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水生煙客
編輯|水生煙客
前言
文成公主與吐蕃的聯姻,將漢族在中原的科技與文化帶入了吐蕃,這一過程對吐蕃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體現在人民生活、社會發展等各個方面。
從吐蕃發展的前代和後代入手,通過對比,來剖析中原文明對吐蕃文明的引入和影響。
一、衣著的改變
服飾包括服裝,飾品,紋身等,在長期與漢族、蒙古族、滿族接觸的過程中,藏人的服飾在顏色和做工上都發生了變化,但是整體結構上卻沒有太大的變化。
吐蕃境內氣候寒冷,風沙多,居民大多以皮衣為主,衣襟寬大,防風耐磨,注重實用性,在美的方面,還有待提高。
文成公主出嫁之時,帶來了一件特製的八鳥紋錦緞,還有各色羅綢,五顏六色的衣裳,吸引了不少賓客,紛紛脫下了氈裘,穿上了花花綠綠的衣裳,漸漸變成了華服。
由於地理、氣候等因素的限制,服裝結構上的變化不明顯,但材質和裝飾品的顏色卻有了變化,工藝也越來越成熟,成品質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文成公主不僅帶來了許多與服飾製作技藝有關的書,還帶來了一群手藝精湛的裁縫,還親自教導了當地的百姓們紡織、刺繡之術,還提出了一些改進的建議。
至於化妝,按照《舊唐書·吐蕃傳》的說法,吐蕃人有一種習慣,就是在臉上塗抹一種黃色的東西,可以擋住太陽的暴晒,保護皮膚,但是因為文成公主不喜歡,所以就取消了這個習慣,但是到了長安,這個習慣就變得流行了起來。
《時世妝》是一首詩,詩中寫道:
「時世妝,從城裡出來,人盡皆知。時光流轉,不離身。烏膏潤唇如泥,眉筆垂下八字鬍。」
二、改變飲食習慣
在吐蕃的時代,人們用的是《舊唐書·吐蕃傳》中的「用毯子做的盤子,用的是一種特殊的餐具和廚具。
由於生產技術落後,科學技術還沒有發展起來,人們還處在依靠自然生存的初級階段。
文成公主帶來的是各種農作物的種子和耕作技術,《松贊干布遺訓》中記載,文成公主曾將漢國蕪菁的種子,送往吐蕃,傳授耕種、改良土壤的方法。
有一位來自漢人領地的皇后,帶來了五千五百種不同的牲畜,西藏每年都會有乳酪酥油豐的收穫。」
按照藏人的說法,種植青稞、小麥、豌豆,用水磨,放牧綿羊,都是文成公主和她帶來的工匠們傳授的。
從這些記載和傳說中,不難看出文成公主是帶來了不少武功和法門,其中一些傳說和傳說,雖不夠準確,卻可反映出當時百姓對文成公主的熱情。
吐蕃以前是以游牧為主,農業生產次之,而游牧經濟又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地方,容易造成掠奪,不利於穩定。
由於唐朝的影響,一些地方開始實行雙牛犁田,據說西藏山南的文成公主,就是把「二牛抬杠」的耕種方法帶到這裡來的。
據《吐蕃王統世系明鑒》記載,公主到了康地的白馬村,開荒種菜,安了一座磨坊,將乳製成乳酪,再將乳中的油脂提煉出來,製成甜點。
中原先進的生產方式傳入吐蕃,改變了他們的生產方式,王劍在《涼州行》中寫道:
「蕃人以前不會耕田,現在卻學會了種穀子。」
生殖種子和技能引入後,還需要有效的力量來加以配合,才能發揮出最大的效果。
在傳授了這門技術之後,他又在中原地區學習和頒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比如推行土地制度,登記人口數量和耕地面積,穩定賦稅,擴大荒地,合理安排牲畜生產等等,同時為了方便貿易,他還統一了度量衡,布了許多東西。
這對中原農業在吐蕃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有計劃的種植,有目的的施肥,都是為了提高吐蕃的生產力。
所以科學上所用的方法,不但能保證糧食產量,而且能豐富百姓飲食的品種,豐富百姓餐桌。
許多地區的農業生產方式和農業生產條件,都與中原地區的漢人相似,飲食結構也相似。
在食物的變化中,值得一提的是茶葉,吐蕃人喜歡吃肉,經常喝茶葉,可以祛除油膩,對身體也有好處。
文成公主帶來的茶葉,在當地百姓中廣受好評,成為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在某些人的眼中,已經成為了靈丹妙藥。
山南有一首民歌,叫做《公主帶來龍紋杯》,其中有一首:
「這是一隻龍紋茶杯,公主帶回了西邊藏,一看到這隻茶杯,我就想起了公主的仁愛。」
很顯然,這位文成公主在帶來茶葉的同時,也帶來了喝茶的器皿,這是要將中原的茶葉,通過文化傳播到吐蕃的意思。
到了後來,唐朝的貿易中,茶葉和絲綢成為了最重要的商品,廣大民眾對茶葉的需求與日俱增,推動著「茶馬互市」的蓬勃發展,對茶葉市場的需求也越來越加。
另外,文成也將葡萄酒釀造的技藝傳授給了大家,居住於青藏高原嚴寒地帶的少數民族,性格粗獷、好酒,新一代的繼承者使釀造工藝更加多樣化,同時也提高了葡萄酒的釀造品質。
三、構架的改變
文成公主從漢人那裡帶來了三十二位工匠,他們將中原建築風格和技術,傳授給了他們,促進了吐蕃漢建築事業的發展。
