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這樣功勛卓著的良將,為何會被皇帝冤殺呢?

2023年09月12日02:26:04 歷史 1941


袁崇煥這樣功勛卓著的良將,為何會被皇帝冤殺呢? - 天天要聞

袁崇煥戎裝騎馬雕像,身後牆上為寧遠保衛戰浮雕,遼寧省葫蘆島薊遼督師府。

崇禎三年(1630年),兵部尚書、薊遼督師袁崇煥,慘遭磔刑(凌遲),含冤而死。袁崇煥為國殺敵,屢建奇功,連清朝人編纂的《明史》也承認:「我大清舉兵,所向無不摧破,諸將罔敢議戰守,議戰守自崇煥始。」努爾哈赤自從25歲起兵以來,號稱戰無不勝,但在寧遠城下被袁崇煥擊敗,負傷而回,不久就在瀋陽病死。這樣功勛卓著的良將,為何會被皇帝冤殺呢?

復出守遼

明思宗登基之初,一舉誅滅魏忠賢集團,十分希望振興大明朝,他接受暫攝兵部事的呂純如建議,讓袁崇煥復出,支撐遼東局面。袁崇煥赴任陛見,思宗詢以平遼方略,讓其「具實奏來」。

袁回答皇上說:「所有方略,已具疏中。臣今受皇上特達之知,願假以便宜,計五年而建州可平、全遼可復矣。」因此思宗便認定這是袁深思熟慮後擬出的計劃,當即許諾如大功告成,就封他為侯。

趁皇帝暫退便殿稍事休息之機,給事中許譽卿當面向袁崇煥請教他的「五年方略」。袁的回答讓他大吃一驚:「聊慰上心。」許當即指出:「上英明,安可漫對,異日按期責效,奈何?」袁聽後才曉得自己失言了。當召對繼續時,袁立即設法補救。

他一面替自己留下後路,暗示建州問題由來已久,一面提出一系列條件,要求「事事應手」,舉凡供應錢糧武器,人事任用,乃至不能以朝中意見紛然而干擾平遼方略等,都請皇帝大力支持。

袁崇煥陳述之時,思宗站著垂聽良久。袁辭行時向皇帝表示「以臣之力,制全遼有餘,調眾口不足」,盼望朝中不要掣肘。思宗滿口答應,最後又賜其尚方寶劍,還應袁崇煥所請,將寧遠、錦州合為一鎮,命祖大壽趙率教、何可剛等人專受節制,以期克複全遼。

崇禎二年(1629年)五月,明廷敍功,加袁崇煥太子少保。袁崇煥任薊遼督師後,在沒有請示皇帝的情況下,誅殺了官拜一品的東江鎮總兵官毛文龍。袁崇煥身上有思宗賜予的尚方寶劍,但毛文龍身上也有一口先帝熹宗所賜的尚方寶劍,且毛文龍雖然驕橫跋扈,但罪不至死。思宗聞訊大驚,對袁崇煥的印象大打折扣。但當時正倚重袁對付滿洲,思宗只得優旨褒答,認定他殺得好,並下詔宣諭毛文龍罪狀。

袁崇煥這樣功勛卓著的良將,為何會被皇帝冤殺呢? - 天天要聞

袁崇煥與眾將蠟像

保衛京師

毛文龍被殺後,蒙古和朝鮮都歸降了後金,現在可以阻擋後金騎兵的只有駐守在山海關、錦州、寧遠一帶,由袁崇煥統領的鐵甲了。三個月後,後金天聰汗皇太極,親率八旗大軍和蒙古騎兵,繞過袁崇煥的防區,即山海關、寧遠、錦州防線,通過蒙古,突襲明長城薊鎮防區的脆弱隘口龍井關和大安口,破牆入塞,再自喜峰口直下遵化,兵臨北京。

北京在天子腳下,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都過慣太平日子,他們紛紛埋怨袁崇煥,說他坐視京師危急而不救。

