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9日凌晨,新中國的締造者、偉大領袖毛主席,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全國人民都沉浸在無盡的悲痛中。
斯人已逝,辦好毛主席的喪事是當時的頭等大事,在擬定治喪小組人員名單的時候,毛主席的長女李敏說漏掉了一個重要的人。
工作人員疑惑不解,這份名單是他們深思熟慮後列出的,不可能漏掉毛主席的親友啊。
只見李敏在名單上寫上了「賀麓成」三個大字,工作人員對這個名字很陌生,他們從來沒見過甚至都沒聽說過這麼個人。
經過李敏的解釋,大家才知道這個賀麓成原來是毛主席的親侄子,是毛主席三弟毛澤覃烈士的兒子。
而直到賀麓成晚年,他對自己的一兒一女說:你們把姓氏都改回「毛」吧!
那麼,為什麼以前大家都不知道他的存在?這其中又有怎樣的隱情,使得賀麓成不姓「毛」而姓「賀」?
這一切要從20世紀30年代說起。
14歲前不知道親生父母是誰
20世紀30年代,毛澤潭和賀子珍的妹妹賀怡在中央蘇區相識,共同的理想和信念,讓兩個年輕人的心緊緊相連,1931年7月他們結為革命伴侶。
婚後的生活幸福又充實,但是這種日子卻那麼短暫。
面對國民黨組織的規模空前的第五次「圍剿」,掌握了中央蘇區領導權的王明等人,拒不接受毛主席游擊戰、運動戰的正確建議,採用陣地戰的方式硬碰硬,導致紅軍損失慘重。
1934年底,第五次「反圍剿」確定失敗,為了保存革命實力,黨中央和中央紅軍決定戰略轉移,開始長征,同時也留下一部分軍隊與國民黨打游擊,時任紅軍獨力師師長的毛澤潭就奉命留守。
當時賀怡已經懷有身孕,所以也留了下來做地下工作。
第二年2月賀麓成出生了,父母按照毛家的字輩給他起名毛岸成,孩子的出生給處在艱難環境中的賀怡帶來久違的喜悅,可是不幸的事很快就降臨了。
同年4月,在組織部隊突破國民黨軍隊的重重包圍的時候,毛澤潭不幸壯烈犧牲。
噩耗傳來,賀怡覺得天都塌了,望著襁褓中的孩子,她明白自己必須堅強。
此時她面臨一個困境:當時白色恐怖遍布原蘇區,自己從事的是秘密又危險的地下工作,把孩子帶在身邊有諸多不便,萬一自己出事了,還會連累孩子。
為了孩子的安全考慮,她最終決定把兩個多月大的孩子寄養在親戚家裡。
她找到了江西省新縣花汀村的賀調元,這賀調元是賀怡的遠房長輩,家境殷實、為人和善,能夠保證兒子有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但是在賀家憑空出現一個姓毛的孩子,太容易引起外人懷疑了,要知道當時國民黨可是挖了毛主席的祖墳。
思慮再三,給孩子取了個新名「賀麓成」,「賀」是母姓又是收養人家的姓氏,可以掩人耳目,「麓」取自湖南嶽麓山,「成」是成功的意思,合起來就是寄寓毛主席領導的革命早日成功。
從此,賀麓成就在「爺爺」賀調元的撫養下快樂成長,他聰明好學,從小學到中學成績都名列前茅,賀調元對此十分欣慰,對於賀麓成父母的情況他絕口不談。
其實賀怡飽受骨肉分離之苦,當時她常年往返於江西廣東等地,從事地下革命工作,數次經過新縣,為了兒子的安全,只能壓抑思念之情,不見兒子一面。
她一直關心兒子的成長,時不時通過我黨聯絡員給賀調元寄去信件和錢物,通過這種方式了解兒子的情況。
賀麓成就這樣在「爺爺」、「奶奶」照顧和賀怡的默默關注下生活了14年。
賀怡一直處在險惡的鬥爭環境中,1940年6月不幸被國民黨特務抓捕,為保守黨的秘密,準備吞金自殺。
但是因為她吞下的金戒指太小了,自殺未遂,對胃部卻造成了嚴重損害。
面對特務的嚴刑拷打,她始終守口如瓶,展示了一個共產黨人的高尚品格。
當時國共合作抗日的大背景下,周恩來得知賀怡的情況,對國民黨當局提出嚴正抗議,經過多方交涉,賀怡最終被釋放。
在共產黨組織的幫助下,賀怡來到了延安,她的病情刻不容緩,必須進行手術。
