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我留守地名辦公室

2023年09月15日06:35:04 歷史 1698

文 | 董雄

1983年8月國務院宣布撤銷嘉興地區,改嘉興市為省轄市,成立城區和郊區的時候,我在嘉興市(縣級市)地名辦公室留守,發行《嘉興市地名志》,整理地名檔案資料。

1981年1月初,我經嘉興縣內務局推薦,參加地名普查工作, 21名工作人員是從全縣各系統抽調的。我是第一批到地名辦公室報到,主任方劉榮,副主任許榮裕、沈錫桐、蔡壽鵬。我編入文字組,組長史念, 圖書館長。

在史念館長的指導下,文字組先在明倫堂,閱讀地方文獻,查找和摘抄有關地名的資料,在這裡,我帶著崇敬和熱情,第一次觸摸線裝古籍,閱讀家鄉地方史志,牽動我心中的家鄉情節,慢慢走進嘉興的悠悠歷史。

那一年,我留守地名辦公室 - 天天要聞

地名辦公室原設縣前街嘉興市府大樓4樓,1981年12月13日遷入原嘉興鎮政府(老城隍廟)內。1983年8月,嘉興市城區建立後,這裡成為城區機關辦公大院,12月9日,地名辦公室遷至勤儉路毛紡總廠門市部大樓318室。

1981年4月,嘉興市(縣級市)群眾性地名普查結束,7月省地名辦驗收合格,匯總、抄寫後,1982年1月24日完成上交地名普查成果。共查清各類地名5750條,更名公社2個、大隊209個、街巷99條,命名各類地名197條,地名圖標註、更動地名144條。

在地名普查進入成果匯總階段,省、市還沒有編纂地名志的計劃。老史疾呼,解放後嘉興還沒有地方歷史文獻,地名普查發現和徵集的許多地名史料和有關人士提供的寶貴資料,不彙編成地方志書真的很可惜,地名普查成果完全可以編纂出一本以地名為載體的地方志書。老史的呼籲得到地名辦公室各位主任的支持。

1982年2月初,方劉榮主任和老史到省彙報嘉興的編書設想。回來後,馬上提出嘉興地名志編纂方案,開始編寫準備工作。然後通過各種渠道向嘉興市分管領導和主要領導彙報。2月底,地名辦公室留方劉榮、許榮裕、史念、陸明和我等11人開始編寫《嘉興市地名志》工作。8月28日,市地名普查領導小組開會,在聽取《嘉興市地名志》編纂方案的彙報後,同意編輯出版《嘉興市地名志》。

在編寫地名志過程中,老史承擔了主要的編輯工作和幾篇大文章的撰寫,還千方百計擴充地名內涵和範圍,除了增加概況和南湖等文章,還增加企事業單位和自然實體、人工建築物等文,整本書文字比地名成果多了將近三分之一。但已毀名勝古迹、街巷、橋等一些內容沒有全部收編,老史為此常常感到遺憾。

那時受經費和印刷條件限制,老史和我們要求多放彩照的建議也沒有採納。後來老史提議,提出在書首頁用單張南湖彩照,彰顯革命聖地特色。但有人認為這是當時造反派拍攝的,煙雨樓屋脊上有紅太陽裝飾,不能用。

記得討論的那天,下著小雨,老史先要我到印刷廠商量能否修改,這在現在易如翻掌的事,當年有難度。經廠技術員多次剪輯、修改,基本消除痕迹。我冒雨來回3次,到印刷廠拿修改樣稿審核討論,有人還有想法,堅持不同意。老史激動地站起來說,廠里已經儘力修改,照片很好了,只要能提高書的質量和品位,就應該用。在老史的力主下,領導才下決心用,《嘉興地名志》才有了唯一的全幅彩照。

我在地名辦公室最大的收穫是方主任、老史等前輩的身傳言教。在地名普查期間,老史經常帶我到農村實際地調查,先後到塘匯公社百花庄、虹陽公社和尚盪附近村莊,洪合公社和機場交界處的國界橋、爭界橋等地方。

百花庄是一個古老的村莊,明代大學士朱國祚和清代大文豪朱彝尊的墓都葬於此。大隊幹部帶我們走過內庄橋,穿小路、竹園、走荒草灘、外庄橋。老史邊走邊介紹,說村裡的自然狀態和地名,流傳的元代百花公主民間故事,和明萬曆《秀水縣誌》和清初《浙江通志》的記載,相互印證了百花庄就是元不化丞相所建的大莊園的遺存,「不化」 後人雅稱為「百花」。

老史對鄉村文化歷史的博學和記憶,讓我和當地村民敬佩不已。虹陽公社新力大隊在地名普查中反映,當地有塊俗稱龍骨田的農田,村民勞動時經常發現各種骨頭。老史敏銳地感到這可能是府縣誌和《嘉興新志》中提到的小律圩龍墳,傳說大禹治水斬黑龍的地方。便叫我抄了龍墳的資料,一同到新力大隊與當地老農座談,傾聽關於龍骨的傳說和民國時蘇州人來這裡挖龍骨的事。

回來後老史馬上將發現的情況向上彙報,引起考古界的重視。1981年11月省地質隊和省、市博物館一起作了探測和試掘。老史對村民工作彙報的重視和敏感,對文化現象的研究給我深深啟發和思考 。

