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西晉王朝的奠基人,司馬懿按理說絕對和「忠誠」兩個字不沾邊,魏明帝曹叡臨終前囑託他輔佐年幼的曹芳,但司馬懿卻發動「高平陵之變」將軍政大權掌握到了自己的手中。司馬懿死後,其子司馬師、司馬昭先後掌權,其孫司馬炎更是篡魏自立,建立了西晉王朝。
司馬懿雖然有著梟雄之志,但其弟司馬孚卻似乎與他不同。根據《晉書》記載,司馬炎稱帝後將曹魏末代皇帝曹奐貶為陳留王,此時司馬孚曾拉著曹奐的手淚流滿面道:「臣死之日,固大魏之純臣也。」有人相信司馬孚一直忠於曹魏,但也有人批評他自稱忠臣,但卻曾經幫助司馬懿奪權,因此不過是沽名釣譽罷了。那麼,司馬孚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呢?
東漢光和三年(180),司馬孚生於河內郡溫縣,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一帶。從他的字「叔達」就可以看出,按照「伯仲叔季」的排行,字仲達的司馬懿應該是兄弟中的老二,而司馬孚則排行第三。和才華橫溢卻有些特立獨行的兄長不同,司馬孚性格謙和寬厚,從不與人結仇,可以說人緣極佳。
值得一提的是,司馬孚先是被曹植徵辟為文學掾,後來又被曹操封為太子中庶子,成了曹丕的屬下。曹丕登基後,司馬孚歷任黃門侍郎、清河太守等職,他反對大動干戈,主張將重點放在改善民生、發展生產上。曹丕駕崩後,其子曹叡繼位,在聽說司馬孚頗有兄長司馬懿的風範後,曹叡急忙任命他為度支尚書,並欣喜地表示:「吾得司馬懿二人,復何憂哉!」
曹叡駕崩後,年幼的曹芳繼位,大將軍曹爽與司馬懿一同作為託孤重臣輔政。曹爽曾是個謙遜謹慎的人,但在位高權重後便開始排擠司馬懿,將大權攬於一身。曹爽專權期間,司馬孚無心參與爭鬥,史載:「不視庶事,但正身遠害而已。」
正始十年(249),司馬懿趁曹爽陪同曹芳外出掃墓發動了政變,他親自率軍屯駐於洛水浮橋,而司馬孚則與司馬師一同鎮守司馬門,控制住了京城。這場事變過後,曹爽被誅滅三族,司馬懿則成為了曹魏政權的實際掌控者。因為幫助兄長奪權的「功績」,司馬孚此後歷任侍中、司空、太尉等職,還被封為了長社縣侯。
嘉平六年(254),中書令李豐、光祿大夫張緝為除掉司馬師發動叛亂,司馬師將其平定後為了立威宣布廢掉曹芳。儘管史書中稱司馬孚並沒有參與廢立之事的謀劃,但在請求廢黜曹芳的奏疏中,「守尚書令太尉長社臣孚」的字樣赫然出現在了首位。可以說,儘管司馬孚沒有主動參與,但也是默認接受了司馬師舉動的。
西晉建立後,晉武帝司馬炎封司馬孚為安平王,而且每年元旦舉行朝會時都允許他乘車上殿,自己則走下台階恭迎。司馬孚落座後,司馬炎又親自為其斟酒祝壽,種種殊榮都體現了司馬炎對司馬孚的敬重。然而,司馬孚對此非但不感到榮幸,還時常憂慮不安。泰始八年(272),司馬孚以九十三歲高齡去世,臨終前留下遺言道:「有魏貞士河內溫縣司馬孚,字叔達,不伊不周,不夷不惠,立身行道,終始若一,當以素棺單槨,斂以時服。」
人們常說,如果一個人裝了一輩子好人,那他就是好人,評判司馬孚也適用同樣的道理。不管是曹奐被遷往金墉城時流淚送行,還是直到臨終前仍自稱「魏貞士」,司馬孚對於曹魏的忠誠是毋庸置疑的。至於幫助兄長奪權,當時曹爽與司馬懿勢同水火,如果任由曹爽繼續專權,司馬孚恐怕也會遭受牽連而自身難保。如此情況下,司馬孚採取措施反抗也屬於人之常情。
在司馬氏篡權的過程當中,司馬孚並沒有積極響應,史書也證明他並沒有參與廢立之事的謀劃。當然,口口聲聲忠於曹魏的他並沒有阻攔侄子、侄孫操控乃至顛覆曹魏政權。但反過來想,他就算出言阻止也不可能取得任何效果,那又何必行徒勞無功之事呢。
綜上所述,身為司馬懿的弟弟,司馬孚的確對於司馬氏專權和後來西晉的建立起到了些許貢獻,但這很難說是出自其本意。至少從表面上看,司馬孚對於曹魏是比較忠誠的,只不過篡逆的恰好是自己的親屬,這讓他陷入了兩難的境地。作為名士,司馬孚固然有塑造忠君愛國形象,從而為自己贏得清名與讚譽之嫌,但曹魏覆滅後他仍念念不忘,甚至臨終都堅持以魏臣自居,這就實在難能可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