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三國時期,提到袁紹的時候經常會提及他的身份——四世三公,這個也算是當時特有的稱呼了。至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稱呼應該算是歷史的產物了,這樣的家族在東漢時期有兩個,除了袁紹這個汝南袁家是四世三公外,還有弘農楊家也是四世三公。那麼這個叫法到底是怎麼來的?這兩個家族中都有哪些人擔任過三公的職務呢?本文就跟大家一起來說道說道。
1、何為三公
三公是我國古代地位最尊顯的三個職位的合稱,不同時期的叫法略有不同。周朝時期太師、太傅、太保合稱為三公。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對官職也進行了改革,設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這三個官職合稱為三公。三公中的丞相是最高行政長官,輔佐皇帝處理政務,同時也負責管理文武百官;太尉是最高的軍事長官,輔佐管理全國的軍事事務;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相當於現在的紀委,但是它比丞相略低一點,有「副丞相」之稱。
三公九卿
漢承秦制,漢朝基本上繼承了秦朝的官職,但是在不同時期又有所不同。漢武帝時設置大司馬,取代了太尉,同時漢武帝也削弱了丞相的權力,所以自武帝以後丞相的地位不斷下降但還沒有被廢除。
王莽篡漢後,也對官制進行了改革,設置大司徒、大司馬和大司空來取代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所以三公就變成了這「三大」官職。
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後,又把王莽改過的官職改了回來,但是三公的職位略有不同,將大司馬改回成太尉,大司徒和大司空去掉大字,成為司徒和司空。所以東漢時期的三公就是太尉、司徒和司空了。
2、為什麼會出現四世三公
按理說除了皇家以外,官職是不能世襲的,也就是說一般情況下不能是一個家族連續幾代擔任一個官職,尤其是朝廷中的高位,但是在東漢卻有兩個家族連續四代擔任三公之職,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呢?這還要從漢朝的官員選舉制度說起。
我們知道,三國兩晉實行的是九品中正制,隋朝以後實行的是科舉制,然而在兩漢時期實行的是察舉制。
所謂的察舉制,實際上就是一種人才推薦制度,即州郡等地方長官在自己管轄的區域內考察、選拔人才,按照一定的科目如孝廉、賢良方正、秀才等定期或不定期的向朝廷推薦合乎相應標準的人才,朝廷再通過適當的考核,對其授予官職。如曹操的謀士荀彧就是舉孝廉出身。
察舉制
這種舉薦人才的方式肯定是存在一定弊端的,因為民間一些有真才實學的人因為沒有上升渠道而無法走入仕途,而某些不學無術的人因為有一定的關係就可以通過這種方式當官。
那麼為什麼會形成家族式的四世三公呢,舉個例子說明一下,例如某個人在朝廷擔任太尉一職,那麼通過察舉制他就可以推薦一些人做他們想要的官職,而這些人如願以後必然會對這個太尉感恩戴德,反過來報答太尉,於是在後來有機會後自然會推薦太尉家的人擔任某些官職。
時間久了,這種觀念也就深入人心了,如此經過一定的時期後就形成了世家大族,因為這種特有的察舉制度,形成四世三公也就不難理解了。
3、東漢的兩個四世三公
雖說察舉制能夠衍生出四世三公這樣的世家大族,但是並不是隨便一個家族就是這樣的,東漢時期也只有汝南袁家和弘農楊家有這個殊榮。
先來說說汝南袁家,因為東漢末年袁紹、袁術兄弟最炫耀的身份就是四世三公了。袁紹的高祖袁安本是舉孝廉出身,後來累官至三公,章帝元和三年(86年),袁安接替告老還鄉的第五倫擔任司空一職,次年又代替桓虞擔任司徒一職。
袁紹的曾祖袁敞是袁安第三子,因父親的緣故擔任太子舍人,後來不斷升遷,安帝元初三年(116年)代替劉愷擔任司空。
袁紹
袁紹的祖父袁湯也是舉孝廉出身,漢桓帝本初元年(146年)升為司空,後來又擔任過司徒和太尉,可以說一人把三公當了個遍。
袁紹的父親袁逢世襲了袁湯的爵位,漢獻帝時期擔任過司空,袁紹的叔叔袁隗比其兄袁逢更早登三公位,曾擔任過東漢的太尉、太傅,董卓專權後,因為袁氏兄弟起兵反卓,董卓恐其為內應而將其全家殺害。
袁紹祖上四代五人擔任過三公之職,而且他們把太尉、司徒和司空當了個遍,所以袁紹和袁術自然有資格以四世三公來稱呼自己家。
除了汝南袁家外,弘農楊家也是四世三公家族。
楊修的高祖楊震直到50歲時才出來做官,安帝永寧元年(120年),楊震代替劉愷擔任司徒一職,延光二年(123年)又代替劉愷擔任太尉一職。
楊修的曾祖楊秉在漢桓帝延熹五年(162年)接替劉矩擔任太尉;
楊震
楊修的祖父楊賜在漢靈帝熹平二年(173年)出任司空一職。熹平五年(176年),代替袁隗為司徒。光和二年(179年)因司徒劉郃被宦官誣陷下獄而死,楊賜再次出任司徒。光和五年(182年),楊賜接替許戫任太尉。所以楊賜一人也把三公當了個遍。
楊修的父親楊彪在中平六年(189年)九月,以太中大夫職接替董卓為司空。同年十二月,接替黃琬任司徒。興平元年(194年)七月,代替朱儁為太尉,錄尚書事。
因為楊修祖上四代都擔任過三公中的太尉一職,所以楊家也被稱為四世太尉。
小結:
如此看來,汝南袁家和弘農楊家這兩個四世三公家族不相伯仲,如果硬要比的話應該是袁家要厲害一點,因為袁家四代五人擔任過三公之職,而楊家只有四人擔任過三公之職。
這些大大小小的豪族門第之間互相串通,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政治力量,到三國兩晉南北朝,再至隋唐,世家大族之間很有政治影響力。到唐朝時連皇室都以娶到五姓七望家族的女子為榮,就連唐太宗李世民對五姓七望都無可奈何,可見世家大族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