在編地名志時,一天下班時,老史約我晚上來。當我推開辦公室,只見老史正在寫稿,儘管有電風扇,頭上還是滋滿汗水。老史先讓我看他修改的我寫的文稿,上面劃滿修改的紅字,然後逐篇提出修改意見,指出文章的長處和不足,就如語文老師給學生輔導一般認真。他還說晚上就兩人,講得清楚。老史勤奮好學的工作態度,無微不至關心培養年輕人厚德,對我的人生產生了深刻影響。

那一年,我留守地名辦公室 - 天天要聞

1982年12月,《嘉興市地名志》脫稿付印,共52萬字,37幅照片,收錄5000餘條現行標準地名。由於原來聯繫的杭州西湖印刷廠無時間承印,1983年5月重又回到嘉興印刷廠印刷(部分地圖民豐印刷廠印刷),再由解放紙品廠裝訂,所以該書比原計劃推遲一年出版。

1983年撤地建市的時候,地名辦公室工作任務基本完成,留下我和秦長流、何學齡做掃尾工作。到年底,我和秦長流經手對幾年來地名工作形成的全部檔案及地圖資料,向市檔案館作了移交。

到1984年春天,只留下我整理《嘉興市地名志》檔案。5月26日《嘉興市地名志》出書後,由市地名普查工作領導小組討論確定發行方案,後由方劉榮、許榮裕兩位主任,根據行政區劃變更具體情況,經請示宋明高同志同意,由我負責發、售《嘉興市地名志》,共1850本,由郊區政府行政科收書款。

我留守地名辦公室的時候,正好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原是社會福利院的木工,借調到縣內務局工作,希望在這次區劃調整中調出福利院。當時方劉榮已任市黨史編研室副主任,史念已調市政協辦公室副主任,他們倆十分關心我,經常來看我。

那時,老史想辦法幫我聯繫調到市政協辦公室,還讓我在市政協一屆一次會議上當工作人員。由於嘉興市福利院劃給城區民政局管,加上自己還是以工代干,市政協調不進。於是,方主任與福利院書記聯繫,先調到市黨史編研室,調動報告巳送到城區民政局。方主任還讓我跟著吳洪生等人到上海參加中共嘉興早期黨組織歷史的調研工作。

城區民政局局長鬍永祥在收到調動報告後,先後3次到地名辦公室,都見我一個人靜靜地發書和整理檔案,對我的工作態度很認可。最後找我談話說,你年輕,工作是認真,現在市和區機關工作人員緊缺,可以調入機關。城區機關剛剛建立,更缺年輕幹部。所以經硏究,不同意調市黨史編研室,調入城區民政局。

1984年10月底,我把最後的200本《嘉興市地名志》移交給新成立的嘉興市地名辦公室,《嘉興市地名志》全部發售結束,和郊區政府售書賬目結清,把辦公室購買和贈送來的2000多本書移交給市檔案館和黨史編研室後,到城區民政局報到上班。

1985年春暖花開,氣象萬千,開啟我一生最幸運的一年。年初轉干,調入民政局。3月,民政局推薦我參加市委組織部在平湖舉辦的機關幹部成人高考複習班。5月9日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高考後,9月份錄取嘉興廣播電視大學黨政幹部專修班,脫產讀書學習2年。

我深深體會到,這一切好運都來源於參加地名辦公室工作,有幸遇到 方劉榮主任、許榮裕、沈錫桐副主任、史念館長和城區民政局胡永祥局長這樣我終生敬仰的前輩,是他們無微不至的關心培養,鼓勵我努力學習,勤奮工作,才能日積月累,打下紮實的地方文史知識基礎和練就過硬的實際工作能力。


--END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何為土崩?何為瓦解?為何天下最大的禍患在於土崩,不在瓦解? - 天天要聞

何為土崩?何為瓦解?為何天下最大的禍患在於土崩,不在瓦解?

——《資治通鑒》 這樣讀第22漢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徐樂上書曰:「臣聞天下之患,在於土崩,不在瓦解,古今一也。」——《資治通鑒·漢紀八》土崩瓦解 ,這是一個我們耳熟能詳的成語,據說最早出自《鬼谷子·抵畔》: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
才女上聯招親:南北廣濟濟南北,6歲小童的下聯,讓她羞紅了臉 - 天天要聞

才女上聯招親:南北廣濟濟南北,6歲小童的下聯,讓她羞紅了臉

說到對聯,那可真是用途廣泛:春節有春聯;賀壽有壽聯;喝茶有茶聯。另外,婚嫁、喬遷、生子、開業,都有相應的對聯。而用對聯來定姻緣,也是古代的文化人樂此不疲的雅事。今天我們就講一段,對聯招親時發生的趣事。才女招親西安城內有兩條廣濟街,一條叫南廣濟街,一條叫北廣濟街。
華夏5000年,有名的戰將有哪些? - 天天要聞

華夏5000年,有名的戰將有哪些?

華夏五千年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在此期間,湧現出了許多有名的戰將,他們在戰爭中表現出色,為國家和民族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這裡列舉一些比較著名的戰將:李廣:西漢著名將領,以騎射精湛著稱。曹操: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統一了北方。
春秋歷史 晉國(九)——晉襄公 - 天天要聞

春秋歷史 晉國(九)——晉襄公

公元前628年,雄才大略、「取威定霸」的一代英雄晉文公撒手人寰、壽終正寢,其子公子歡繼位,成為新一任的晉國國君,史稱晉襄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