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子玉
董卓手中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牌註定是有保質期的,因為,作為藩鎮的他根本就不是世族群體的對手,被滅掉只是時間問題。
公元189年,在何太后不同意誅殺宦官集團的大背景下,袁紹和大將軍何進最終作出了引地方勢力進入洛陽以脅迫太后的決定。於是,駐守河東的董卓、武猛都尉丁原、東郡太守橋瑁就收到了朝廷讓他們帶兵進入洛陽的命令。
這是一個信號,證明朝廷內部已經無法消化自身矛盾需要引入外部勢力來解決問題的地步,往深了講,就是皇權旁落,朝廷的威信一落千丈。而引入外部勢力不僅可能會引狼入室還會進一步削弱皇權,但此時的何進和袁紹為了自身利益已經顧不得那麼多了。
是的,此時的東漢朝廷已經陷入宦官、外戚、世族幾方勢力角逐的混戰局面,以袁紹為代表的世族暫時和外戚何進達成合作關係共同用力準備幹掉宦官集團。而袁紹的計劃又是,幹掉宦官之後再架空外戚實現世族掌控朝廷的格局。
只是,他們沒有想到的是,董卓也想來洛陽分一杯權力的羹,在亂世中將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他此前不服從朝廷的安排出任少府一職也不肯放棄手中的軍隊,如今又進軍神速就能說明問題。
只是,董卓還在路上,洛陽的「戰事」就已經提前爆發,宦官先是刺殺了何進,接著就是袁紹和何進的部下對宦官實施了團殲。
也就是說,在這場火拚中外戚和宦官集團兩敗俱傷,以袁紹為代表的世族成為了鷸蚌相爭身後的漁翁。
但由於藩鎮勢力已經介入,袁紹等又和以董卓為代表的藩鎮是狹路相逢。結果是,在手中沒有軍隊的情況下袁紹等對董卓的強勢作為也是無可奈何。董卓先是通過收編何進的軍隊,接著又收買呂布刺殺了丁原並收編了丁原的軍隊強化了自己的實力,完了又通過廢掉少帝劉辯改立陳留王劉協為帝的方式實現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目的。
袁紹在無可奈何之下只能逃奔冀州。
▲袁紹 圖源/劇照
說實話,董卓一開始並不想扮演一個軍閥的角色,還是很想有一番作為的,這從他接下來打出的幾張牌就能看出來——
董卓先是給在「黨錮之禍」中遭遇打擊的士人進行平反,不僅恢復了陳蕃等人的爵位並對他們的子孫予以補償,更是專門派人祭祀陳蕃、竇武等人;
任命漢陽的周毖為吏部尚書、汝南的武瓊為侍中、潁川的荀爽為司空...這些人不是世家就是在黨錮之禍中受牽連的士人。就連袁紹出逃這事董卓也沒有追究,還任命其為渤海太守;
繼續推行地方上的州牧改革,任命尚書韓馥為冀州刺史,侍中劉岱為兗州刺史,陳留孔伷為豫州刺史,潁川張咨為南陽太守;
...