吐蕃人以氈帳為居所,建築簡單,多築放牧,多濟,是以氈帳為主要居所,文成公主入藏之後,漢人在中原地區的土、木造業上,得到了廣泛的傳播。
文成公主和親的歷史,在當時就推動了周邊道路的修建。為了迎接公主,松贊干布特意在柏海城搭起了帳篷,布達拉皇宮也是為了迎接公主殿下而修建的。
根據考證,唐代與蕃人之間的道路自古就有,只是在唐代與蕃人結成友好關係之後,這條蜿蜒曲折的道路便被擺在了歷史的台上,成為後世學者研究的對象,而這條道路卻是通往高原的必經之路。
文成公主和親的路上,沿途修建了許多驛站。
一路上,公主傳授一技之長,深受百姓敬仰,公主在這裡逗留了一段時間後,有人保護了公主的營房,甚至有人將公主的容顏印在了石上,讓百姓懷念,後來有人為了不讓雕像受損,在這裡修建了一座寺廟,成為百姓祭祀的場所。
公主入藏後親自在大昭廟前栽種了一棵柳,意為「公主柳」,又名「唐柳」,又親自參與了另一座著名寺廟「小昭寺」的修建。
據說小昭廟修建之時,工程進展極不順利,到了白天,還未完工,便轟然倒塌,弄得百姓人心惶惶,文成公主以漢人的占卜之法,化解了這尷尬局面,終於把小昭廟蓋成了。
小昭廟是在文成公主的規劃和規划下建成的,具有濃郁的漢築風格,這是中原優秀文化傳承的直接體現。
後來,松贊干布又多次向大唐朝求援,請求工匠,典籍,著作,以促進吐蕃建築的發展。
四、運輸方式的改變
文成公主長途跋涉,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來到了吐蕃。
學術界關於他入藏的路線,大致有三種法,一種是經過天水,臨洮,蘭州,樂都,西寧,日月山,恰布恰,溫泉,黃河源,巴顏喀拉山,清水河,玉樹,最後越過唐古拉山,進入西藏。
盧耀光認為,這條古道,是文成公主和親之後修建的,與官府修建的驛站大道,有著一定的聯繫。
就像之前所說,「唐代有一條古老的道路,可以通往藏地,但距離不同,道路也不同。
隨著文成公主毅然入藏,唐蕃之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這條道路也越來越繁榮,各種制度也越來越完善,最終形成了一條著名的唐蕃道路,隨著道路的不斷完善,各種制度也越來越完善,最終形成了一條著名的唐蕃路。
在這條古路上,吐蕃派遣了大量的使節和商人,前往中原地區學習科學、技術、文化、政治、法,促進了地方社團的發展。
根據統計,從文成公主和親到覆滅吐蕃的200多年時間裡,兩國之間的使節往來超過200次,這不僅是兩國關係密切的徵兆,同時也是兩國關係發展變化的徵兆。
吐蕃之始,鞏固力圖與唐朝結盟,這一過程,逐步促成了兩國之間的友好關係,也為後來兩國之間的交流打下了基礎。
古代道路上來往的使節,本身就是一個文明的載體,交通工具帶來了文明的傳承。
在文成公主入藏七十餘年之後,吐蕃再次與唐朝聯姻,並迎娶了金城公主。
就像是當年文成公主入藏一樣,這位金城公主的聯姻,也給吐蕃社會帶來了先進的技術與文化。
比以前更多的書籍、典籍、能工巧匠,帶著中原地區的文化,蜂擁而至,為吐蕃商會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發展機會。
五、藝術與宗教的變化
文成公主入宮藏之時,還帶來了許多與音樂、歷史、天文、曆法有關的典籍,匠人們也都跟著一同入宮,本著「授之以漁」的教義,確保百姓們都能熟練掌握這門技藝。
文成公主是第一個和藏聯姻的公主,她不僅拉近了漢藏兩國之間的關係,還給吐蕃帶來了許多中原的文化功法,深受廣大民的喜愛。
他們稱文成公主為「綠度母」,甚至有一首名為《文成公主》的藏書,專門用來歌詠她,顯示了他們對文成公主的熱烈愛慕。
公主去世後,後人為了紀念她的功績,專門設立了兩個節日,一個是4月15日,「薩嘎達節」,一個是藏曆10月15日,公主生日辰。
而在宗門方面,公主也帶來了大量的經書和釋迦牟尼十二歲時的佛像,那是一支龐大的隊伍,在漫長的旅途中,不畏艱難險阻,執意要將佛像帶入宗門。
據說,車隊經過貝納水渠時,文成公主帶領工匠,在懸崖峭壁上雕刻了許多佛像和經文,還修建了一座佛塔。
這些佛像、經文、寺廟,共同促成了吐蕃宗教文化的發展,民眾對宗教的熱情高漲,漢地的佛教文化,也就自然而然的融入了各種天文、曆法、典籍、醫術等中成了原宗教文化。
宗教信仰的傳播,使得唐朝與蕃人之間,始終保持著聯繫。
結語
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漢民族與藏民族之間的交流與互動,促進了社團文化的發展,促進了我國文化事業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崔永紅.文成公主與唐蕃古道 [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p19.
2.顧學頡校點.白居易集 (第一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p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