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從先秦至清末,宦官制度延續了數千年之久,為什麼歷朝統治者要設立宦官呢?
對於這個問題,范曄在《後漢書·宦者列傳》中曾進行解答。他說:「《易》曰:『天垂象,聖人則之。』宦者四星,在皇位之側,故《周禮》置官,亦備其數。」這句話的意思是,宦官的設置,是聖人取象於天的結果。
這個答案,顯然是不正確的。天上的星座和人世間的官僚制度是沒有任何必然聯繫的。探討宦官制度產生的原因,要從古代經濟和政治關係中尋找答案。
在古代,君主是最大的土地所有者。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君主對土地和臣民的佔有,決定了其在生活上的極端奢侈,在政治上的專制獨裁。
在生活上,君主可以廣蓄妻妾,盡情淫蕩。後宮的這些女人在侍候君主的同時,本身又需要許多人來侍候。在君主眼中,侍候自己女人的奴僕,不能是男性。畢竟,在古代,君妻私通臣子,臣妻私通君主,兒子私通庶母,僕人私通宮女的現象還是非常普遍的。君主不希望除自己以外的淫亂現象存在,更不允許有人染指自己的後宮。
另外,古代的中國是一個宗法制的國家。天下是君主的天下, 一姓的天下。偌大的國家需要有人來繼承。這個繼承者,絕大部分都是君主血緣純正的兒子。如果血緣混亂,王權的更替就不會穩定,社會就會動蕩,這不僅是君主所不願意看到的,也是廣大臣僚不願看到的。因此,宮中絕不允許有君主以外的男性。
但是,也要看到,宮廷是一個龐雜的世界。內勤包括洒掃、搬運、膳食、治安等;外勤包括採購、侍從、傳令等。這些事情不是女僕所能勝任的。
在這種情況下,只有閹人才適宜在宮中服役。
從政治上來看,閹人一般出身貧寒,有的甚至是孤兒。他們從小進宮,在社會上沒有複雜的關係,不容易與敵對勢力相勾結,也無法當君主。也就是說,閹人和君主之間沒有利害衝突,可以放心使用。
從生理上來看,閹人非男非女,不能發生性關係,正好可以侍候後宮的嬪妃。他們身體健壯,可以從事力役,也可以到宮外辦事,彌補了宮女的先天不足。
既然使用閹人「好處」這麼多,君主自然樂用,宦官制度由此確立。
寫到此,問題來了,宮廷需要的宦官,如恆河沙數,他們是從哪裡來的?
有必要說明的是,宦官不一定都是由割去男根的人擔任。有極少數的宦官史天閹,即先天性器官發育不良。比如說,秦朝的大宦官趙高就是個天閹,他生而隱宮,性功能失常。
除了天閹之外,宦官的來源主要有四:
其一,自宮。自宮即自行宮術,不是刑罰所致。最遲,在漢代就有了自宮情況。《後漢書·劉瑜傳》記載:「貧困之民,或有賣其首級以要酬賞,父兄相代殘身,妻拏相見分裂。」史學家認為,「父兄相代殘身」,就是自宮。
其二,罪人。在古代,不是一人犯罪一人當,有時要牽連全家乃至九族。漢武帝時,張安世的哥哥是衛太子的賓客,因太子犯罪而受株連,張安世上書直諫,漢武帝一怒之下對其施以宮刑。還有司馬遷,也是因為為李陵說了幾句話, 就被漢武帝下了蠶室。
其三,戰俘。這種情況主要發生在朝廷更替或者社會動蕩的時期。如秦朝統一六國的征戰中,每年都要抓獲大批戰俘,於是實行閹割。再如北魏拓跋貴族在戰爭中,也習慣對年幼的戰俘施以宮刑。
其四,進貢。這種情況在唐、明二朝比較突出。封建帝國版圖不斷擴大,與周邊交流頻繁。邊遠地區和屬國為了討好中央政府,就每年進貢土特產、奇珍異物,閹人也是貢物之一。像福建、嶺南、安南、高麗就常常把年幼的閹童送往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