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員怎麼區分高下?原來他們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2023年12月01日11:31:18 歷史 1965

在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古代官員怎麼區分高下?原來他們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聞

古代官員怎麼區分高下?原來他們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聞

文| 青菀杳聲聞

編輯| 青菀杳聲聞

古代官員怎麼區分高下?原來他們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聞

●—≺ 前言 ≻—●

官員人事制度中有一些基本概念,比如,主事和知縣會見,誰先行禮,誰走在前面,這得有一個標準。

古代官員怎麼區分高下?原來他們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聞

巡撫和尚書行文,誰比誰大,使用什麼規格,這也要有一個標準,這個標準怎麼制定,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

古代官員怎麼區分高下?原來他們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聞

●—≺ 如何確定官員的等級 ≻—●

這官員們的等級標準就是品級,最開始品級是用糧食來換算的,單位是「石」。

這也許是因為糧食是人們最重要的財富,是剛性需求,流通量大,秦漢就以石來標註官員的等級。

古代官員怎麼區分高下?原來他們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聞

一般縣長六百石、縣令八百石、太守二千石,這是他們每一年能拿到的俸祿總額,當時的古文就用「二千石」來指代高官。

後來,「品」逐漸取代了「石」,成為官員等級的單位。

古代官員怎麼區分高下?原來他們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聞

明清一共有九品,每一品又有正、從兩個等級,最高的是正一品,最低的是從九品,因為九品從高到低像流水樣縱向下來,因此也叫流品。

從九品以下又有「不人流」或者是「未人流」的官員,比如驛丞、倉大使、河泊所大使等,他們有官員身份但沒有品級,在流品之外。

古代官員怎麼區分高下?原來他們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聞

所以,明清官員一共有十九個等級,不入流品的都是一些雜官。

跟流品相關的有「爵位」的概念,爵位是貴族政治的遺迹,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是西周確定的,基本被後世沿用(後世多加了一個「王」爵)。

古代官員怎麼區分高下?原來他們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聞

有爵位的人就是貴族,賢能政治取代貴族政治後,貴族繼續存在,比如,晚清曾國藩就獲封一等毅勇侯,是侯爵,算是貴族。

其長子曾紀澤在他死後,世襲了侯爵,侯爵是超品的,也就是說,曾紀澤二十多歲襲爵後,即使和一品大學士相見,位置也在後者之上。

古代官員怎麼區分高下?原來他們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聞

但是,秦漢後的爵位不裂土分封、不蒞民施政,賢能政治下的貴族如果沒有擔任官職,是沒有實權的,坐享富貴而已。

決定官員實權的是「職事官」,職事官是具體執掌政務的官職,官員的工作和權力,隨著職事官的變動而變動。

古代官員怎麼區分高下?原來他們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聞

職事官之外,有「散官」的概念,比如光祿大夫、通政大夫、文林郎等官銜,其實是散官,只有官名、沒有執掌,散官隨著官員品級、資歷的積累而升轉。

不同等級的官員例加對應的官銜,比如,清朝一品官員例加光祿大夫官銜、正五品官員例加奉政大夫的官銜。

古代官員怎麼區分高下?原來他們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聞

「勛官」類似於現在的勳章,特定勛官對應一定的品級,但無實權,只是代表一種榮譽,它最初是對作戰有功者的表彰,北周為了獎勵有功的將士,設置了勛官,後來漸漸惠及朝官。

唐代勛官制度最盛,置上柱國、桂國、上護軍、護軍、上輕車都尉、輕車都尉、上騎都尉、騎都尉驍騎尉、飛騎尉、雲騎尉武騎尉等十二階,對應正二品至從七品,皆無職掌。

宋元明大體沿襲,清朝廢除。

古代官員怎麼區分高下?原來他們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聞

此外,還有一個「差」的概念,差,就是差使,讓官員出差辦事,比如,軟差大臣就是典型的差使,辦差完畢職權就沒了。

同樣,科舉考官、閱兵大臣、修繕陵寢大臣等名稱,都是差使,總督、巡撫、知府、知縣等後來的正式官名,開始都是差使,例如,知府就是「某官知某府事」。

古代官員怎麼區分高下?原來他們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聞

古代官員的名片,往往由爵位、職事官、散官、勛官、差使等混合而成,有的再加上兼職或品級。種類越多,官場對官員的控制方式就越多,官員受官員人事制度的束縛就越大。

我們可以分析一下這串長官銜:

「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尚書右僕射,使持節涇州諸軍事,涇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國,南川郡王,贈司空劉昌」。

