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查閱此文前,麻煩看官點個「關注」,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提升您的參與感,小編也會持續更新精彩文章,各位看官千萬不要錯過哦~
文|好的
編輯|賀緒雲
前言
2024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僅剩半年時間,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最擔心的事還是發生了。
民眾黨候選人柯文哲因其言行激起熱議,一場圍繞參選人名單的「內戰」在國民黨內部激烈打響。
如今,台當局「親美」「抗中」把兩岸關係置於僵局,台灣民眾也受盡折磨。台灣民眾對選舉十分關注,希望能夠找出一個能夠妥善處理好兩岸局勢的領導人。
歷史遺留的「台獨」問題
台灣問題的由來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當時中國還是一個封建王朝,而西方列強正處於殖民擴張期。在這個背景下,中國的國內秩序逐漸瓦解,經濟、政治和軍事力量都相對薄弱。
1895年,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戰敗於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這一事件標誌著台灣與中國大陸之間的分離。
此後,隨著中國社會的動蕩和政權更迭,台灣的歸屬問題長期未能解決。1945年,二戰結束後,根據《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日本正式放棄了領土,包括台灣在內。
然而,由於國共內戰爆發,中國大陸的政府與台灣地區的政權發生分裂。
1947年,中國大陸爆發了「四一二」反對國民黨統治的起義。這次起義被國民黨以武力鎮壓,成為台灣日後的政治和社會轉折點。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國共內戰以中共勝利而告終。國民黨政府撤退到台灣,並在那裡建立了台灣省行政機構。
自此以後,中國大陸與台灣地區一直處於分治狀態。
隨著時間的推移,兩岸關係逐漸緩和,經濟交流、人員往來得到發展。1992年,中國大陸與台灣地區達成了「九二共識」,即承認「一個中國」的原則。
2000年,台灣發生了歷史性的政治轉變,陳水扁當選為台灣地區領導人,這標誌著民主進程的深化。隨後幾次選舉中,執政黨權力交替,並逐步形成了兩岸關係的現狀。
此後,兩岸關係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保持緊張但穩定的狀態。
台灣的多個執政黨中,比較具有競爭性的有三個:國民黨、民進黨、民眾黨。
國民黨在分割初期,是一黨專政的。通過威權主義政治體制控制社會和經濟。這段時期,國民黨以反共為核心理念,在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政策。
1980年代末期,台灣社會呼喚民主改革的聲音日益高漲。面對壓力,國民黨逐漸放寬了對反對派的打壓,啟動了政治和經濟改革的進程。
民進黨、民眾黨的勢力也發展起來,但是在兩黨心目,台獨的態度是堅定的。各黨派發展起來後,台灣與內陸的關係也開始因為執政黨的變換而不斷變換。
目前,台灣問題仍然存在爭議。台灣的半數以上人民主張台灣獨立,而另一部分主張維持現狀或實現統一。在國際上,也存在一些地區和國家與台灣保持一定的非正式接觸與互動。
當今領導人面臨危機
台灣領導人的態度本質上也代表著台灣地區人民的態度。
而當今台灣領導人蔡英文的一系列做法不僅僅引起大陸的討伐,就連台灣的居民們都是怒氣衝天。目前過半民眾已經對蔡英文心生不滿,甚至有不少民進黨選擇轉投民眾黨陣營。
台灣居民對民進黨的好感度低至15.8%。蔡英文做了什麼?
首先,在政治立場上,蔡英文拒絕「九二共識」,否定「兩岸一中」。她試圖用「中華民國憲政體制」貫徹台獨立場。
令大陸更生氣的是,蔡英文主張親美,去年八月,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受蔡英文的邀請竄訪台灣。對於佩洛西的竄訪,解放軍直接對台灣進行圍合演習,海關也對台灣的進出口各種限制。
本以為大陸給台灣的小小「懲罰」會讓台灣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然而蔡英文算準了大陸不會罔顧台灣居民的生命,對台灣進行武力攻擊,便愈加放肆地邀請各國領導人竄訪。
他們不聽話,大陸當然不會善罷甘休,持續對台灣進出口進行限制,既然台灣要抵抗,大陸自然奉陪到底。
其次在經濟發展方面,蔡英文主張新南向經濟,想要全面解綁大陸經濟,拉攏東南亞國家,想要將對大陸的經濟依賴轉移至東南亞國家。
然而這個計劃還沒推行就遭遇失敗,先不說語言溝通問題,就說離開了大陸,台灣地區缺水、缺電、缺工,有哪個國家會來跟它合作呢,東南亞的經濟體量,遠沒有中國大陸的體量大。
除此之外,蔡英文上台後對大陸遊客很不友好,大陸赴台的旅客越來越少,這對台灣旅遊業的影響不是一星半點。
對於那些從事旅遊業的民眾,蔡英文似乎一點也不關注,這也是台灣民眾對民進黨當局領導不滿的原因之一。
蔡英文上台後,台灣與大陸關係持續惡化,而對於民眾們來說,台灣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依靠大陸,他們並不希望與大陸撕破臉皮。但是,他們雖然依靠大陸,內心依然支持「台獨」。
台灣大選花落誰家
台灣地區中選會宣布,2024年1月13日,下一任台灣地區領導人及民意代表選舉投票開票。目前台灣競爭激烈的三個黨派是民進黨、民眾黨、國民黨。
目前為止,此次三個黨派的選舉候選人均已出現:國民黨的候選人候友宜,民進黨的候選人賴清德,民眾黨的候選人柯文哲。
先說國民黨,2023年初,國民黨副主席連勝文訪問了國台辦的主任宋濤,並明確表示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
候友宜這個候選人的位置其實是不穩固的,與他競爭的還有郭台銘。據稱,國民黨主席曾表示會讓郭台銘與候友宜公平競爭,以民調來決定誰會成為國民黨候選人。
而令郭台銘沒想到的是,國民黨沒有進行民調就宣布候友宜為候選人。為了安撫郭台銘,國民黨當局稱,候選人並非一錘定音,還有得商量。
除了這二位之外,還有韓國瑜。之前國民黨曾表示會將韓國瑜列入候選人考慮名單,但為何最後成了候友宜、郭台銘同台競爭?沒被競爭就被踢下來,不知韓國瑜會怎麼辦。
既然候友宜是國民黨當局承認的候選人,那我們就來說說候友宜。他為什麼會成為國民黨的候選人呢?
