天要聞

1962年 熊卓然攝

樂平縣農業生產資料公司職工,趕在春水季節前把兩萬餘件蓑衣斗笠等雨具運往農村。

江西省1962年老照片 - 天天要聞

周肇棟攝

瑞金縣城關公社漁業繁殖場,1962年繁殖的300多萬尾魚苗,由於管理精細,生長良好。

江西省1962年老照片 - 天天要聞

1962年 王敬德攝

湖口縣流泗公社紅星大隊的青年社員,在給棉花打葯,防治蟲害。

江西省1962年老照片 - 天天要聞

1962年 詹文良攝

樂平縣眾埠公社楊家大隊第一生產隊的社員在摘收新棉。

江西省1962年老照片 - 天天要聞

紅旗第一瓷廠廠長陳金泉(右二)1962年 夏道陵攝

江西省1962年老照片 - 天天要聞

景德鎮藝術瓷廠彩繪姑娘何秀琴

景德鎮瓷業到解放後,才逐步得到恢復,還擴建了廠房,增加了設備,瓷業工人迅速增加,瓷器的產量和質量都遠遠超過解放前歷史最高水平。

江西省1962年老照片 - 天天要聞

胥志成攝

南昌,從1958到1962三年中,建立了以機械工業為中心的各種工業企業,為江西農村提供的動力排灌設備即達21萬多匹馬力,使全省30萬公頃水田可以用抽水機進行灌溉和排澇。

江西省1962年老照片 - 天天要聞

1962年 常友岑攝

南昌建業染織廠方誌敏青年小組被評為南昌市特等集體模範。三年來,這個小組先後輸送出60名優秀工人,幫助了10個後進小組趕上先進。

江西省1962年老照片 - 天天要聞

1962年 羅崖攝

清江縣薛溪公社黨委書記、原宜春專署輕工業處副處長鄒元秀,和社員一起翻耕稻田,準備插秧。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銘記歷史記憶,凝聚民族復興力量 | 新京報社論 - 天天要聞

銘記歷史記憶,凝聚民族復興力量 | 新京報社論

▲資料圖:北京盧溝橋上的石獅。圖/新華社「我們是善戰的前鋒,我們是民眾的武裝,從無畏懼,決不屈服,永遠抵抗,直到把日寇逐出國境,自由的旗幟高高飄揚。」1939年,29歲的河北青年張松如離開正定省立七中,進入延安抗日軍政大學。這一年,他以「公木」的筆名與音樂指導鄭律成合作創作了這一組《八路軍大合唱》。此前兩...
誰能想到,一次無禮竟為秦國的崛起注入了一劑強心劑 - 天天要聞

誰能想到,一次無禮竟為秦國的崛起注入了一劑強心劑

眾所周知,分封制是周王朝的核心,而禮制則是其核心中的核心。那時候講的「禮」,跟現在的「禮」有很大的不同,但也有些相同之處。我們可以理解周「禮」為現在的「禮貌」,周朝貴族才講「禮貌」,普通國人、野人、蠻夷戎狄是不講的,或者說他們根本不知道這東
什麼是勝利? - 天天要聞

什麼是勝利?

戰爭的最終目標當然是取得勝利。 人們總是期望看到勝利的場景:扛著紅旗,將旗幟插到對方陣地上,歡呼雀躍,國與國開戰,誰都希望勝利。 但是,近年來的三場戰爭卻讓我們看到了一種新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