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布衣到秦國丞相,李斯的悲慘結局,告訴世人這樣兩個道理

2023年01月20日18:11:03 歷史 1994

李斯是我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丞相,但與姜子牙管仲諸葛亮等丞相青史留名不同,李斯之所以一直被後世提起,是因為他的所作所為和他凄慘的下場。


「國際友人」李斯


李斯在秦國當的丞相,但他其實是楚國。之所以後來會去到秦國是因為他在楚國時得不到重用。


李斯對自己的評價很高,他覺得自己一定會出人頭地的,重要的是他能得到重用,至於是在哪國,並不要緊。


從布衣到秦國丞相,李斯的悲慘結局,告訴世人這樣兩個道理 - 天天要聞


春秋戰國時期的「國家」概念與今天大不一樣,因為當時的國家不過是一個個分裂的諸侯國,在名義上,周天子才是天下的共主。


所以對於一些能人來說,一個個國家更像是一家家企業,跳起槽來完全沒有心理負擔。


既然要跳槽,就得往高處跳,根據李斯的分析,秦國是最理想的下家,因為秦國不僅國力強盛而且非常重視人才儲備,不管是哪國人都能得到重用。


從布衣到秦國丞相,李斯的悲慘結局,告訴世人這樣兩個道理 - 天天要聞


當然在跳槽前,學習深造一番,給自己充充電,也是必不可少的,於是李斯離開楚國後先去了齊國拜了荀子為師,跟韓非做了同學


荀子是當時有名的大儒,但是荀子與以前的儒家學派在思想上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孟子就認為人性本善,荀子則認為人性本惡。


正因為人性本惡,所以需要後天的約束。也因此,李斯雖然是跟著荀子學習,卻沒有成為一個儒生,反而成了法家的代表


從布衣到秦國丞相,李斯的悲慘結局,告訴世人這樣兩個道理 - 天天要聞


磨刀不誤砍柴工,跟著荀子深造後的李斯來到秦國很快就抱上了大腿,呂不韋,又通過呂不韋的這層關係,李斯很快來到了年輕的秦王嬴政面前,並給他留下了一個很好的印象。


一切都在按照李斯計劃的那樣發展。


可真能這麼順利,就不是人生了,意外說來就來。


說來李斯也是運氣不好,因為他完全是躺槍的,這件事轟動秦國的事情從頭到腳都沒有李斯的參與,可差點徹底斷送了李斯的前程。


從布衣到秦國丞相,李斯的悲慘結局,告訴世人這樣兩個道理 - 天天要聞


當時有個叫鄭國的人在秦國「承包」了一個水利工程,這本來是一件好事,人家一個外國人不遠萬里跑來秦國搞基礎建設,而且後來也證明鄭國確實是個好工程師,鄭國渠至今還在滋潤著秦川大地,完全是可以與長城齊名的偉大工程。


可渠造好了,秦國人卻很不滿意,甚至有人說鄭國是間諜,他的間諜行為就是給秦國修渠。因為修渠的費用巨大,鄭國之所以給秦國修水渠就是想要消耗秦國的人力和財力,以此削弱秦國的實力。


這樣的說法在今天看來,簡直就是無稽之談,可當時卻有很多人信了這種說法,不僅鄭國成了間諜,連當時在秦國朝廷里擔任職務的所有外國人都遭到了懷疑,當然也包括李斯。


從布衣到秦國丞相,李斯的悲慘結局,告訴世人這樣兩個道理 - 天天要聞


不勝其擾的嬴政一怒之下,下令把所有的外國人全趕出去,一了百了。


李斯一看這可不行,自己花了好幾年的經營就要開花結果了,怎麼能因為這樣的事情斷送了呢?


於是他給秦王上了一封奏摺,在其中闡明了秦國為什麼能富強?不就是不拘一格降人才,不管是哪國都能得到重用么?


從布衣到秦國丞相,李斯的悲慘結局,告訴世人這樣兩個道理 - 天天要聞


秦王看完奏摺,覺得很有道理,自己險些釀成大錯,於是撤回了自己的命令,李斯也因禍得福得到了更多的重用。


我的地盤,聽我的


如果故事只到這裡,這會是一個很棒的勵志故事,可後面的發展,李斯就開始一點點的跑偏了。


在李斯出頭人地的同時,老同學韓非也在各國間都有了不小的名氣,連秦王都是他的粉絲,在韓非來到秦國時想把他留為己用。


從布衣到秦國丞相,李斯的悲慘結局,告訴世人這樣兩個道理 - 天天要聞


李斯在得知秦王的心思後,一下就慌了,因為他明白自己以前上學時就不如韓非,現在也被他壓一頭,如果他真的來了秦國,還有他李斯什麼事呢?


於是他給秦王吹起了耳旁風,說韓非可是韓國的王族,怎麼可能背棄韓國真心來秦國呢?既然他不能為我所用,不如現在趁機把他殺了。


秦王一聽,很有道理,於是李斯就這樣借刀殺人除掉了自己的老同學。


從布衣到秦國丞相,李斯的悲慘結局,告訴世人這樣兩個道理 - 天天要聞


如果說這事雖然出於私心,但還算對秦國有利,下面這件事可就真的是有點濫用私權了。


都說秦始皇焚書坑儒,但這事李斯有很大的責任。


秦王在統一中國後升級成了秦始皇,其中一個了不起的創舉就是書同文車同軌,統一了天下的標準,並且改分封制郡縣制


所有的創新肯定都伴隨著爭議,分封改郡縣的影響在當時一點不比辛亥革命差。所以當時就有不少名士議論紛紛,說郡縣制不利於國家穩定,沒有了諸侯,以後國家出了問題,誰來保護王呢?