候友宜有豐富的政治經驗。他曾經擔任過新北市長、台北縣長等職位,對地方治理和政策制定有著深入了解。
他有著一定的能力與背景,有深厚的學術背景,在政策制定和執行方面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和領導力。
最後,他的團結能力毋庸置疑。候友宜被認為是一位善於協調、團結各方利益的政治家。在內部團結和黨派合作方面,他可能具備一定的優勢,能夠凝聚國民黨內部的力量。
再說民進黨,民進黨在大陸與台灣的關係上始終保持台獨的觀點,他們對統一的態度是最為偏激的。
賴清德成為民進黨候選人也是當之無愧的。
他有著極其豐富的經濟與社會發展經驗。在他擔任台南市長期間,推動了許多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他重視經濟轉型、產業升級和地方發展,具備在這些領域提供解決方案的能力。
賴清德在選民中有一定的支持度,他被認為能夠代表民進黨核心價值觀和選民利益。他的政策主張和觀念與黨內主流相契合,能夠吸引更多民進黨選民的支持。
最後談民眾黨,民眾黨的對華態度其實是處於民進黨和國民黨之間的,對華態度沒有那麼柔和,但也沒有那麼激進。
柯文哲之所以能成為民眾黨候選人,首先是因為柯文哲以獨立思考和提出非傳統觀念而聞名。
他常常對問題進行深入分析,不拘泥於傳統政治思維,並提出了一些富有啟發性的政策建議。這種非傳統思維方式使他在政治舞台上獨樹一幟。
其次他以直率、質樸的形象被廣大民眾所熟知。他在媒體和社交平台上的溝通方式直接而坦誠,受到一部分選民的歡迎和支持。他能夠與選民進行有效的溝通,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政策觀點。
除了這三個黨派之外,也有人稱郭台銘會獨立參加大選,究竟是真是假,我們也不得考究。
主流黨派的競爭是激烈的,在大選的民調中,三個黨派的支持率也在不停地波動,究竟誰會在大選中脫穎而出,這就得讓我們拭目以待。但是作為中國人,不少網友稱:只要不是民進黨都可以。
黨派之爭柯文哲脫穎而出
隨著時間的發展,三人民調的支持度變化其實還是很大的,其中變化最大的應該是柯文哲。柯文哲是如何從民調倒數一度超越穩居第一的賴清德而躥升至第一的?
柯文哲民調上升的首要原因,就是台灣人民對民進黨充滿了不滿。
蔡英文作為民進黨,在任期間沒有給台灣的經濟帶來大幅度提升,加上她在任期間的一系列舉動讓大陸與台灣關係惡化,讓台灣居民心驚膽戰,經歷過種種「折磨」的居民不需要一個降低生活質量的黨派來執政。
第二個原因,就是他的言論安撫了台灣民眾的心。不可否認,台灣還是有半數以上的人支持台獨。民進黨不得人心,自然要有其他人來執政。
柯文哲恰好看到了這一個突破點,台灣民眾絲毫不認為,是台灣執政黨的再三觸碰底線,大陸才對其進行限制的這個前提條件,對大陸罵聲不斷。
他利用島內群眾不支持統一和「台獨」思想,發表一些損害大陸形象卻又能安撫群眾的言論,稱若是發動武力,最先敗下陣來的一定是解放軍。
但是後來,柯文哲的發言明顯軟化。也不敢再對大陸的武力大放厥詞,他大概也認識到了兩軍的懸殊是巨大的。
民調的數據也代表不了全體民眾的想法,還未到大選之時,究竟哪一個黨派之爭還未成定數。但是有一點,目前許多台灣的年輕一代,「台獨」思想已經明顯軟化。
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這一點是永遠不會變的。台灣回歸祖國懷抱是大勢所趨,大陸居民在等待著這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