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赫魯曉夫在蘇共大會上作秘密報告,會上他全盤否定了斯大林,隨後蘇聯國內形勢發生動蕩,西方國家也趁機掀起了反蘇反共浪潮。國際國內都處在孤立地位的赫魯曉夫為取得中國政府的支持,對中國明顯熱情起來,尤其對中國一系列新技術的援助,表現出鬆動的跡象。
赫魯曉夫
北京,聶榮臻元帥的住所內來了一個蘇聯人,正是蘇聯駐中國的大使阿爾希波夫。阿爾希波夫大使為新中國帶來一個好消息:中國政府有關國防新技術對蘇聯提出的援助請求,蘇聯方面表示支持,蘇聯政府同意在適當的時候,由中國政府派代表團去蘇聯會談。
在得到蘇聯方面的支持後,聶帥按照黨中央的指示迅速組織好了訪蘇代表團。本次參加訪問的代表團人數不多,但是絕對可以稱得上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代表團由五個部分的人員組成,分別是導彈、原子能、飛機、電子以及常規武器五個小組,到達蘇聯後五個小組分工協作,進行有針對性的會談。
臨行前,聶帥向毛主席以及周總理做彙報,毛主席讚揚了聶帥的雷厲風行,並向聶帥囑咐道:
還要再加一個很重要的要求,那就是人!只要能有一批掌握了先進技術的人,那可比要來什麼東西管用的多!
毛主席與聶帥
毛主席說罷,周總理也向自己的老戰友送上各種囑託,希望聶帥能耐得住性子,在談判中取得主動權,為國家爭取更多的利益。就這樣,三人在一片輕鬆的氛圍中結束了談話。
1957年9月7日,聶榮臻率領代表團飛往蘇聯,由於國防新技術的保密性質,代表團稱為中國政府工業代表團。蘇聯政府對這次會談極其重視,安排了大量科學家、工程技術專家與中國代表團進行對口談判。
1957年10月12日,經過長達三十五天的談判,聶榮臻元帥代表中國政府與蘇聯簽訂了全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政府關於生產新式武器和軍事技術裝備以及在中國建立綜合性原子能工業的協定,即中蘇歷史上有名的《國防新技術協定》。
中蘇和談現場
隨著《國防新技術協定》的簽訂,蘇聯方面援建的工廠陸續開工,援助的武器也被逐步運回國內,一批批原子能方面的蘇聯專家也紛至沓來,原子彈、導彈、航空等尖端項目陸續展開。
1958年初,中國政府向世界聲明,留守朝鮮的志願軍部隊全部撤回國內,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同年三月份,第19兵團作為志願軍歸國部隊回到北京十幾天後,不論在中央、地方還是軍隊的報刊上,人們就再也找不到這支部隊的名字了,10萬大軍在一夜之間蒸發了。
其實,這支神秘消失的部隊,其中一部分已悄然出現在大西北的漫漫戈壁灘上。他們的任務是為中國建造原子彈試驗場。
1958年5月31日,鄧小平親自批准在蘭州建設鈾濃縮工廠。隨之包括反應堆、六氟化鈾生產線、原子彈核部件加工廠在內的原子能聯合企業定點酒泉,核燃料原件廠定點包頭,中國的核工業完成了研製、生產的布局,原子彈試驗基地的選址籌建也拉開了帷幕。
敦煌後坑
經過一路的風雨跋涉,核武器試驗基地選場勘察隊終於到達了蘇聯專家設定的核武器試驗基地——甘肅玉門關外的敦煌後坑。時任商丘步兵學校副校長的張志善將軍指揮隊伍安營紮寨,並向組織發電:
我們已經進入指定區域,將按計划進行水文地質勘探。
在張志善將軍馬不停蹄地彙報完部隊的情況之後,各單位人員也陸續就位,一座座帳篷拔地而起。不久,遠在北京的彭德懷元帥就乘機來到了核武器試驗基地選場勘察隊。
報告,報告首長,0673部隊大隊長張志善向您報到!