從布衣到秦國丞相,李斯的悲慘結局,告訴世人這樣兩個道理 - 天天要聞


厚古薄今是人性,所以這種說法漸漸地在輿論上佔了上風。輿論需要控制,但完全有更好的辦法。


可李斯卻覺得,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討論,是給你們自由太多了,現在國家已經統一,不需要你們嘰嘰歪歪,所以不僅不允許議論時政,連諸子百家的書也不許看了。


就留點醫書和農書等實用書籍,其他書全部禁止民間私藏。


從布衣到秦國丞相,李斯的悲慘結局,告訴世人這樣兩個道理 - 天天要聞


也就是說,焚書這個政策幾乎是李斯一手促成的,因為焚書招來了儒生的不滿,又導致了後來的坑儒。


與秦王朝一同傾覆


大權在手的李斯並沒有瀟洒太久,因為秦朝本身就是一個短命的王朝。


秦始皇在一次南巡的途中病死了,李斯這下可傻眼了,秦始皇死了事小,自己的權力易手可是大事啊!


從布衣到秦國丞相,李斯的悲慘結局,告訴世人這樣兩個道理 - 天天要聞


這樣想的不只是李斯,還有一旁的趙高,但趙高比李斯還狠一點,趙高勸李斯冷靜,秦始皇雖然死了但事態還在掌控之中,因為知道秦始皇死訊的暫時還只有他們兩個,也沒人知道秦始皇到底安排誰繼承王位。


於是兩個人商量,先瞞下秦始皇的死訊,再立胡亥為帝,因為胡亥年紀小,聽話好安排。


正當李斯以為自己又一次化險為夷的時候,卻被趙高給陰了,趙高覺得沒必要跟李斯分享最高權力,便借胡亥之手,處死了李斯。


從布衣到秦國丞相,李斯的悲慘結局,告訴世人這樣兩個道理 - 天天要聞


就這樣,李斯一生機關算盡,卻落了這麼個下場。


李斯的結局告訴我們兩個道理:


一,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人算不如天算,李斯如果不硬要扭著來,下場可能也不至於如此慘。


二,笑到最後才笑得最好。


一時的順遂不是真的順遂,飛得再高,也得考慮降落的問題,為了往上爬,可以不擇手段,可謝幕的時候,又該如何呢?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從四合院的結構說說魯迅兄弟反目的原因 - 天天要聞

從四合院的結構說說魯迅兄弟反目的原因

從八道灣四合院的結構說說魯迅兄弟交惡的原因。魯迅兄弟交惡,是從三兄弟合資買入北京八道灣衚衕的三進四合院,三家人加上老母親生活在一起開始的。當初買房的錢3500大洋,是大哥魯迅出了大頭,家裡的開支也是以魯迅的薪資為主。
以前人們非常重視貞操觀。現在為啥不那麼重視了? - 天天要聞

以前人們非常重視貞操觀。現在為啥不那麼重視了?

人都有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其實在以前還有一個貞操觀。明清時期,人們是非常看重貞操觀的。貞操本來是指堅貞不移的節操。後來就演變成了專指女子不失節。有句話說: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這說明貞操對於女子是非常重要的,比生命還重要。那麼,從古
蘇聯當年為啥非要侵略阿富汗?十年血戰咋就把自己玩崩了? - 天天要聞

蘇聯當年為啥非要侵略阿富汗?十年血戰咋就把自己玩崩了?

大家好,今天嘮個硬核歷史!咱今天要聊的這個事兒啊,絕對比電視劇還魔幻——當年號稱世界第一「戰鬥民族」的蘇聯,明知道阿富汗是「帝國墳場」(英國、沙俄都栽過跟頭),卻非得頭鐵往裡沖,結果把自己整解體了!這事兒聽著離譜吧?具體怎麼回事,今天我就給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個瓷盤賣了六十萬,三年後,發現在鄰居家裡 - 天天要聞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個瓷盤賣了六十萬,三年後,發現在鄰居家裡

鄰居的瓷盤"六十萬啊,這瓷盤怎麼又回到了李老頭家裡?"我望著鄰居家牆上那熟悉的花紋,心裡五味雜陳。我叫周建國,今年四十有五,在咱河北這小縣城生活了大半輩子。九十年代末的中國,多少人的命運都在那場改革浪潮中被重新書寫。我們這些"國企大軍",轉
這個時代最後的「擔擔軍」 - 天天要聞

這個時代最後的「擔擔軍」

上周,我和來自上海的好兄弟盧博士相約,一起探訪了位於廣東湛江北部的廉江市河唇鎮,近距離接觸與了解每天上午挑著水果坐火車去廣西、下午乘火車返回村裡的「擔擔軍」。前一天下午四點,我們抵達河唇鎮北部的HW村,滿眼都是番石榴,一條鐵軌就在村子旁邊,不時有呼嘯而過的綠皮火車。這一帶盛產水果,依靠便利的交通條件,...
明朝藩王列傳之英宗篇(二) - 天天要聞

明朝藩王列傳之英宗篇(二)

蔣志格 英宗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廢景泰帝仍為郕王,尋崩,葬祭如親王禮。免襄王親來朝賀。 按《明大政紀》:天順元年二月乙未朔,皇太后誥諭廢景泰帝仍為郕王,歸西宮。戊戌,命郕王所立皇太后吳氏復為宣廟賢妃,廢皇后汪氏復為郕王妃。癸丑,郕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