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體默哀後,以色列代表說了驚人的話

2023年11月11日18:00:12 歷史 2408

安理會上,以代表稱以色列為加沙人民所做事情遠超世衛和其他聯合國機構

綜合路透社及聯合國官網消息,聯合國安理會當地時間10日舉行巴以局勢緊急公開會。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會上警告稱,加沙地帶平均每10分鐘就有一名兒童被殺害,「沒有任何人,沒有任何地方是安全的」。以色列常駐聯合國代表吉拉德·埃丹則在會上表示,以色列已成立一個特別工作組,目的是在加沙地帶南部設立醫院,他還稱,以色列為加沙人民所做的事情遠超世衛組織等國際機構。

會議開始時,本月擔任聯合國安理會輪值主席的中國大使張軍請全體起立默哀,悼念在以色列和加沙遇害平民,以及聯合國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和工程處的101名工作人員。

譚德塞在會上回憶了自己在衣索比亞的戰火中成長的經歷,表示自己非常理解加沙的孩子正在經歷些什麼。他告訴聯合國安理會15個理事國代表,「醫院走廊里擠滿傷者、病患和垂死之人。太平間人滿為患。手術缺乏麻醉。數以萬計流離失所的人在醫院避難。」譚德塞說,「在加沙,平均每10分鐘就有一名兒童被殺害,」 「沒有任何地方,也沒有任何人是安全的。」譚德塞說他理解加沙的孩子們不得不經歷什麼樣的事情,「槍聲和炮彈在空中呼嘯,擊中目標後的煙味,夜空中的曳光彈,恐懼、痛苦和損失——這些都伴隨了我的一生。」

路透社繼續稱,以色列代表埃丹則表示,「以色列正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和其他歐洲國家就設立野戰醫院和水上醫院船進行深入談判,」「以色列還為約旦向加沙北部的醫院空投醫療援助提供了便利」。

「可悲的是,以色列為加沙人民福祉所做的事情,遠遠超過世界衛生組織或任何其他聯合國機構。」埃丹稱。

全體默哀後,以色列代表說了驚人的話 - 天天要聞

以色列常駐聯合國代表吉拉德·埃丹在聯合國安理會會議上發言 圖自聯合國官網

與此同時,美國常駐聯合國副代表羅伯特·伍德表示,美國正努力為加沙的醫院提供燃料。他還稱,民用和人道主義設施必須受到國際法的尊重和保護,並指責哈馬斯利用平民作為「人體盾牌」。

另據聯合國官網消息,巴勒斯坦常駐聯合國觀察員里亞德·曼蘇爾在會上呼籲,「停止屠殺,現在就停止吧,」「大會決議必須得到執行,安理會必須回應他們的呼籲。」「人道主義機構的聲音需要被聽到,我們人民的尖叫聲需要被聽到,炸彈聲需要停止。現在,而不是以後。」

俄羅斯常駐聯合國代表瓦西里·涅邊賈在會上表示,俄羅斯敦促衝突方立即停火,而不是短期暫停,這是結束新的傷亡和允許救援物資運送的唯一途徑。

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張軍在會上表示,此輪巴以衝突已經持續35天,形勢還在繼續惡化之中。包括4000多名兒童在內的上萬人被奪去生命,當160多萬人被迫逃離家園,當230萬人持續被切斷水、電、燃油、食品、藥品供應,當醫院、學校、難民營、聯合國設施頻頻成為襲擊目標,這已不僅僅是一場人道危機,更是古特雷斯秘書長所說的人性危機。面對這一切,全世界必須共同大聲疾呼:該打住了!面對這一切,安理會必須排除個別國家的阻撓、干擾,立即採取負責任、有意義的行動,堅守正義,維護和平。張軍大使還提到四個「刻不容緩」,維護停火止戰刻不容緩;保護平民刻不容緩;拯救生命刻不容緩;恢復物資供應刻不容緩。「針對當前局勢的任何解決辦法都不能悖離『兩國方案』。巴勒斯坦的未來必須也只能由巴勒斯坦人民自己決定。中方願繼續同國際社會一道,為早日平息加沙戰火、緩解加沙人道危機、實現巴以和平共處、實現中東長治久安作出不懈努力。」張軍表示。

據《以色列時報》10日報道,內塔尼亞胡確認,已同意暫停以色列國防軍在加沙北部特定區域的行動,「暫時停火」是為了允許當地平民撤離。不過,報道說,內塔尼亞胡也重申了相關說法,稱在人質被釋放前,以色列不會同意更長期的停火。

來源:環球網/張曉雅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銘記歷史記憶,凝聚民族復興力量 | 新京報社論 - 天天要聞

銘記歷史記憶,凝聚民族復興力量 | 新京報社論

▲資料圖:北京盧溝橋上的石獅。圖/新華社「我們是善戰的前鋒,我們是民眾的武裝,從無畏懼,決不屈服,永遠抵抗,直到把日寇逐出國境,自由的旗幟高高飄揚。」1939年,29歲的河北青年張松如離開正定省立七中,進入延安抗日軍政大學。這一年,他以「公木」的筆名與音樂指導鄭律成合作創作了這一組《八路軍大合唱》。此前兩...
誰能想到,一次無禮竟為秦國的崛起注入了一劑強心劑 - 天天要聞

誰能想到,一次無禮竟為秦國的崛起注入了一劑強心劑

眾所周知,分封制是周王朝的核心,而禮制則是其核心中的核心。那時候講的「禮」,跟現在的「禮」有很大的不同,但也有些相同之處。我們可以理解周「禮」為現在的「禮貌」,周朝貴族才講「禮貌」,普通國人、野人、蠻夷戎狄是不講的,或者說他們根本不知道這東
什麼是勝利? - 天天要聞

什麼是勝利?

戰爭的最終目標當然是取得勝利。 人們總是期望看到勝利的場景:扛著紅旗,將旗幟插到對方陣地上,歡呼雀躍,國與國開戰,誰都希望勝利。 但是,近年來的三場戰爭卻讓我們看到了一種新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