隨著張志善將軍一聲鏗鏘的報到,這對將帥終於在風沙漫天的營地見面啦!一向嚴肅的彭總此時一臉和藹地看著自己的愛將,他連忙招呼自己的愛將落座,並親手給張志善將軍沏了一杯茶。
視察中的彭德懷
彭總此次來的目的就是為了統籌原子彈試驗基地的建造工作,還不待張志善將軍喝上那一杯茶,彭總便焦急地向張志善將軍詢問起了核武器試驗基地的勘察工作,張志善將軍正襟危坐,向彭總一一彙報:
目前,我們主要是在蘇聯專家劃定的範圍內進行水文地質調查,勘探地質條件是否符合核武器的試驗。
彭總看著滿腔熱情的張志善將軍,和藹的提醒道:
核武器試驗基地的選址一定要抓緊,核武器試驗十分特殊,地方一定要選好,選好了就要趕緊建設,寧願我們等原子彈,也不能讓原子彈等著我們,我們等不起啊!你們的司令中央已經敲定了,張蘊鈺。
由於核武器研製的高度絕密性,除了0673部隊高層以外,廣大官兵還不知道此次任務是為了給核武器試驗基地選址,所以彭總此次並沒有像往常一樣去到部隊基層看望廣大官兵,但是彭總還是想張志善將軍暢想到將來視察基地試驗的景象,鼓勵張志善將軍艱苦奮鬥,爭取早日讓導彈上天!
不久之後,核武器試驗基地選場勘察隊的廣大官兵就在漫天黃沙之中見到了自己的司令——張蘊鈺,一個劍眉怒目又寬厚和藹、帶著一雙鷹鉤一樣銳利堅毅的眼睛的中年男子。迎接這位司令的不是張志善將軍的接風洗塵,剛一下車他就在張志善將軍的引領下開始對基地進行了解和實地考察。
實地考察中的張蘊鈺將軍
此時的基地建設才剛剛開展,大規模的建設還沒有提上日程,張蘊鈺將軍視察完廣大官兵之後就開始埋頭研究當地的氣象、水文以及地質資料啦。
在刻苦鑽研了幾天之後,張蘊鈺將軍和張志善將軍對基地周圍進行了更加廣泛的勘探視察,張志善將軍實事求是地向司令員張蘊鈺報告:實地情況與蘇聯專家的預料情況之間存在差異。
張蘊鈺將軍則顯得有些著急,他直接俯下身子,用手輕輕一掰就掰下了戈壁灘上的一個土塊兒,緊接著他開始踩踏土堆邊緣,隨著一腳一腳的踩下,鬆軟的沙土便成堆的流了下去,張蘊鈺將軍一臉不忿地說道:
這樣的土質也能符合要求嗎?蘇聯專家究竟有沒有進行過實地勘探?
兩個人圍著基地實地考察了整整一天,天黑之後才匆匆趕回營區,兩人顧不得吃飯就急匆匆的將各個幹部召集起來,開會討論今天的實地考察結果,張蘊鈺司令員將實地考察帶回來的土塊拿給幹部們看,並說道:
在這裡建設我們的核武器試驗基地恐怕不行,這裡沒有水源,地質條件也很差,鬆土層太多,周圍的山基本都是土質的,而且地方也過於狹小,距離敦煌太近(僅60公里),周圍老百姓也很多。蘇聯專家是通過看地圖選址的,我們確實經過了實地考察,我們應該實事求是。蘇聯專家在地圖上看到的堅硬的戈壁灘,實地卻是鬆土層,他們在地圖上看到的河流在一百年前就已經乾涸了,莫高窟在地圖上就三個字,可是我們看到的是栩栩如生的壁畫,是老祖宗留下的寶貝。既然我們來了這個地方,並進行了實地考察,那這個責任我們就應該勇於擔當!如果核武器試驗基地真的選在這裡,那我們幾位就會成為禍害子孫的罪人!
此次選址距離敦煌縣城僅僅60公里,老百姓甚至有可能生活在我們自己的蘑菇雲之下,而且莫高窟的壁畫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是老祖宗留下的無價之寶,一旦進行核試驗,我們的人民和老祖宗留下的瑰寶都要遭殃。
張蘊鈺將軍實事求是,沒有輕信蘇聯專家的權威,在會議上經過舉手表決,否定了在敦煌後坑建立核武器試驗基地的計劃。並在第二天一大早就飛抵了北京,坐在聶帥的會議桌旁將自己看到的情況向聶帥進行彙報啦,一同出席會議的還有哈爾濱軍事學院的院長陳賡大將以及工程兵司令陳士榘上將!
