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滅於金,輸在騎兵」:宋朝時期騎兵和戰馬的條件究竟如何?

2022年12月22日22:08:16 歷史 1640

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引言

冷兵器時代,騎兵就如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坦克,後來一彈定乾坤的原子彈一樣威力驚人,在戰場上是扭轉與左右戰局的存在。

「宋滅於金,輸在騎兵」:宋朝時期騎兵和戰馬的條件究竟如何? - 天天要聞

秦之王天下,秦先祖就是牧馬的,漢唐之強盛,西域良馬供應不斷,後來的元自不必說,騎兵橫掃天下,明清也都以鐵騎馬背武功著稱。

宋朝,其國祚320年,幾乎全程有戰,那麼它的騎兵最基本條件——戰馬的情況如何呢?

一、幽雲十六州失繼,戰馬來源空悠悠

「自古論兵,必以馬為先」

馬之何來?

「冀之北土,馬之所生」。

在我國古代,馬主要來自於河北,陝西的北部,還有甘肅。

「宋滅於金,輸在騎兵」:宋朝時期騎兵和戰馬的條件究竟如何? - 天天要聞

然而宋朝之立國,未得國土之完全。

自從五代十國的石敬瑭做了兒皇帝,拱手讓出幽雲十六州之後,這些產馬良地就一直在少數民族政權的控制中了,不僅失了長城之壁障,騎兵最重要的馬的來源,也丟了。

這等於直接限制住了宋朝的戰馬數量與質量,再就是騎兵的數量和質量,一國之戰力,危矣。宋初,北部遼國,兩國戰亂不斷:

「無匹馬南來,備征帶甲之騎,取足於西域」。

「宋滅於金,輸在騎兵」:宋朝時期騎兵和戰馬的條件究竟如何? - 天天要聞

公元1111年北宋疆域及周邊

後來,西夏立國,西北地區的東部,被西夏佔據:

