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鏡宇在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到達濟南做道台候補。這是樂家掌門人花錢捐的官。樂家怎肯為一個不受待見侄子花大錢買官呢?
樂家掌門人其實是做個順水人情。太后西狩到班師回朝這幾年,人困馬乏,全靠同仁堂一直供葯。這樣朝廷就欠了一大筆藥費,小站練兵還有一筆陳年藥費沒結算呢。反正也不容易要回來,得,拿欠款給侄子捐個官吧。侄子還曾在袁大頭的新軍中做過編外郎中。樂家能靠上這個朝廷重臣,也是划算的買賣。
其實這也是樂家一廂情願,袁大頭忙著辦洋務、建軍校、入朝堂,沒空理會樂鏡宇這個道台候補。在樂鏡宇到達濟南不久,袁大頭就調到直隸當巡撫了,他的心腹周馥接替山東巡撫的職位。周大人繼續了袁大頭的「新政」,力主除舊布新 , 扶持農桑和手工業。他在濟南設立了工藝局、繅絲廠、染織廠、鐵工廠、機器公司以及銀行等等。這些工作的開展都是有計劃、有步驟、有文書的。
道台候補就相當於師爺,只不過一個是體制內,一個是外聘。樂鏡宇來濟南的頭兩年,主要工作就是整理省府「新政」的文書。這兩年文書工作,讓樂鏡宇認知又提高了一個檔次。對於開辦實業的規劃、招商、貸款、建設等等,都統統內化於心。
樂鏡宇次要工作就是給袁大頭新軍的採買藥品。與小站練兵時期不同,這時新軍物資大部分已採用了外包形式。樂家藥鋪嘗試賣西藥這幾年,也積攢了一些經驗。樂鏡宇接負責訂單,北京樂家藥鋪採買、送貨,賬期結款,款項付給樂鏡宇。樂鏡宇的精明在於,葯款到手後,拖上一段時間再付給北京樂家藥鋪。他經常用這筆錢放貸,小賺一筆。當時濟南近代化進程如火如荼,閉著眼投資都掙錢。更何況樂鏡宇這種在省衙內,能提前知道消息的人。《大宅門》里說白景琦剛來濟南窮困潦倒,典當為生,這都是戲文。實際上人家手頭寬裕,生活滋潤著呢。
工作是清閑,不過樂鏡宇的家庭背景,卻讓他平白無故多了些活。樂鏡宇出身京城的太醫世家,同仁堂老藥鋪的少東家。在濟南的官紳及其家眷們看來:太醫主要給皇上、娘娘看病的。若能讓太醫診斷一回,至少是享受了類似賈母和林黛玉的待遇。濟南府雖然有位丁憂的太醫,但收費極為昂貴。樂鏡宇身為朝廷官員候補,業餘給人看看病,不好意思多要診金。於是乎,找樂鏡宇看病的人趨之若鶩。這個道台的夫人,那個知府的母親,有病沒病的都請樂鏡宇給號號脈,開開方子。這些事對樂鏡宇來說都是輕車熟路的。讓他頭疼的是濟南官員中有那麼兩三個中醫愛好者。這幾位老學究都是科舉出身,博覽群書,酷愛研究古籍文獻。他們知道樂鏡宇是醫藥世家,常常與其討論古醫書里的方子。樂靖宇大部分話題都能接上來,偶爾也遇到知識的盲區。這讓樂鏡宇感到自己的中醫知識儲備不足。私下裡,他開始閱讀大量古代醫書,結合樂家祖傳的醫術,來思考總結。加之常有望聞問切的實踐機會,兩年下來,樂鏡宇的醫術大增。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樂鏡宇馬上要迎來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貴人~新巡撫楊士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