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喝的酒到底多少度?為何古人動不動喝上好幾壇,卻不會醉呢?

2024年04月09日11:25:10 歷史 1266

前言

在古代,酒的釀製和酒精含量與現代相比有著很大的不同。古人的酒多數是以穀物或水果為原料,通過自然發酵釀製而成,與現代的工業酒精飲料相比,酒精含量相對較低。

因此,古人喝的酒雖然味道醇厚,但相對來說,酒精度數並不高。古代人喝酒,也常常會引起人們的好奇:他們喝的酒到底有多少度?為何能一口接一口,卻不會醉倒?

古人喝的酒到底多少度?為何古人動不動喝上好幾壇,卻不會醉呢? - 天天要聞

先秦時代:釀酒工藝的初步探索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釀酒工藝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當時的釀酒方式相對簡單,多以黍、稷等穀物為原料,先蒸米,再加入酵母,最後濾出酒漿。這種工藝雖然較為落後,但已經初步探索出了釀酒的基本技術。

這種酒雖然酒精度不高,但對於普通百姓來說,已經足以滿足日常飲用的需求。可見,先秦時代的酒,確實與如今的烈性酒有著天壤之別。

古人喝的酒到底多少度?為何古人動不動喝上好幾壇,卻不會醉呢? - 天天要聞

漢代:釀酒工藝的進步與多元化

到了漢代,隨著糧食產量的增加,釀酒工藝也有了長足的進步。漢景帝時期,人們開始嘗試將不同的穀物混合釀造,出現了多種風味的酒類。

與此同時,漢人還發明了酒麴,使用小麥、細餅等原料製作而成,大大豐富了酒的種類。這些新工藝的出現,不僅提高了酒的酒精度,也讓酒的口感更加醇厚。

這一時期,酒已經成為了文人雅士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記載稱,漢代著名酒鬼劉白墮,曾經是當時社會上最有名的人物之一,許多達官貴人都渴望能夠品嘗到他釀製的美酒。

古人喝的酒到底多少度?為何古人動不動喝上好幾壇,卻不會醉呢? - 天天要聞

魏晉南北朝:酒文化的繁榮與嗜酒風氣的興起

進入魏晉南北朝時期,釀酒工藝再次得到了長足發展。這一時期,社會上興起了一股濃厚的嗜酒風氣,不少文人墨客都沉溺於酒中,成為了當時著名的"酒鬼"。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劉白墮。他在當時可謂是一位"酒神",不僅自己酒量驚人,而且還能釀製出極為醇厚的美酒,深受當時社會上層人士的青睞。

這種痴迷於酒的風氣,也反映出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們內心的複雜情緒。在這個動蕩的時代,他們往往通過沉溺於酒中來逃避現實,尋求精神慰藉。

古人喝的酒到底多少度?為何古人動不動喝上好幾壇,卻不會醉呢? - 天天要聞

唐代:酒文化的鼎盛與多樣化

到了唐代,酒文化達到了鼎盛時期。這一時期,朝廷大力鼓勵百姓釀酒,商人們也紛紛湧入這個行業,開始大規模生產各種名酒。

唐代的酒類主要分為三種:濁酒、清酒和紅酒。其中,百姓們最常喝的就是濁酒,因為它是由穀物釀製而成,所以酒中會夾雜著大量的穀物渣滓,因此被稱為"濁酒"。

古人喝的酒到底多少度?為何古人動不動喝上好幾壇,卻不會醉呢? - 天天要聞

而清酒,也就是當時著名的"青醅酒",則是由更優質的水和酒麴釀製而成,口感更為醇厚。這種酒還分為春釀和老醅兩種,其中老醅更為珍貴。此外,唐代還有從西域運來的紅酒,作為一種舶來品,自然價格不菲,普通百姓根本無法負擔。

在這個時期,詩人們更是將酒文化發揮到了極致。大詩人杜甫曾經是一位鐵杆酒迷,但後來因為生活拮据,甚至有一段時間連濁酒都喝不起。而另一位大詩人李白,更是以其驚人的酒量而聞名於世。

古人喝的酒到底多少度?為何古人動不動喝上好幾壇,卻不會醉呢? - 天天要聞

宋代:蒸餾技術的出現與酒精度的提高

進入宋代,釀酒工藝再次迎來了重大突破。這就是蒸餾技術的出現。這種先進的釀造方法,可以大大提高酒的酒精含量,同時也能減少酒中的雜質,使酒的口感更加純正。

雖然元代文獻中已有蒸餾酒蒸餾器的記錄,但多數學者認為,這種技術實際上早在宋代就已經出現了。

古人喝的酒到底多少度?為何古人動不動喝上好幾壇,卻不會醉呢? - 天天要聞

隨著蒸餾技術的廣泛應用,酒的酒精度也越來越高。據記載,到了宋代,武松喝上十來碗就已經醉倒,這說明當時的酒已經遠遠超過了先前的酒類。

這種高度酒精的酒,更受到了北方游牧民族的青睞。他們由於生活在嚴寒的氣候中,更偏好這種純度更高的蒸餾酒。隨著遼西夏、金、元等少數民族政權的不斷發展,蒸餾酒也逐漸被中原地區的人們所接受。

古人喝的酒到底多少度?為何古人動不動喝上好幾壇,卻不會醉呢? - 天天要聞

古人的飲酒習俗與文化活動

中國的酒文化不僅體現在釀造工藝的進步上,更體現在古人獨特的飲酒習俗和文化活動中。在飲酒時,古人有著自己的一套規矩。比如,大家都要互相敬酒,不能邊吃東西邊喝酒。這些習俗,不僅能夠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有助於緩解酒精對身體的傷害。