「西夏之賊,未嘗以匹馬貨易於邊郡」。

於是,宋朝的馬,就只能從西北地區的西邊買了。如此慘狀,堪稱絕地。

唐朝的西域,是供應良馬的來源,但是安史之亂之後,西北的戰馬就逐漸和中原地區無關了。那裡所誕生的少數民族政權,開始用那裡的馬匹,征戰四方。

喪失了戰馬的天然來源,宋朝統治者只好從其它地方下手了,馬監是古代養馬的單位,在宋朝,馬監的建設可謂是得朝堂之厚愛與倚重。

據《宋代畜牧業研究》一書統計,北宋全國馬監81,南宋35。然而這些馬監所在地區大多農耕為主,實在是死馬當活馬醫,難產良馬。

「宋滅於金,輸在騎兵」:宋朝時期騎兵和戰馬的條件究竟如何? - 天天要聞

公元682年唐朝疆域

「河南北十二監,歲出馬一千六百四十匹,可給騎兵者二百六十四」,怎一個慘字了得。

而且這些地方要設置馬監,還涉及到要讓這些地方棄耕還牧,這實在是有違天理,不僅難平宋人上下之窩囊氣,亦難疏統治者胸中之塊壘。

宋朝有錢,這些錢不僅用來溝通國事,也用來購買戰馬,整飭軍隊。

吐蕃,党項,西北諸少數民族就是宋朝的戰馬供應商。到宋真宗之前,宋廷主要在今陝西,寧夏,四川,山西,甘肅等地方買馬。

「宋滅於金,輸在騎兵」:宋朝時期騎兵和戰馬的條件究竟如何? - 天天要聞

党項崛起之後,宋廷可以買馬的地方更少了。有統計者認為,曾有一段時間,宋朝基本上每年有一半的戰馬是從涼州也就是今天的甘肅武威購買的。

這樣的單一來源,既是無奈也是危險。後來,涼州歸了西夏,宋廷只好轉為購買川馬,但是川馬矮小,負重能力又差,宋朝的騎兵深受其掣肘,於戰力大大有損。

再後來,就是在西北的邊境購買戰馬,一度成為重要戰馬來源。可見此間輾轉,難為。

北宋尤如此,南宋更不必言說。只能從西南獲取劣質戰馬的南宋,其騎兵戰力更是不堪一擊。饒是如此,戰馬數量還竟不可以保證,真是天公亦不作美了。

「宋滅於金,輸在騎兵」:宋朝時期騎兵和戰馬的條件究竟如何? - 天天要聞

二、良馬難覓,其數堪堪

鑒於戰馬來源的捉襟見肘,宋朝戰馬即便是最高數量的時候也不過二十餘萬匹,唐高宗時養馬達「七十萬六千匹」,三倍之差距,這還是宋朝的巔峰數額,其餘時間,則更少。

21萬就是北宋初年的數量,宋仁宗時,馬數十萬,至北宋末年,九萬匹。

南宋紹興年間,馬數竟只有1.3萬匹,如此國家,如此戰力,如何不敗,以何不亡。

如是,缺馬成了宋朝的常態,戰爭時期,只得往重要戰區優先輸送戰馬。宋神宗時期,可以戰鬥的騎兵只有十分之三。「馬軍多不精,一營或止有數十匹馬」。神宗下令,說購買的戰馬,武技高者優先補給。

「宋滅於金,輸在騎兵」:宋朝時期騎兵和戰馬的條件究竟如何? - 天天要聞

北宋末年,宋軍騎兵3000中,竟只有300人有戰馬。所以在宋朝,能夠有戰馬的,都是武藝高強的人。

到了南宋的時候,戰馬的實際數量和登記數量相差巨大,約摸只有1/3的數量,產馬的地方距離更加遙遠,運送更加困難,騎兵就更是難以為繼,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了。

數量堪憂的情況下,戰馬的質量也是良莠不齊,劣質難言。

古代較好的戰馬在四尺四寸以上,約如今1.36米,但是宋朝戰馬的高度在1.27-1.46米之間,可見,有相當的劣質空間。南宋的馬更是矮小瘦弱,到了買的馬五十匹里,良馬三四匹,中馬二十匹的境地。

「宋滅於金,輸在騎兵」:宋朝時期騎兵和戰馬的條件究竟如何? - 天天要聞

除了高矮壯弱,馬的年齡也是戰馬質量衡量標準之一。這一點,北宋的皇帝們尤為重視,特別下旨規定了各朝的戰馬購買年齡,可見朝廷對戰馬之重視。

如果說北宋對於購買戰馬的年齡還能做到質量有效把控,年齡相對合格的話,那麼南宋就已無法在戰馬年齡上立穩國家安全的根基了。

北宋的戰馬一般是三四歲到十二歲之間,屬於青壯年戰馬,而南宋需要下令購買4~8歲之間的戰馬,原因就是南方的馬超過八歲之後就已無法勝任戰鬥工作了,這同樣在數量上限制南宋可以使用的戰馬。