此舉令袁措手不及,但無論如何,保衛京師是當前急務,他在沒有接到朝廷命令的情況下,就帶兵入關勤王,並在北京廣渠門和左安門兩戰擊退後金軍。

袁本應在北京東部通州一帶抗擊後金的大軍,以解京城之困,但他卻直接把部隊帶到北京外城廣渠門下,擺開了和來犯之敵決戰的架勢。這是一大失策,等於在北京城牆下面燃起戰火,令京城的貴族和百姓對袁崇煥更加不滿。於是,流言四起,說袁督師早有異心,和後金有密約,勾引敵兵入關。

兩戰過後,皇太極的八旗大軍並未撤退,等待時機再度進攻。袁崇煥也在休整兵馬,準備再戰。見城外敵軍的攻勢稍緩,思宗在平台召見了袁崇煥和滿桂兩位大帥及他們的部下祖大壽黑雲龍等人。

思宗對各位將帥慰勉有加,還讓滿桂脫掉上衣,察看其身上的創傷。袁反覆申明自己的部隊連日行軍作戰,疲憊不堪,要求允許進城休整。思宗卻不同意,反而敦促袁努力殺敵,起碼要將敵人趕到離京城遠一點的地方。袁對此只是含糊其辭,不做明確保證。

這次召對令思宗極為不悅,勾起了對袁的種種不滿和懷疑。自己對袁信任有加,授予大權,甚至容忍他擅殺大將,就是要他保障東北的安全,進而恢復全遼,徹底根絕邊患。但此時後金的兵馬不僅未被阻遏,反而侵入京畿地區,而且袁勤王救駕姍姍來遲,來了之後又徘徊不前,一味強調自己兵困馬乏,不願與敵人激戰。加上京中傳言,更增加思宗對袁的猜忌和不滿,給敵人實施反間計可乘之機。

皇太極此時抓住機會,離間明朝君臣。他將袁崇煥與後金早有密約攻取北京的謠言,假意散播給俘虜在軍中的兩位明朝太監楊春和王成德,再故意放走他們。

兩人回到紫禁城,將竊聽到的密談內容向思宗報告。思宗決定在平台召見袁崇煥「議餉」。隆冬時節,千里冰封,袁率領的將士露宿城外,缺乏糧草。此時聽到皇帝要議軍餉,袁自然十分高興。但袁到了平台後,思宗並沒有同他議軍餉,而是當即下令將他逮捕下獄。朝廷多位大臣或欲為毛文龍報仇,或與袁有私隙,在這種情況下,袁崇煥自然在劫難逃。

袁崇煥這樣功勛卓著的良將,為何會被皇帝冤殺呢? - 天天要聞

清代繪袁崇煥像

含冤慘死

崇禎三年(1630年)八月,思宗召見諸臣,宣布袁崇煥的罪狀:「崇煥擅殺逞私,謀款致敵,欺藐君父,失誤封疆」,命刑部公開執行磔刑,依律家屬16歲以上處斬,15歲以下給功臣家為奴,今從寬只將其妻妾子女及同胞兄弟流放兩千里外,其餘釋放不再追究。


袁受刑時,被劊子手將身上的肉,一寸一寸地片割,鮮血淋漓,慘不忍睹。據明人張岱的《石匱書後集》記載, 袁崇煥身上的肉每割下一片,京城百姓就從劊子手的手中搶去生吞,還喝著燒酒生吃其腸,即使血流滿了牙齒和腮頰,仍罵不絕口。撿到骨頭的人,用刀斧把它砸碎,到最後骨肉都沒有了,只剩下一具頭顱,拿到邊疆前線九鎮去輪流傳視。

為什麼百姓如此痛恨袁崇煥?

因為朝廷已將他宣傳成叛國通敵,引敵入關的奸臣,京師百姓對此深信不疑。同時,後金軍隊雖然撤了,他們卻在北京城外燒殺搶掠,令不少百姓流離失所,家破人亡。

與此同時,北京城內很多百姓都被臨時抓去當壯丁,最終在北京保衛戰中戰死。可以說,當時的北京城群情激憤,民怨滔天,袁自然就成為他們泄憤的對象,可憐一代忠臣良將,死後屍骨無存。袁崇煥臨刑時,還留下一首《臨刑口占》:

