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張郃,相信許多熟悉三國的小夥伴都會嗤之以鼻,不屑一顧。因為在《三國演義》里,這個「五子良將」排行老四的張郃,看起來總是一副敗仗不斷,逃跑不休的「倒霉催」模樣。他不僅被蜀漢的「五虎上將」輪番暴揍刷經驗,就連對戰嚴顏這種戰力不算頂尖的老將,也都吃了癟,簡直有辱「名將」這一稱號。
甚至有人質疑,這貨該不會是因為湊數才入選「五子良將」的吧?
然而,真實的歷史果真是如此嗎?張郃他真的是個常打敗仗,擅長逃跑的「水貨」名將嗎?
今天就讓我們來聊聊這個從「黃巾之亂」就開始出道砍人,一直砍到了諸葛亮第四次北伐,終其一生都奮戰在戰鬥的最前線,江湖人稱「超長待機王」的三國名將——張郃。
在說這個話題之前,首先讓我們先來聊一聊「名將」這個詞,究竟應該如何理解?或者說,那些歷史上出彩的名將,他們都擁有著怎樣的共同素質呢?
我個人呢,比較推崇大佬「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中,對於名將所做的那一番論述。「當年明月」認為,身為一位合格的名將,應該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和作戰經驗,毫不留情地殺死一切敵人的冷酷無情,泰山崩於前而不亂的冷靜理智,以及在紛亂複雜的戰場中,或戰或逃,迅速做出最正確決定的判斷力。
當然了,還有最為關鍵的一點——良好的運氣。
作為咱們今天話題的主人公,張郃顯然就完全滿足以上幾個成為名將的必備要素。
首先,張郃的作戰經驗,那是相當的豐富,早在公元184年,黃巾之亂剛剛爆發那會,他就積極響應東漢朝廷的號召,參軍投入韓馥的麾下,非常認真踏實地去砍黃巾軍;在隨後數十年的征戰之中,張郃先後經歷了袁紹攻打公孫瓚的戰爭;袁紹與曹操巔峰對決的「官渡之戰」;曹操攻打鄴城,征討烏桓,掃平袁紹勢力的戰爭;以及曹魏集團東征西討,攻蜀伐吳,幾乎每一次的重大戰役。
可以說,張郃是三國時期那種少有的,打滿了全場的「勞模型選手」,幹得還都是些「臟活、累活、苦活」。
戎馬一生的他,其軍事理論知識和實戰經驗,那真是沒得說,絕對杠杠的。
至於說,對待敵人冷酷無情這一點,其實也沒啥好說的,砍了一輩子人的張郃,肯定不是那種會臨陣心慈手軟的「善男信女」。
個人以為,除了以上這些,張郃最難能可貴的地方在於,他那遠超常人的冷靜理智、精準的判斷力。
想當初,韓馥認慫,拱手讓出了冀州後,張郃就非常迅速地做出了切割,率領手下投靠了尚在起步階段,還不算特彆強大的袁紹。後來,張郃因屢立戰功,被晉陞為寧國中郎將,與麹義、顏良、文丑、高覽幾人一道,被稱之為「河北四庭一柱」,絕對是袁紹陣營的武力擔當。
「官渡之戰」爆發後,袁紹拒不採納張郃火速救援烏巢的建議,反而在郭圖慫恿下,強令張郃去攻打防守堅固的曹操大營,這引發了張郃部眾的不滿。
《三國志·郃傳》記載,「紹但遣輕騎救瓊,而以重兵攻太祖營,不能下。」
在數次強攻曹操大營未能成功之時,張郃忽然得知烏巢糧草被曹軍一把火燒了個乾淨,袁紹一方軍心盡失,無心再戰。眼見形勢不對,擔心此番作戰失利後,被郭圖伺機陷害,「機靈如斯」的張郃稍一權衡,便與高覽一起,麻溜地向對面處於劣勢的曹洪投了降,這一過程冷靜理智,絲毫不拖泥帶水,堪稱是打破了戰爭天平的關鍵操作。
接下來,在烏巢糧草被焚,張郃、高覽率領的重兵精銳臨陣倒戈的雙重影響下,強勢的袁紹才最終徹底潰敗,輸掉了至關重要的「官渡之戰」。
後來,在對陣馬超、張飛、趙雲、黃忠等人的戰鬥中,張郃充分發揮「識變數,善處營陳,料戰勢地形,無不如計」的特點,機警巧變,靈活自如,能打就打,一旦感覺不敵,立刻就會開啟遁走模式,迅速從戰場中逃出生天。
他的這一生,除了在木門道那次被諸葛亮刻意針對埋伏以外,總是能夠成功脫身,保住性命,堪稱是三國時期最為難殺的將領之一。
看到這裡,您千萬不要覺得逃跑是什麼又LOW,又丟人的醜事。恰恰相反,在打得昏天黑地的戰場之上,總能做出正確的判斷,選對逃跑的路線和方向,而且還能跑得掉,其實是一種非常逆天的技能。
甚至可以說,這是天賦、智慧、經驗、運氣、心理素質的集中體現,非世間擁有氣運加身,最一流的名將不能勝任。
最後,再來說說張郃的戰績。其實總體來說,他的戰績還是挺不錯的,並沒有我們許多人想像的那般不堪。
張郃的一生縱橫沙場,打遍南北東西,無論是打鄴城、滅烏桓,平定北方,還是征西涼、入漢中,抵禦蜀漢北伐,他都打出了非常出彩的戰績,就連作為敵對一方的劉備和諸葛亮,都不禁感嘆張郃勇猛多謀,是個非常難纏的對手。
總而言之,張郃這個三國名將的稱號,的確是名副其實,實至名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