因為丈夫毛澤潭早已去世,其姐姐賀子珍又去蘇聯養病,毛主席得知情況後,作為家屬在手術單上簽字,賀怡保住了性命,卻也被切除了三分之二個胃。
就是從這段時間開始,賀怡與賀調元一家斷了聯繫。
賀調元並不知道賀怡的一系列遭遇,只是隱隱覺得她可能犧牲了,更加不敢把父母的事情告訴賀麓成,這對小小年紀的他是一種保護。
母子相認卻很快天人遠隔
時間很快來到了1949年,全國大部分地區都解放了。
同年8月,黨組織安排賀怡到江西工作,擔任吉安地委組織部長,賀怡終於可以和兒子團聚了。
在忙完政府的工作後,賀怡懷著激動地心情來到了新縣花汀村。
此時的賀麓成已經14歲,被賀調元一家養得很好,身體健康,品學兼優,賀怡見了欣喜不已。
賀怡來的前幾天,當地有關部門已經通知了賀調元一家,老人家終於可以放心地把身世告訴賀麓成。
在全村人的見證下,母子相認,二人相擁而泣,歷經多年磨難終於團聚了。
他們鄭重感謝賀調元14年的撫養之恩,隨後賀麓成隨母親來到吉安生活,他們都很珍惜重聚的時光。
但是命運弄人,意外很快降臨到這對苦難母子身上。
賀怡找到了親兒子後,就想幫忙找回姐姐賀子珍和毛主席的兒子「毛毛」,當時中央紅軍長征,毛毛因為年紀太小,就交由毛澤潭照顧。
而毛澤潭一直在與國民黨打游擊,不可能帶著「毛毛」,就交由警衛員送到一位老鄉家裡,具體信息他沒向任何人透露,後來毛澤潭犧牲,「毛毛」的下落從此無人知曉。
同年11月21日,賀怡聽說某地有「毛毛」的消息,就帶上賀麓成一起乘車前往當地。
不幸的是,路上遭遇了車禍,當賀麓成從昏迷中醒來,發現身邊的母親已經沒了氣息,與母親相認不到三個月,賀麓成就永永遠遠失去了她。
在姨媽、舅舅的教導下努力學習
賀子珍很快收到賀怡去世的消息,姐妹倆感情一直很好,她不放心失去雙親的賀麓成,決定把他接到自己工作的上海一起生活。
就這樣,在賀調元陪同下,賀麓成乘坐火車前往上海。
賀子珍早早就在車站等候,初次見面,她發現賀麓成不愛說話,這也能理解畢竟他剛經歷喪母之痛,但是他走路居然一瘸一拐的。
追問之下才知道,賀麓成在車禍中腿受了傷,雖然腿一直有疼痛感,但是他以為沒有大礙。
賀子珍覺得這事必須重視,馬上把賀麓成送到了醫院做檢查,醫生髮現他的腿嚴重骨折,必須立即住院做手術,賀子珍聽著心疼地流下了眼淚。
住院期間,賀子珍像親媽照顧兒子一樣,將他照顧得無微不至,賀麓成在姨媽身上又找到了失去的母愛,他的身體很快就康復了。
當時賀子珍在上海虹口區擔任組織部長,舅舅賀敏學則是華東防空軍司令,加上賀麓成與毛主席的關係,他可以說是個「官二代」。
姨媽賀子珍擔心年幼的賀麓成走歪路,經常告誡他:不要背著父輩的牌子生活,不要和別人講自己是誰的孩子,要努力學習,努力工作,做個有真才實學的人。
賀麓成將賀子珍的話銘記於心,他一輩子都在按照姨媽的囑託做人做事。
賀子珍把賀麓成送到了當時最好的中學——上海中學,當時這所學校里有許多幹部子弟,因為都是從其他地方轉學過來的,學業基礎差,跟不上課業進度,紛紛退學參軍或者參加工作。
賀麓成因為濃重的江西口音,也時不時被同學們笑話。
舅舅賀敏學知道情況後語重心長地對他說:「咋們家都是革命軍人和幹部,缺的是專家學者,現在新中國百廢待興,各行各業都需要人才,你要好好學習,為社會主義建設做貢獻。」
姨媽和舅舅的話深深鼓舞了賀麓成,想到為革命事業獻出生命的父母,覺得自己眼前這點困難根本不算什麼。
他在校專心聽講,回到家裡也經常學到深夜,這樣經過幾個月的努力,他的成績名列前茅,讓上海本地的學生再也不敢小瞧他。
兩年後,賀麓成以優異成績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學電氣化系,
因為學校離舅舅賀敏學家比較近,他就從姨媽家搬到了舅舅家。
但是中學和大學的老師同學都不知道賀麓成是高幹子弟,更不知道他和毛主席的關係,他一直低調做人,專心學習,在學籍表裡父母一欄,都是寫著早已亡故。