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

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

思宗磔死了袁崇煥,可謂自毀長城,誠如《明史》中「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征決矣」。袁崇煥之死,可謂千古奇冤。諷刺的是為袁崇煥平反的,不是他誓死效忠的明朝,而是其頭號敵人清朝。

在袁崇煥死後152年,乾隆皇帝為他平反。《清高宗實錄》記載乾隆言:「昨披閱《明史》,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為難,但尚能忠於所事,彼時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真心誠意),以致身罹重辟(極刑),深可憫惻。」之後乾隆命廣東巡撫尚安查訪袁崇煥的後代,尚安回奏,袁崇煥沒有後代,只好從他本家後裔里找一個孩子來接續袁崇煥的香火。此後,才有人公開祭奠袁崇煥,令其終於洗雪了賣國賊的污名。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魯慕迅同志逝世 - 天天要聞

魯慕迅同志逝世

湖北省文聯魯慕迅同志治喪小組5月9日發布訃告,湖北省文聯離休幹部、省美術家協會原副主席、一級美術師魯慕迅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5年5月8日凌晨2時在深圳不幸逝世,享年98 歲。
上海話在香港地位高,跟他們密切相關! - 天天要聞

上海話在香港地位高,跟他們密切相關!

文 | 極耳在香港娛樂圈摸爬滾打近六十年的汪明荃早已成為粵語流行音樂代表性人物之一,不過儂曉得伐,伊原來還是地地道道上海人。五一假期在上海舉辦「DIVA演唱會」的阿姐,一張嘴就是地道上海話。而這也是78歲的她首次回到家鄉上海舉辦個人演唱會。當天的演唱會,阿姐誠意十足,除了換造型,全程沒有下場。她唱了《勇敢的...
成湯:曠古仁君的形象 - 天天要聞

成湯:曠古仁君的形象

建立一個延續五百多年的王朝,商的開國君主必定上膺天命,獲得了天神授予的合法性。推翻了延續數百年的夏王朝,商的君主必然下順民心,得到了民眾擁護的正當性。而真正贏得民心的,只能是仁慈,而不是武力。在很多後代的文獻中,成湯被描繪成一位體恤民眾、寬
二戰勝利80周年 走進納粹德國投降的歷史現場 - 天天要聞

二戰勝利80周年 走進納粹德國投降的歷史現場

1945年5月8日24時,法西斯德國簽署無條件投降書。投降書開始生效時,由於時差原因,地處柏林以西的美、英、法等國還是5月8日的下午或晚上,而位於柏林以東的蘇聯等國,已經是5月9日。因此歐洲各國將5....
中國歷史上三個最成功的商人,最後都散盡家財,無一得到善終 - 天天要聞

中國歷史上三個最成功的商人,最後都散盡家財,無一得到善終

中國歷史上有一些著名商人,有部分符合散盡家財且未得善終的情況,以下列舉三位比較典型的: 呂不韋: 生平事迹:戰國末年衛國商人,他以「奇貨可居」聞名,通過扶持秦異人(後改名子楚)登上秦王之位,自己也官至秦國丞相,權傾一時。在執政期間,他組織編
【史志論壇】以彭州市為例淺談地方志人才隊伍建設 ‖程爽 - 天天要聞

【史志論壇】以彭州市為例淺談地方志人才隊伍建設 ‖程爽

歡迎關注「方誌四川」!本文載《巴蜀史志》2024年第6期聚地方人才 育方誌碩果以彭州市為例淺談地方志人才隊伍建設程 爽地方志是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傳承民族文脈的重要基礎,是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重要支撐。地方志部門作為開發利用地方志資源的主要部門,在推動地方志事業高質量發展方面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隨...
【史學爭鳴】多重視角下的綿陽「周原說」‖宋翔 - 天天要聞

【史學爭鳴】多重視角下的綿陽「周原說」‖宋翔

歡迎關注「方誌四川」!多重視角下的綿陽「周原說」宋 翔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周原是西周王朝的發祥地之一。傳統觀點認為周原位於今陝西關中地區,然而,綜合水文地理、自然資源、歷史文獻與文化傳承等多方面線索,可提出另一種可能:周原的地理位置或許並非局限於傳統認知中的陝西岐山周原,而是涵蓋了今四川綿陽一帶。綿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