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三次昏招,一次喪子折將,一次放虎歸山,一次倉皇北遁
曹操字孟德,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市)人,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之一。
曹操年少時有豪爽的性格,喜歡結交朋友,過著放蕩不羈的生活,經常以俠義之名行俠仗義之事,他在二十歲時通過科舉考試舉孝廉,被授予洛陽北部尉的職位,開始步入官場。
後來,曹操被任命為騎都尉,參與了鎮壓黃巾軍的戰鬥,並在戰鬥中表現出色。之後,他被調任為濟南相,負責治理濟南地區。
當董卓專權擅政時,曹操看到國家的危機,為了挽救局勢,不惜散盡家財,起兵討伐董卓。
曹操成功地佔領了兗州,並採取分化策略,成功誘降了三十餘萬黃巾軍,並從中選取精銳組建了青州軍。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接漢獻帝劉協至許縣,並以獻帝的名義發號施令,「挾天子而令諸侯」,掌握了朝政的實際權力。
不久,曹操在官渡之戰中大敗袁紹,隨後削平了袁尚、袁譚等袁紹的勢力,還北擊烏桓,最終實現了北方的統一。
然而,曹操雖然是亂世梟雄,但也不可避免的會犯錯誤,曹操的三次昏招,一次喪子折將,一次放虎歸山,一次倉皇北遁。
第一次昏招是宛城之戰中色慾攻心的曹操看上了張綉的嬸嬸,導致本來已經投誠的張綉因不堪受辱而選擇背叛並發起襲擊。
公元197年,曹操率軍討伐張綉,張綉不敵主動投降,曹操一時間得意忘形,聽說張繡的嬸嬸鄒氏頗有姿色,於是便下令將其召來伺候自己,並威逼利誘之下使其屈服,強行成為自己的姬妾。
鄒氏是張綉族叔張濟的遺孀,對張綉有教導、養育之恩,深受張繡的敬重,但卻被曹操強行佔有,這導致張綉感到異常的憤怒和惱恨。
在賈詡的建議下,張綉選擇起兵造反,奇襲曹操的營寨,使得曹操猝不及防。
在宛城之戰中,張綉取得了勝利,曹操被迫敗逃。曹操遭受了巨大的損失,他的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將典韋以及他心愛的坐騎絕影都被張綉所殺。
曹操得知典韋戰死的消息後,深感痛心,親自派遣間諜取回典韋的屍體,並親自臨哭。
這場戰鬥對曹操造成了沉重的打擊,他的原配夫人丁夫人因曹昂之死而對曹操產生了深深的恨意,之後二人決裂並最終離異。曹操在晚年時常因此事懊悔不已。
第二次昏招是對劉備的放任,導致放虎歸山,留下禍患。
曹操在白門樓戰役中擊敗了呂布,俘虜了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人,並將他們帶回許都。
然而曹操自以為一切盡在掌握,便沒有聽從屬下的意見殺了劉備以絕後患,反而放任劉備在許都活動,還與其「青梅煮酒論英雄」進行試探。
曹操在白門樓設宴,邀請劉備參加。曹操心生疑慮,想試探一下劉備的忠誠和野心。
宴會上,曹操故意提到當時的形勢艱難,各方勢力紛爭不斷,問劉備是否有什麼計劃。劉備回答說,他只想安定百姓,不謀野心,願意效忠於曹操。
曹操見劉備如此回答,心中猶豫不定,便提出了一個假設的情景:如果曹操暴死,劉備是否願意接替曹操的位置,統一天下。
劉備再次回答說,自己只願效忠於曹操,不謀野心,不會背叛。
曹操見劉備言辭堅定,表面上表示滿意,但心裡仍有疑慮。於是,曹操再次試探劉備,將劉備安排在他的左手邊,而座位上方則放置了一把寶劍。
曹操故意問劉備是否害怕,劉備回答說:「害怕寶劍,但不害怕曹將軍。」這番話讓曹操對劉備的忠誠更加肯定。
最後,對劉備放下疑心的曹操臉帶笑意,親自為其斟酒,還稱讚劉備才是真正的英雄,並表示說:「今後的事情,我們可以共同商量。」
劉備通過了曹操的試探,逃過一劫,後來趁機以追殺袁術的名義成功從曹操的看管下逃了出來,重整旗鼓後,最終與曹操、孫權分庭抗禮,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第三次昏招是赤壁之戰。在赤壁之戰前,曹操率領大軍南下,先後攻佔了荊州和江陵,聲勢浩大。然而,曹操對於孫劉聯軍的實力卻有所輕視,他急於求成,想一舉消滅劉備和孫權,以統一天下。
而曹操並未給予士兵休整和準備的時間,而是迅速行軍進攻。這導致曹軍疲勞不堪,士氣低落。此外,曹操並沒有充分考慮到赤壁地勢狹窄、江水湍急的特點,這給他的軍隊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而孫劉聯軍則利用江水的優勢,在周瑜的指揮下,採取火攻的計策。在戰火和火煙的干擾下,曹軍陷入混亂,無法有效指揮和作戰。與此同時,孫劉聯軍趁機展開全面進攻,曹軍大敗潰逃,曹操被倉皇北遁。
這次戰敗讓曹操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最好時機。他力量受損,士氣低落,而劉備與孫權則趁勢擴大了自己的勢力範圍。而赤壁之戰也成為了歷史上一次重要的轉折點,標誌著曹操失去了對南方的統治機會。
因此,曹操在赤壁之戰中的輕敵自大、急於求成的態度以及對地形和敵情的不充分了解,導致了他的失敗。這可以被視為他的第三次昏招,也是他在統一天下的道路上的一個重要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