開府儀同三司」原本是高官的待遇,可以建立幕府、享有三公的儀仗,後來逐漸演變為給高級官員的待遇,在唐代就成了加給從一品高官的散官。

古代官員怎麼區分高下?原來他們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聞

「檢校尚書右僕射」也是唐代慣例授予高官的散官,「使持節,涇州諸軍事」是劉昌的差使,以欽差的身份監督涇州的軍事。

「涇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才是他的本官,是他實際上的主要工作。

「御史大夫」是兼職,極可能也是散官,「上柱國」是勛官,「南川郡王」是爵位,「司空」是追贈的。

古代官員怎麼區分高下?原來他們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聞

但凡是高官,待遇高、兼職多,難免官銜一長串,比如三國裡面的劉備,一出場自報家門「漢宜城亭侯、左將軍豫州牧、皇叔劉備」,分別表示爵位、本官、兼職和皇叔的身份。

官銜最複雜的,可能要數宋朝,宋朝統治者人為地製造官制的複雜性,讓官員交叉任職,所以出現了本官、加官、差使等名目。

古代官員怎麼區分高下?原來他們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聞

比如,北宋張大人的官銜可能是「楚國公,崇文院直院,刑部侍郎,知大名府事,河北經略安撫副使」。

其中「楚國公」是爵位,「崇文院直院」是「館職」 (宋朝給文官的授職)「刑部侍郎」是「本官」,決定他的職位和待遇的職位。

古代官員怎麼區分高下?原來他們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聞

「知大名府事」「河北經略安撫副使」是「差使」,說明張大人的主要工作是大名知府、河北路的二把手。

那他平時在哪辦公呢?在河北大名府

古代官員怎麼區分高下?原來他們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聞

當然了,宋朝的官制是出了名的複雜屬於特殊情況,不能把宋朝的官制當成普遍現象,我們不妨以清朝官員的任命制度為例,來探討古代的官員人事制度。

古代官員怎麼區分高下?原來他們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聞

●—≺ 官員是怎麼任命的 ≻—●

根據官員任免過程,人事權可以分成三項相互關聯的權力,分別是:提名權、審核權和決定權,三項權力連貫起來就是一個完整的官員任免過程。

從理論上來說,所有的官員都只能由皇帝來任命,全天下官員理論上都是皇帝的僱員,應該由皇帝來任命。

古代官員怎麼區分高下?原來他們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聞

但是在實踐當中,皇帝不可能這麼做,不然他會累死的,所以皇帝必須把權力分割下放。

於是,在官職出現空缺的時候,皇帝就讓大臣們先在符合條件的官員中提名幾個人,上報自己決定。

古代官員怎麼區分高下?原來他們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聞

提名權和審核權,就這麼從大的人事權中分割了出來。兩者是連在一起的,因為提名的同時要進行審核,皇帝只保留最終的決定權。

再考慮到,皇帝不可能時時事事親力親為,所以絕大多數人選,皇帝看提名上來的是誰就決定是誰。

古代官員怎麼區分高下?原來他們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聞

所以這三項權力當中,提名權反而成為最關鍵的權力,如果擁有提名權的那個人不提名某個官員,這個官員就根本不可能進入到任免流程當中。

這就好像是美國大選,兩黨競爭,每黨提名一個候選人來決戰。

古代官員怎麼區分高下?原來他們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聞

黨內提名就非常重要,誰獲得了黨內提名,就起碼成功了一半,如果沒有獲得提名,他根本就不可能參加大選,所以,提名權在實踐中就成了要害。

在講解具體制度之前,我們必須明確,官員人事制度只是理論上的,皇帝隨時可以打破。

乾隆前期,熱河都統出缺,需要任命新官員。

古代官員怎麼區分高下?原來他們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聞

吏部提名了幾個候選人,把覺得最合適的人排在第一個,皇帝一般也只看第一個,覺得沒問題了就畫個圈,這樁人事任命就完成了。

但是這回,乾隆皇帝沒有圈任何一個提名候選人,而是在旁邊寫了一個新名字「李侍堯」。

古代官員怎麼區分高下?原來他們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聞

皇帝的意思很明確,要把熱河都統給這個李侍堯。摺子返回來後,大臣們很吃驚,李侍堯是誰?這個人根本就不在考察範圍內啊!

一查,李侍堯是御前侍衛,不符合熱河都統的任職資格,大臣們就跟乾隆說,第一,李侍堯的資歷太淺。

古代官員怎麼區分高下?原來他們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聞

熱河都統掌管整個熱河地區的軍政大權,作為封疆大吏,李侍堯太年輕,當官沒幾年,資歷不符,乾隆皇帝說,資歷是虛的,能力才重要,資歷這條就免了。

大臣們又說,熱河都統是八旗駐軍長官,由滿族人出任,但是李侍堯是個漢人,漢人管理八旗,不合適。

古代官員怎麼區分高下?原來他們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聞

乾隆皇帝說,李侍堯是漢人,但是他的祖先在我大清入關之前就已經編入漢軍旗,算是半個滿族人,最後,乾隆皇帝力排眾議,任命李侍堯為熱河都統。

李待堯後來當過兩廣總督、雲貴總督、內閣大學士,是乾隆的親信大臣,這個例子充分說明:一切人事任免制度和規定,在皇權面前脆弱不堪。

古代官員怎麼區分高下?原來他們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聞

唐朝的時候,皇帝不顧制度,打破常規任命官員,往往斜封委任狀,多少有點心虛,這些官員由此得名「斜封官」,到了明清,皇帝基本上想任命誰就任命誰。

可見,從唐到清,雖然封建王朝的性質沒有改變,但皇帝的權利越來越大,清朝之時,皇權已是無所顧忌的龐然大物了,官員的任免,只需要皇帝一句話就可以了。

古代官員怎麼區分高下?原來他們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聞

古代官員怎麼區分高下?原來他們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聞

根據平台規則,您關注+點贊評論會保持鐵粉身份,為您推薦更多優質內容

---END---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二戰勝利80周年 走進納粹德國投降的歷史現場 - 天天要聞

