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07年,周桓王親率陳國、蔡國、虢國、衛國以及周軍,發動了對鄭國的討伐,史稱「繻葛之戰」。在這場戰爭中,周桓王被射中一箭,聯軍大敗,往事丟盡臉面。
以「繻葛之戰」為標誌,諸侯國反叛成了習慣性動作,至此,分封四百年,號稱江山永固的周王朝逐步走向崩潰。
漢景帝三年(前154年),「七國之亂」爆發,劉邦的子孫們終於品嘗到了分封制的惡果,自高祖分封,算起來還不到五十年時間。
關於分封的優劣,人們爭吵了兩千年,歷史又不斷用血的代價一遍又一遍地驗證了它的兇險。既「七國之亂」後,又有「八王之亂」、「靖難之役」,期間還有若干個亡於分封的小政權。
請不要譏笑古人,事實上分封制對政權的穩定不全是壞事,比如有人說,秦朝如果是分封制,秦末的農民起義就不可能蔓延。
還有人說,「七國之亂」不是分封的錯,你看人家周王朝,維持了四百年才出現反叛,又過了四百年才滅亡,之後哪個王朝能有這麼長的壽數?
毫無疑問,這個觀點有問題,歷史早就驗證,分封制必然走向政權崩潰,周朝的諸侯之所以過了四百年才反叛,西漢五十年就爆雷,它是特定歷史環境下的必然,並不是二者在操作層面產生的偏差。
周朝的分封製為何四百年安然無恙?
所謂分封,就是天子將已有的土地分給諸侯,由他們幫自己完成對地方的有效統治。分封的對象既包括王室子弟,還包括功臣、前朝遺貴,以及歸降的部落首領。
但周朝的分封有一個不大令人關注的現象,即它所分封的土地大部分其實並不屬於周天子,比起齊國所在的東夷、淮河流域的淮夷、南方的諸蠻,以及西戎、北狄等地。
用一句通俗的話講就是,周天子這是慷他人之慨,用別人的土地做自己的獎品,很多諸侯只是得了一張空頭支票,能不能兌現還需要自己去打拚。
按照史書記載,商朝時天下有上千個方國或者部落聯盟,周武王只分封了108個諸侯國,從西周建立到周厲王時期的二百年,對外征戰、擴大版圖就是周王室和諸侯們的共同目標。
這個階段,土地供應量非常充足,周天子可以盡情開支票,諸侯們也都槍口一致對外,不存在內部矛盾。
從周厲王以後,隨著擴張步伐的減緩,乃至停滯,內部矛盾開始凸顯,諸侯國為了自身的利益,將擴張的目標瞄準了「兄弟之國」,於是諸侯國之間的兼并戰爭開始興起。
按照《周禮》,天下的土地所有權都歸天子,諸侯只是「職業經理人」,他們無權相互兼并。但在利益的驅動下,《周禮》已經不能阻止諸侯們的貪婪,於是天子的威信開始淪喪。
這個階段,周天子雖然還沒有成為諸侯們的直接目標,但「大地主」的身份事實上已經被掏空了。
又經過二百年的發展,天下諸侯已經逐步「寡頭」化,向周天子謀求政治地位成了必然的訴求。
「平王東遷」標誌著周朝進入禮壞樂崩的春秋時代,鄭莊公威逼周平王與自己互換質子,將天子拉低到與諸侯平等的地位,公然踐踏了天子的尊嚴。
以「繻葛之戰」為標誌,鄭莊公率先代表諸侯們宣誓:諸侯爭霸的時代已經到來,周天子已經是歷史的絆腳石。
以上歷程可見,周朝的分封之所以四百年後才顯現惡果,是因為特定歷史環境造成的,王室與諸侯經歷了二百年的「攜手創業」,諸侯國之間又歷經二百年的兼并,完成這些使命後,他們才將屠刀對準了周天子。
西漢的分封為何五十年就爆雷?
通過上文的分析我們就可以知道,西周的分封一開始其實是用外部的資源來填補內部的需求,基於古代自然條件的限制,這個過程經歷了二百年之久。
西漢帝國的分封沒有對外擴張的任務,從資源分配的角度講,諸侯國其實是從朝廷身上割肉,而不是幫朝拓寬財源。
比如,有些諸侯國壟斷天然資源的優勢,導致漢初的諸侯國往往比朝廷還要富有。比如齊國、膠東國有鹽、吳國銅礦。
吳王劉濞之所以帶頭造反,說白了就是因為財力雄厚,養得起兵馬,招募得起人才。
這種結構決定了諸侯國與朝廷之間就是尖銳的矛盾對立體,而不是西周那種利益共同體的關係。
電視劇《漢武大帝》中漢景帝有一句台詞說:「當年先皇怎麼就沒封一兩個諸侯到邊境,這會兒朝廷倒成了他們的看門人。」
漢景帝的這句話揭示了西漢分封的另一大弊病:原本諸侯國是朝廷的屏障,事實上根本沒做到,反而成了危害朝廷的毒瘤。
早在漢文帝時期,濟北王劉興居就曾經勾結匈奴謀反;吳楚七國之亂時,趙王劉遂再度勾結匈奴。現實表明,西漢的分封是一大敗筆。
歷史告訴我們,建立在宗法基礎上,試圖靠血緣關係維繫統治的分封根本靠不住,而以利益為紐帶的分封,雖然可以在特定的時期能發揮作用,但終究也會因為利益而崩盤。
分封為何敗給中央集權模式?
歷史幾經反覆,終於讓所有的人都統一了思想:分封不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中央集權模式才是必由之路。但問題是,分封既然不如中央集權,為何會出現分封制呢?它究竟為何敗給中央集權模式呢?
分封絕不是周武王拍腦袋憑空想像出來的,而是基於當時的歷史條件,所做出的明智選擇。
武王伐紂建立周朝其實只完成了新王朝的第一步工作,即率領周部落聯盟打敗了原來的盟主殷商王朝,那些原本臣服於殷商的最多部落和部落聯盟還沒有被征服。
要想完成這項任務,光是靠周部落聯盟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於是他便採取了分封制,最大限度地發揮各大部落聯盟的力量。所以,分封其實就是部落聯盟的升級版本,而不是獨立的體系。
即便如此,周武王在有生之年依然沒有做到統一天下,這個任務落在了周公的頭上。於是周公完善了分封制,又創建了宗法制、井田制、禮樂制,形成了一整套的《周禮》。
這是這套制度,發揮了諸侯國的能量,也完成了周王朝對天下的有效統治,從此分封制也成了周王朝的支柱之一。
隨著人口的繁衍,以及農業發展的需要,分封制已經嚴重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
舉例說明,人口繁衍就必要開荒,就必須要提高農業產量,就要興修水利,就要修橋築路,這些工作在條塊分割的諸侯國是沒辦法完成的,它必須在大一統政權的協調指揮下才能做到。
分封制下的奴隸制莊園生產模式,是農耕社會發展的初級階段,當社會發展到特定階段後,這種體制必然要破產。
在生產力水平越高的時期,分封制對社會的發展阻礙越嚴重,衝突越激烈,這就是周朝實行分封尚能維持八百年,西漢才幾十年就出問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