董卓這一套組合拳有兩層意思:向世族、士人群體示好以達成合作的局面;繼續推進對東漢王朝的改革。
而董卓自己的部下雖然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拔,但還是停留在軍職,都是出任將校而已。可見,董卓並不糊塗,也非常有誠意。
董卓的誠意集中體現在蔡邕這個個體身上,蔡邕被董卓是一日一升遷,直到升級為侍中的高位,就連蔡邕自己都感覺太過反常,因此是連連勸諫。
如果按照這個模式走下去,東漢王朝雖然產生了權臣,但朝廷在受農民起義和內鬥的影響之後還是可以再次實現集權的。
只是,這並換不來世族對他的支持。要知道,光武帝建立東漢就是握手世家才成就了帝業,世家一直是東漢王朝的主流享受最頂級的資源,只是皇帝出於制衡的需要才將外戚和太監群體扶持了起來,以宦官加外戚的組合來制衡世家。
雖然外戚和宦官集團之間也經常開戰,但這兩大集團也就是輪流上台表演而已,靠邊站的反而一直是世家。
袁紹等人為什麼鼓動何進誅殺太監集團,就是想利用外戚先幹掉宦官然後再架空外戚實現自己控制朝廷的目的。只是,這次事件被地方勢力強勢介入。
也就是說,董卓實際上是搶了世家的蛋糕,世家在白忙活一場的情況下必然會進行反撲奪回屬於他們的東西。
接下來就是拼實力的時候。袁紹家族四世三公經過多年的積累門生故吏遍天下,而董卓卻只是涼州一個突然崛起的軍人而已,論整合資源的能力,董卓顯然比不過袁紹。
於是,袁紹在渤海起兵,袁術在南陽搞事,曹操也散盡家財招募了五千人的隊伍。
是的,董卓是藩鎮,是暴發戶,而袁紹曹操等是世家,是既得利益者,兩者屬於嚴重不兼容,所以註定會以武力的方式決戰。
接下來就是十八路諸侯公推袁紹為盟主聯合起來討伐董卓的劇情。這其中就包括被董卓啟用的許多世族、士人。
▲十八路諸侯 圖源/劇照
最終,董卓放棄了洛陽將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牌複製到了長安,直到公元192年被王允聯合呂布給刺殺。
在皇權旁落,並失去強勢人物坐鎮朝廷的情況下,東漢王朝只剩崩盤:群雄割據,天下被以世族為代表的軍閥分割為無數個獨立的小塊。
亂。
復盤董卓的失敗,董卓自己首先就是作死的行為,不僅帶頭淫亂後宮,更是對部下的行為不做約束,導致涼州軍人將擄掠、殘殺的行為發展為常態化。在撤離洛陽時,董卓不僅一把火將洛陽皇宮化為灰燼,同時還放任呂布對洛陽周邊的帝陵進行盜掘。
所以,涼州軍閥失去民心是必然。
說白了還是,董卓自身由於缺乏沉澱不具備操盤天下這盤棋的素質。他在封地修築郿塢囤積糧食和財富的行為也能看出其志向,就是想做一個富家翁而已。
▲董卓 圖源/劇照
世族的不合作就不多說了,畢竟是董卓搶了人家的蛋糕嘛。但董卓擅自廢立的行為又讓他失去了士人的支持。士人支持董卓不僅是因為董卓給了他們一碗飯吃,更重要的是,他們做事更多是出於對大漢、對皇權的維護。
而董卓擅自廢立並毒殺劉辯的行為也徹底寒了士人階層的心,使他們為漢王朝效力的願望破碎,蔡邕為什麼在董卓被殺之後撫屍痛苦,就是對局勢的絕望。所以,士人階層站在董卓的對立面也是必然。
同時,擅自廢立的事也給了關東軍閥討伐董卓的名義。如果董卓手握劉辯這張牌,站在朝廷的立場維護東漢王朝的權威,那麼即使他是權臣也是可以獲得士人階層的支持,同時還可以以謀逆的罪名討伐關東軍閥。
雖然東漢的皇權已經被踩進了塵埃里,但它畢竟還有剩餘價值,曹操為什麼挾天子以令諸侯,劉備為什麼打著興復漢室的旗,原因就在這裡。而董卓對於這張牌是說扔就扔。
在失去世族、士族、民心,又被打上「奸賊」標籤的情況下,董卓的路就已經被封死了,就連做富家翁也成為奢望。
事實是,董卓是最後一位形式上控馭東漢江山的人,他死後,天下就瞬間切入群雄逐鹿的局面,接著就是三國。
怎麼說呢,東漢末年的亂局完全就是個意外,而董卓其實也有打好手中牌的機會,只是這對個人的素質要求實在太高。
顯然,董卓並不是那種天賦異稟,扭轉乾坤的人。
寫文不易,看完記得點個「贊」。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