二戰勝利80周年 走進納粹德國投降的歷史現場

1945年5月8日24時,法西斯德國簽署無條件投降書。投降書開始生效時,由於時差原因,地處柏林以西的美、英、法等國還是5月8日的下午或晚上,而位於柏林以東的蘇聯等國,已經是5月9日。因此歐洲各國將5....
中國歷史上三個最成功的商人,最後都散盡家財,無一得到善終 - 天天要聞

中國歷史上三個最成功的商人,最後都散盡家財,無一得到善終

中國歷史上有一些著名商人,有部分符合散盡家財且未得善終的情況,以下列舉三位比較典型的: 呂不韋: 生平事迹:戰國末年衛國商人,他以「奇貨可居」聞名,通過扶持秦異人(後改名子楚)登上秦王之位,自己也官至秦國丞相,權傾一時。在執政期間,他組織編
【史志論壇】以彭州市為例淺談地方志人才隊伍建設 ‖程爽 - 天天要聞

【史志論壇】以彭州市為例淺談地方志人才隊伍建設 ‖程爽

歡迎關注「方誌四川」!本文載《巴蜀史志》2024年第6期聚地方人才 育方誌碩果以彭州市為例淺談地方志人才隊伍建設程 爽地方志是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傳承民族文脈的重要基礎,是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重要支撐。地方志部門作為開發利用地方志資源的主要部門,在推動地方志事業高質量發展方面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隨...
【史學爭鳴】多重視角下的綿陽「周原說」‖宋翔 - 天天要聞

【史學爭鳴】多重視角下的綿陽「周原說」‖宋翔

歡迎關注「方誌四川」!多重視角下的綿陽「周原說」宋 翔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周原是西周王朝的發祥地之一。傳統觀點認為周原位於今陝西關中地區,然而,綜合水文地理、自然資源、歷史文獻與文化傳承等多方面線索,可提出另一種可能:周原的地理位置或許並非局限於傳統認知中的陝西岐山周原,而是涵蓋了今四川綿陽一帶。綿陽...
古代樂制與戲曲研究的新視角——黎國韜《古代教坊與文學藝術研究》序 - 天天要聞

古代樂制與戲曲研究的新視角——黎國韜《古代教坊與文學藝術研究》序

□吳承學黎國韜教授所著《古代教坊與文學藝術研究》一書收入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將在中華書局出版,請我寫序。為了撰寫序言,我重新閱讀了國韜各種著述,並且大致了解了相關學科的學術史。在閱讀的過程中,引發了一些回憶與感想。壹1990年,我從復旦大學博士畢業後,回到中山大學中文系古代文學教研室。國韜1992年考...
「情感中心」:梁啟超《中國韻文裡頭所表現的情感》隨札 - 天天要聞

「情感中心」:梁啟超《中國韻文裡頭所表現的情感》隨札

□李成晴一1925年,六十一歲的茹經老人唐文治在《自訂年譜》中反思道:余向主道德教育,迨閱歷世變,始悟性情教育為尤急。到了翌年,唐文治在《<南洋大學三十周年紀念徵文集>序》一文又重提性情教育的新定位:「故夫有真性情,而後有真學問、真事業。余向主道德教育,及今思之,與其為道德高遠渾噩之談,毋寧言性情教育悱惻...
銘記世界反法西斯戰場上的中國人 - 天天要聞

銘記世界反法西斯戰場上的中國人

編者按: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在那場正義與邪惡、光明與黑暗、自由與奴役的殊死戰鬥中,中國與50多個國家的人民同仇敵愾、英勇戰鬥,並肩打敗了不可一世的法西斯勢力。
歷史上的「偉大轉折」,現在可以「親身經歷」 - 天天要聞

歷史上的「偉大轉折」,現在可以「親身經歷」

VR展《轉折·從頭越》體驗效果。受訪者供圖 戴上VR頭顯,「穿越」至90年前,一場驚心動魄的旅程拉開序幕。 「突破4道封鎖線時,每到一次封鎖線,就有牆從天而降,飛機從後往前掠過,結合音效,壓迫感很強。在戰鬥場景中,我們在掩體中穿行,還有互動可以幫邊上的戰士取彈藥箱。建模很真,被炮彈砸的時候,我忍不住晃動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