聶帥(劇照)
張蘊鈺將軍將情況一五一十得彙報給聶帥之後,聶帥將自己了解到的情況也說了出來。敦煌地區的高空風會把核爆炸產生的放射性塵埃吹向黃河下游的人口稠密地區,而且在敦煌地區也只能進行兩萬噸噸量的核試驗,這並不能達到我們的預期目標。
在一旁的工程兵司令陳士榘上將不忿地說起了他和蘇聯專家一起開會的遭遇,原來蘇聯專家在選址之初就沒想建設大型核試驗基地,並且告知我方我國能有一個兩萬噸噸量的原子彈就可以啦,不需要更大的噸量。
聽罷陳士榘上將的發言,陳賡大將急躁的拍了一下桌子,說道:
他們這是胡說,我們需要多少當量的核武器,我們自己說了算,兩萬噸當量的原子彈顯然是不夠的。核武器試驗基地既然只能建設一次,那我們乾脆就搞一個大的,至少也應該建設一個能夠進行兩百萬噸當量的原子彈爆炸試驗的基地,或許我們現在還用不到,但不代表我們將來用不到。
陳賡大將的發言雖然急躁,但是卻很冷靜,客觀實地的反映了我國當時原子彈試驗的現狀,雖然我們是摸著石頭過河,但是我們對未來核武器的發展卻充滿了信心!說完之後,一向機智的陳賡大將馬上扭頭詢問張蘊鈺將軍的看法。
羅布泊
張蘊鈺將軍並沒有說要再考察之類的話語,而是目光堅定地看向聶帥他們三位領導,堅定的說出了羅布泊這三個字,很顯然這位稱職且又實事求是的核武器試驗基地司令員早有準備!
會議進行到最後,聶帥總結道:
張蘊鈺同志馬上到羅布泊去,進行實地考察,在羅布泊選出一個核武器的爆炸試驗場,我們不但要進行兩百萬噸當量的原子彈試驗,我們將來還要進行氫彈試驗和地下核試驗。
就這樣,又是黨中央的一紙調令,這支剛從朝鮮戰場回來,未經休整就匆忙趕到敦煌後坑的第十九兵團,在甚至都不知道要去幹什麼的情況下,又一路向西開赴羅布泊了。
1958年12月28日,核武器試驗基地選場勘察隊終於到達了羅布泊,到達之後的張蘊鈺將軍和張志善將軍第一時間對周圍的情況進行了實地考察,考察結果證明此地很適合作為核武器試驗基地。
張蘊鈺司令員第一時間向聶帥進行了彙報:
陳士榘司令並中央選場委員會,我們已經在羅布泊選好了試驗場,此地區是天然戈壁,地質堅硬,地域廣闊,北有天山博格達峰,西南有阿爾金山,平均海拔五千公尺,形成兩道天然屏障,區域內有羅布泊和孔雀河,水源豐富,三百公里範圍內沒有人煙,且孔雀河的上游博斯騰湖距此中心數百公里,土地肥沃,水質甘甜,每到春暖花開之際,會有馬蘭花盛開,是科研和生活的好地方。
張蘊鈺將軍選中的地方得到了聶帥的認可和批准,勘察大隊在羅布泊西北100多公里處打下了一個木樁,這就是日後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試爆點,這個美麗的地方因為馬蘭花的盛開而有了一個詩意的名字——馬蘭!
馬蘭基地
馬蘭基地的幾千名職工和第十九兵團的數萬官兵不僅自己在馬蘭基地奉獻了一輩子,而且他們的第二代、第三代至今還在延續著先輩的事業!
雖然由第十九兵團組成的核試驗基地選場勘察隊沒有能夠像科學家那樣在實驗台上揮斥方遒,親身參與原子彈的研製和發射,但是戈壁灘上的一聲聲吶喊和一錘錘釘下去的木樁,以及後來的我們能看的見他們的功績,他們是無名的,但卻是無比英雄的!
馬蘭基地工作人員群照
讓我們向這群無名英雄致敬!
感謝閱讀!
這裡是翰林太史說歷史,講述歷史文化,凝聚文化力量,弘揚時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