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6月13日致電一、三、五、九軍團及軍委縱隊首長:
"我二師咋與四方面軍西路軍先遣團在夾金山、達維之間會合,十三日同到懋功。"
"我野戰軍決以主力集中懋功,一部控制寶興及懋(功)、灌(縣)路。"
明天十四日的行動:第二師集結懋功與四方面軍西路軍聯歡;
第一軍團主力進到達維;軍委縱隊進到頭道橋、大蹺磧地段;
第三軍團主力進到鹽進坪、野毛坪;
第五軍團進到寶興;
第九軍團留大川活動。
6月14日致電一、三、五、九軍團及軍委縱隊首長:
"鍋巴隘附近有四道獨木橋及一懸岩,部隊運動困難,軍委縱隊在第三軍團後未得過。懋功只能駐兵一個師。"
"我軍改以漸次向懋功移動,而堅決扼守寶興。"
明十五日的行動是:第二師仍留懋功;一軍團主力進至大維;
軍委縱隊移至頭道橋、大曉磧;三軍團主力留原地,並派工兵帶繩索、門板來鍋巴隘;
五軍團繼續扼守寶興,堅決抗阻追敵前進;
九軍團留大川附近,補充七天糧食。
1935年6月15日致電一、三、五、九軍團及軍委縱隊首長:"我軍決漸次向懋功移動,並固守寶興。"
明十六日的行動部署是:第二師仍留懋功籌備七天的糧食,並察報通理番路線、糧食情形,準備前進;林、聶及其直屬隊進懋功軍委縱隊進筲箕灣、新寨子地段;
第三軍團進大地域;第五軍團固守寶興,如寶興已失則固守大馬村;
第九軍團仍留大川地域籌糧。
接先頭部隊紅一軍團第二師來電,轉報紅四方面軍兵力、編製及部署情況。此時紅四方面軍有正規部隊五個軍十一個師三十三個團,即:第四軍轄第十、第十一師共七個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