古人還會在飲酒時,吃一些大豆製品,如豆腐等,這些食物能夠幫助人體更好地代謝和排出酒精,從而降低酒精對身體的損害。此外,他們還會服用一些草本植物,以幫助消化和解毒。

古人喝的酒到底多少度?為何古人動不動喝上好幾壇,卻不會醉呢? - 天天要聞

除此之外,古人在飲酒時還會玩一些有趣的遊戲,如"行酒令"。這種遊戲不僅能活躍氣氛,增進友誼,還能考驗參與者的智慧和反應能力。到了唐代,這種遊戲還發展出了新的玩法,比如對聯。

更為著名的,要數"曲水流觴"這種文化活動了。這種活動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到了明代的王羲之,更是達到了頂峰。在這種活動中,文人墨客們會將酒杯放在一艘小船上,任由它在清澈的河水中飄蕩,當酒杯飄到某人面前時,他就要端起酒杯一飲而盡,然後即興吟詩作對。

這種優雅而又不失文化魅力的活動,不僅展現了當時士人的才情與雅量,也為中國文化史留下了寶貴的一筆。

古人喝的酒到底多少度?為何古人動不動喝上好幾壇,卻不會醉呢? - 天天要聞

酒在不同時代的角色

從上述的發展歷程中,我們發現,酒在中國歷史上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某些時代,酒是文人墨客們放鬆心情、抒發情懷的工具。

比如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許多文人都沉溺於酒中,以此來逃避現實。而在唐代,詩人們更是將酒文化發揮到了極致,在飲酒時吟詩作對,表達自己的感受。

古人喝的酒到底多少度?為何古人動不動喝上好幾壇,卻不會醉呢? - 天天要聞

但在另一些時代,酒也成為了權力鬥爭的手段。比如在宋代,趙匡胤就曾利用宴會的機會,不動聲色地撤換了幾位將軍的軍權,從而鞏固了自己的皇權。

可以說,酒在中國歷史上,既是人們放鬆的工具,也是權力鬥爭的手段。它不僅見證了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折射出了社會的複雜變遷。

古人喝的酒到底多少度?為何古人動不動喝上好幾壇,卻不會醉呢? - 天天要聞

結語

中國的酒文化源遠流長,從先秦時代到當代,它一直在不斷演變,見證了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

從最初簡單的釀造工藝,到後來不斷進步的蒸餾技術,再到古人獨特的飲酒習俗和文化活動,中國的酒文化無時無刻不在昭示著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今天,我們依然可以在酒中感受到先人們留下的智慧和情懷。讓我們一起學習和傳承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在品味美酒的同時,也感受到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魅力。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勞動者|「山東隊長」之孫良帥:百米高空上「穿針引線」 - 天天要聞

勞動者|「山東隊長」之孫良帥:百米高空上「穿針引線」

岳致呈 見習記者 劉志坤 濟南報道濟南四建塔吊工人孫良帥今年26歲,先後取得2021全國建設行業吊裝職業技能競賽第一名、2023第四屆全國工程建設行業吊裝職業技能競賽全國第八名的好成績。他有一個樸素的夢想:在自己建設的城市裡,能有一個家。頭頂著太陽,孫良帥嫻熟地爬上塔吊。1平方米塔吊駕駛室內,他左右手撥弄操作桿,...
貝爾伯克又搬弄是非,也就這點本事了 - 天天要聞

貝爾伯克又搬弄是非,也就這點本事了

德國外交部長貝爾伯克現在似乎認為唯一能讓自己的聲音被聽到,顯示存在的方法就是碰瓷中國。據德新社5月2日報道,貝爾伯克將訪問澳大利亞、紐西蘭和斐濟。訪問就好好訪問,這時還要八竿子打不著的提中國,挑撥中國與這幾國矛盾。貝稱,中國「越來越咄咄逼人」,澳大利亞和紐西蘭「比我們更直接感受到這陣猛烈的狂風」,有許...
河南大學大禮堂失火,校友:痛心疾首,連帶大學記憶也缺了個角 - 天天要聞

河南大學大禮堂失火,校友:痛心疾首,連帶大學記憶也缺了個角

2024年5月2日晚,河南大學明倫校區大禮堂發生火災。經過開封消防部門作業,火勢已被控制。據調查,起火的大禮堂為「河南大學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舊址大禮堂」。2006年,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舊址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禮堂正是其中一部分。從網傳的資料來看,失火後的整個大禮堂四周圍繞著綠色網布,整個房...
陳獨秀銅像維護修繕完成    以嶄新的面貌向遊客呈現 - 天天要聞

陳獨秀銅像維護修繕完成 以嶄新的面貌向遊客呈現

大皖新聞訊   位於安慶市獨秀園內的陳獨秀雕塑銅像,經過維護修繕後,五一期間,陳獨秀先生的銅像煥然一新,以嶄新的面貌向遊客呈現。位於安慶市獨秀園內的陳獨秀雕塑銅像,是由中國美術學院的張克端教授團隊歷時一年半的時間製作完成的,銅像高6米,底座3.5米,由安徽曙光化工集團捐建,於2007年9月正式落成。陳獨秀雕像...
一女幹部,被查!此地已有兩名市領導接連落馬! - 天天要聞

一女幹部,被查!此地已有兩名市領導接連落馬!

據河北省紀委監委4月30日消息,唐山市人大常委會原主任郭彥洪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接受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公開履歷顯示,郭彥洪出生於1960年4月,北京人,1983年7月入黨,1983年8月參加工作,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南洋商學院管理經濟學專業畢業,在職研究生學歷,理學碩士學位。1983年自河北大學經濟系畢業後,郭彥洪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