「宋滅於金,輸在騎兵」:宋朝時期騎兵和戰馬的條件究竟如何? - 天天要聞

中國各地馬匹優劣不同,差異甚大,宋朝的時候,最好的戰馬來自甘肅府谷,次一級的便是今日的甘肅環縣和慶陽。

南宋將馬分為四等,一等馬來自夏國,二等馬來自西北諸蕃,三等馬來自四川,南邊少數民族的馬質量最差,達到無法上戰場的地步。

總體而言,越往西北質量越好,越往東南質量越差,西南戰馬幾乎無法上戰場。所以整個宋朝可以自己生產的戰馬質量實在不高。

質量不高,數量也不夠,這下可苦了宋朝的軍民朝堂了,如此不堪的戰略資源儲備環境,實在是難以勝任一個大國所需之氣象,所以宋人挖空心思,只能四處尋找補救的地方與方法。

好好伺候餵養戰馬,就成了他們工作的重中之重。

「宋滅於金,輸在騎兵」:宋朝時期騎兵和戰馬的條件究竟如何? - 天天要聞

三、戰馬飼養成關鍵,奈何馬匹慕草原

宋廷對戰馬的飼養照顧可謂是盡心儘力,因為要在境內養馬,設立的草場有很多,因此產生的草料供應竟成了宋朝財政的一大負擔。

因為沒有天然草場的優勢,所以天然草場所具備的各方面條件都需要用財力人力物力來彌補,宋朝僅僅是開封的郊外就有20多個草場,每年冬天運輸草料的車甚至是有數千數萬之多,草場里的草料更是積累如山。

每年用在養馬上的錢,已經到了正常賦稅難以負擔的地步。

馬的飼養管理和醫療在宋朝同樣十分受重視。具體的方法甚至由朝廷直接頒發到各個軍隊,治療馬的方法寫成了書,在大臣中傳達,一切管理都有章程及規定。

「宋滅於金,輸在騎兵」:宋朝時期騎兵和戰馬的條件究竟如何? - 天天要聞

病馬被按照病情嚴重程度分送到了上監和下監兩種馬監照顧,南宋還有醫馬院。可見朝廷之重視,戰馬在宋朝的待遇。

宋朝還有針對馬的治療的賞罰,治得好的有賞,治得不好的有罰,不可謂不細緻入微。宋朝的士兵,還有專門養馬的,如果戰馬有2700匹,那麼養馬的士兵會招到兩千餘人。

但是人力在一些情況又怎麼抵得過天地的造化之力呢?飼養好馬需要場地,而且要遼闊,馬的種類也需優良,氣候寒冷適宜。

關中地區曾經在漢朝大量被用來養馬,但這也造成了環境的壓力,到了宋朝的時候,天然適合養馬的地方基本已經沒有了,氣候呢自然也不佔優,馬匹的種類,因為源頭並沒有掌握在境內,所以來源也是良莠不齊,無法保證。

「宋滅於金,輸在騎兵」:宋朝時期騎兵和戰馬的條件究竟如何? - 天天要聞

於是大宋的人工養馬事業成了逆天之行,事倍而工半。王安石曾經統計,官方要繁殖一匹馬,需要花費500貫錢,這甚至大大超過了從少數民族手中買馬的費用。

情急之下,無奈的宋朝甚至想出了讓百姓來養馬,分攤這樣沉重負擔的措施,這自然是吃力又不討好。

由於沒有天然牧場的緣故,宋朝的馬是越養質量越差,一代不如一代。

馬匹的養殖中,純種的馬質量好,繁衍後代很少出現退化的情況,但是北宋的馬很多是買來的,從不同的地方買來的,這就造成了馬的血統無法保證,雜交導致退化的情況。甚至出現了不如驢的窘境。

「宋滅於金,輸在騎兵」:宋朝時期騎兵和戰馬的條件究竟如何? - 天天要聞

總結

有宋一朝,戰紛不斷,與周邊各少數民族的征戰不絕,但是戰爭中最重要的戰備之一戰馬竟成了宋朝巨大的軍事掣肘,不論是先天還是後天的情況,宋朝的戰馬都成了宋朝軍事孱弱的一大緣故。

無論是數量和質量,還是想用人力彌補先天的飼養,宋朝在戰馬這裡,都著實吃下了大虧,這導致其騎兵不佳,還消耗了大量的國力資源。

相比有著先天優勢的漢唐,及其它諸朝代,看起來不起眼的戰馬,竟成了宋朝在歷史波濤里,難以闖越的巨浪。


參考文獻:

《宋史》
《治史三書》
《宋代畜牧業研究》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 - 天天要聞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