賀麓成是個有情有義的人,每個周末都回去看望姨媽賀子珍,作為烈士遺屬,每個月有22元助學金,他總是拿出5元匯給撫養過自己的賀調元一家。
五六十年代的中國,政治運動一波接著一波,賀敏學總是苦口婆心告誡他不要參與政治運動,他是學生,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才是他應該做的事情。
賀麓成牢記姨媽和舅舅的囑託,埋頭學習。
他沒有辜負賀子珍和賀敏學的期望,大學畢業後又考上了難度極高的公費留蘇名額。
這在當時含金量十足,賀敏學知道後高興地說「家裡出了個狀元。」
他前往北京進行為期一年俄語學習,為出國留學做準備,但是在這期間中蘇關係惡化,他的留學計劃擱淺。
001號高級工程師
當時中國面臨嚴峻的國防安全壓力,在看美援朝戰爭時期,美國甚至對中國提出了「核威脅」。
以毛主席為首的黨中央決心大力發展軍工業,在這樣的背景下,1956年10月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了,這是一個專門研究導彈的秘密機構。
作為烈士後代,賀麓成政治可靠,學習成績又很優秀,他無疑很適合第五研究院這樣的軍事研發機構。
在留學無望後,賀麓成於1958年前往五院報道,成為錢學森麾下的一名科研人員。
幾年的時間,他就翻譯了數百萬字的俄文資料,繪製了一大摞比人還高的圖紙,快速成長為中國第一批導彈工程師。
他與同事王太楚攻克了導彈控制技術難關,提出了創造性的方案,為中國導彈的研究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1964年6月底,中國第一發自主研究的導彈發生成功,毛主席聽到這一消息振奮不已,但是他並不知道,這裡面有自己的親侄子的重大功勞。
賀麓成在科研事業辛勤耕耘數十年,成為了導彈研究領域的權威專家。
1981年,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開始職稱評定,賀麓成收到了編號「001」的職稱證書,他成為了總參謀部第一位獲得高級職稱的工程師。
從未見過毛主席,晚年讓子女改回「毛」姓
1983年,毛澤潭烈士證書送到賀麓成手裡,同事們才知道他的身世。
賀麓成不管是求學時代還是工作期間,都牢記姨媽和舅舅的教導,不背著父輩的牌子生活,身邊的老師、同學、同事,都不知道他的真實身份。
毛主席當然知道自己還有個叫「賀麓成」的侄子,在長女李敏結婚的時候,還提醒她:「你哥哥也在北京,記得請他。」
但是因為賀麓成處在機密的軍工研發部門,李敏打了好幾個電話都找不到他,就這樣伯侄兩人失去了一次見面的機會。
其實,毛主席作為國家領導人公務繁忙,賀麓成作為尖端軍工領域專家研發任務也很重,兩人要見一面也確實不容易。
當賀麓成最後在靈堂見到毛主席的時候,不禁放聲大哭,未能在伯父在世的時候見他一面,成了賀麓成終生憾事。
賀麓成沒見過毛主席,也從不對外人提起自己與毛主席的關係。
他始終覺得自己就是個普通人,即使在身世曝光後,依然踏踏實實做好本職工作,還是住在20平的房子里,過著樸素的生活。
同事們知道他的身份後,都覺得他太委屈自己了,可他卻說:「父輩是父輩,我是我,我不能活在他們的光環下。」
1995年,因為身體原因,賀麓成提前退休,即使沒在科研一線,他仍發揮餘熱,擔任幾家科技公司的董事長,為祖國科技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雖然一輩子姓「賀」,沒沾過毛家的光,他依然時刻牢記自己是烈士毛澤潭的兒子、是毛主席的侄子,雖然自己生活簡樸,卻多次為革命老區捐款捐物。
晚年,為了紀念父親毛澤潭、伯父毛主席,賀麓成讓一子一女改回「毛」姓,傳承弘揚父輩的精神,繼承他們的遺志,為祖國復興而奮鬥。
編輯; 深瞳
責編:林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