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9年,離閩都不遠的一個小山村——六都湖峰(今閩清縣坂東鎮湖頭村)農戶家誕生了一位小男孩,他就是日後成為這個小山村極具傳奇色彩的人物——黃乃裳。
家境貧寒的黃乃裳,少年時在小山村過著半耕半讀的生活,28歲中秀才,1894年時年45歲中舉。
1895年,黃乃裳進京參加會試期間,結識了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參加了「公車上書」政治運動。
1896年,黃乃裳自籌資金,在福州創辦了福建最早的報紙——《福報》,宣傳維新變法新思想。
1897年,黃乃裳再度進京參加會試,被選為拔貢。在京期間,結識了「戊戌六君子」,參與上書朝廷要求維新。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宮廷政變,軟禁光緒帝,大肆捕殺維新人士。維新志士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六人於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慘遭殺害,史稱「戊戌六君子」。
1899年9月,黃乃裳為躲避清廷追捕,舉家來到新加坡。
在新加坡謀得一份差事,擔任《日新報》主筆。
在新加坡工作期間,他到馬來亞、蘇門答臘、荷屬東印度群島等地走訪,看看有沒有發展的機會。
1900年4月,在女婿林文慶(1921年任廈門大學校長)的介紹下,黃乃裳前往沙撈越的拉讓江流域考察。當時沙撈越地廣人稀,荒地眾多。因此,當地「拉者」(或譯成「拉惹」,Maharaja,意譯為「土著王」或者「酋長」)很希望華人來墾荒。僑居古晉當地的閩南同安縣籍華人「甲必丹」王長水(馬來語:Kapitan Cina,華人僑領之意。鵬陳萬語註:葡萄牙或荷蘭殖民統治馬來亞、印尼期間,委任當地有實力的華人為「kapitan」,意即「僑領」),將黃乃裳引薦給沙撈越第二代「拉者」查爾斯·布魯克。
1900年5月下旬,黃乃裳以港主的身份與查爾斯·布魯克訂立懇約,選定詩巫郊區新珠山為墾區。墾區在拉讓江兩岸,右起船溪美祿到羅馬灣,左起亞山港到開汊港為止。
訂立的墾約內容大致為:
「吾農所墾之地,有九百九十九年之權利;「每英畝納稅洋銀一角,官方如需吾農已墾之地,須按時價估買;「吾農有往來自由、信仰自由、言論自由、出版自由、設立公司商業自由、購買槍械自由、船業自由之權利;「無納丁稅、無服公益、無當兵之義務……」
黃乃裳與當地土著王簽訂了條約,租下了一大片荒地,租期為九百九十九年。盟約共十七款,其中規定在這裡華人享有往來自由,信仰自由,言論自由,出版自由,設立公司商業自由,購買槍械自由,航業自由等等。而且無納丁稅、無服公役、無當兵之義務······。
1900年9月,黃乃裳在老家閩清和周邊的古田、閩侯縣等地招了500多人。
1900年12月,首批91人由福州乘「豐美」號船,輾轉新加坡前往詩巫新珠山。
1901年2月7日,黃乃裳親自帶領第二批535名鄉親,由福州起航,經廈門到新加坡再轉往詩巫。
1902年,黃乃裳又在老家閩清、閩侯、永泰、古田、屏南、福清等地招了500多人。5月24日租了美國籍的一艘大船,由福州啟程,經香港直達古晉港口。
黃乃裳召集三批共1118名福州地區的墾荒者就這樣在異國這塊土地上拓荒墾殖,開創一個新城——新福州。
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華僑領袖——黃乃裳
1958年,命名一條新街為「黃乃裳路」;
1961年,黃乃裳紀念像揭幕;
1967年,創辦黃乃裳中學;
2001年,黃乃裳紀念公園和黃乃裳紀念碑開園揭碑。
福建是全國著名的僑鄉,以海外華僑奮鬥創業史為題材的影片並不多。
《詩巫風雲》是一部以閩清籍著名愛國僑領黃乃裳事迹為主線的華僑傳記題材影片。
電影由廈門風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出品,講述有「馬來西亞福州城」之稱的詩巫開拓者黃乃裳的艱苦創業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