新華社香港7月7日電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新華社記者黎雲1942年的一個夜晚,一條小船從維多利亞灣悄然駛出。船上乘坐的,有國民黨左派領袖何香凝、著名詩人柳亞子。
跨越時空的歷史迴響:長沙醫學院學子走進何叔衡故居 - 天天要聞

跨越時空的歷史迴響:長沙醫學院學子走進何叔衡故居

團隊參觀何叔衡故居。紅網時刻新聞7月7日訊(記者 任曄 實習生 周子怡 通訊員 殷雨涵 忻晨)7月5日,長沙醫學院基礎醫學院「同心振鄉,同心燃夢」團隊來到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的故居參觀學習。團隊參觀何叔衡故居。走進何叔衡故居,團隊成員們彷彿穿
(抗戰勝利80周年)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 天天要聞

(抗戰勝利80周年)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中新社北京7月7日電 題: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作者 杜燕 周錦麒 烈日下,盧溝橋上,已不見那位戴著草帽、向世界各地遊客講述抗戰歷史的老人。映入眼帘的,是身著藍色志願者馬甲的「90後」——鄭然。 接過93歲爺爺鄭福來的「歷史接力棒」,鄭然站在橋頭,向過往遊客講述銘刻於古橋的抗戰歷史與不屈精神...
新聞8點見丨一位敵後劇團老兵的抗戰記憶 - 天天要聞

新聞8點見丨一位敵後劇團老兵的抗戰記憶

新聞8點見,多一點洞見。每天早晚8點與你準時相約,眺望更大的世界。如果人生是一幕戲劇,主人公黃石文的故事仍在上演。98歲,頭髮花白,走路要拄拐杖,但他始終把上身挺得直直的。近兩個月,每天晚上7點到9點,趁著這段最安靜,也是頭腦最清醒的時候,黃石文坐在養老院5樓的房間里,一字一字講出過往人生,面前的電腦將他...
國際安徒生獎得主分享會在鹽城舉行 - 天天要聞

國際安徒生獎得主分享會在鹽城舉行

中國日報7月7日電,以"本土根基與人類情懷"為主題的"水鄉生態 文學點亮"國際安徒生獎得主分享會近日在鹽城草房子文學館舉行,標誌著"我心中的樂園——世界兒童文學草房子之旅系列活動"正式拉開帷幕。 本次活動由生命樹文化促進中心、中共鹽城市鹽都區委宣傳部主辦,江蘇大縱湖文旅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承辦。鹽都,這片位於長三...
明明黃河比長江短,為何卻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 天天要聞

明明黃河比長江短,為何卻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黃河明明比長江短,為何被稱為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像中國一樣,獨佔兩條河流究竟有多難?黃河vs長江數據顯示,黃河全長5464公里,比6300公里的長江短了836公里,更扎心的是,長江年徑流量9600億立方米,是黃河574億立方米的16.
平型關大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 天天要聞

平型關大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不可一世的日軍進逼山西「七七事變」爆發後,日本帝國主義挑起了全面侵華戰爭。平型關之戰是八路軍出征抗日的第一仗,意義十分重大。1937年9月23日凌晨,八路軍指揮部向115師下達了作戰命令。於是,朱德電令第115師「向平型關、靈丘間出動,機動側擊向平型關進攻之敵」。八路軍第115師主力由紅一軍改編,在平型關戰鬥中投入...
「80後」縣長戴吉國,主動投案!他曾要求下屬不當反面案例「主角」 - 天天要聞

「80後」縣長戴吉國,主動投案!他曾要求下屬不當反面案例「主角」

據云南玉溪市紀委監委7月7日消息:玉溪市華寧縣委副書記、縣長戴吉國涉嫌嚴重違紀違法,主動投案,目前正接受玉溪市紀委監委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戴吉國(資料圖)公開簡歷顯示,戴吉國,男,漢族,1982年8月生,大學本科學歷,中國共產黨黨員。戴吉國歷任江川縣委政研室主任,共青團江川縣委副書記、書記、青聯主席,共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