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的春天肅殺凝重。政治局勢的驚心動魄,已經不是「山雨欲來風滿樓」,而是「黑雲壓城城欲摧」了。
在「文革」即將爆發的嚴峻局勢下,時任中科院院長、著名學者郭沫若提出了辭職申請,並發表了「焚書」聲明,在國內外激起軒然大波。
郭沫若提出辭職
科學院黨組書記張勁夫接到郭沫若的申請後,覺得事關重大不敢自專,請示中央處理意見。1966年1月31日,張勁夫帶著有關高層領導的指示,以徵求郭沫若對科學院工作意見的名義,登門探視。
郭沫若表示,自己的辭職和中科院的工作無關,只是從最近批判《海瑞罷官》運動開始以後,兩相對照,感到自身問題很多,繼續擔任這些領導職務,怕影響不好。
郭沫若的辭呈沒有被批准,顯然表明黨對他是信任的。但是,在大批判浪潮的挾裹下,許多事態,依然向不利於郭沫若的方向發展。郭沫若的內心依然憂心忡忡。郭沫若的緊張狀態,以及不少人的批判意圖,被上層獲知後,很快成為議論的話題。
當時彭真尚未被打倒,為了應付批判《海瑞罷官》後的政治形勢,彭真主持召開文化革命五人小組會議,會上形成了一個《文革五人小組關於當前學術討論的彙報提綱》,簡稱《二月提綱》,提交政治局審議。
圍繞這個提綱準備的材料之中,就有郭沫若的辭職信和許多人要求批判郭沫若的材料彙編。郭沫若的情況可以說是岌岌可危。
「焚書」聲明震驚海內外
在4月14日召開的全國人大常委會第30次會議上,文化部副部長石西民作了「關於社會主義文化大革命」的主題報告,向與會人員發出警示。郭沫若敏銳地抓住了這個難得的表態機會,公開暢談他思慮已久的政治態度。
郭沫若表示,我乃一介文人,幾十年來,一直靠筆杆子耕耘不輟,算起來差不多有幾百萬字了。但是時代變遷,用今天的尺寸來衡量,我以前的舊東西,應該把它們全部焚燒!就是因為沒有學好毛主席思想,沒有用毛主席思想來武裝自己,所以階級觀點有的時候很模糊。。。
郭若沫的這個講話,經毛澤東親筆批示後,4月28日,《光明日報》為之擬定了《向工農兵群眾學習,為工農兵群眾服務》的標題,全文刊登。他的講話一出,引起國內外的反響。尤其是在日本,郭沫若享有很高的威望,日本的一些友好人士,如松村謙三、黑田壽男、宮崎世民等人,竟然要求親赴中國,想當面詢問郭沫若「焚書」的真意。
郭老的文革浩劫
1966年8月18日,毛澤東身穿軍裝、佩戴紅衛兵袖章,登上北京天安門城樓,首次接見來自五湖四海的紅衛兵小將。在短短3個月的時間裡,毛澤東先後8次接見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紅衛兵和革命師生,達1300多萬人,終於把「文化大革命」推向了高潮。
不分青紅皂白的紅衛兵們,把革命的烈火燒遍了全國各個角落。毛澤東接見紅衛兵後,鬥志昂揚的紅衛兵們終於可以合法地宣洩革命激情了。「打倒反動文人郭沫若」的大字報,不但貼滿了前海西街郭沫若府第的大街小巷,更有群情激昂的大批紅衛兵聚集門前,鑼鼓喧天,口號陣陣,勒令郭沫若老實交待問題。
紅衛兵們給郭沫若羅織了百般罪名,最為荒誕的是,紅衛兵們竟然從在郭沫若新出版的長篇小說《歐陽海之歌》題籤中,說「歐陽海」的海字,是暗含著「反毛澤東」這四個字的,簡直千古奇聞。
早就知道郭沫若艱難處境的周恩來,派得力人員童小鵝來到郭沫若寓所,傳達指示:為防止紅衛兵失控而發生意外事件,郭沫若應迅速攜於立群外出避難。在周恩來的親自安排下,郭沫若和於立群悄無聲息地來到了專為中央高層領導服務的新干六所,避禍一月有餘。
紅衛兵揭批郭沫若,不但對郭沫若傷害很大,也牽連到了子女。「文革」初期,在人民大學讀書的小女兒郭平英也參加了紅衛兵運動,因為政治意見分歧,被別的激進學生排斥。
這其中也有因郭沫若的問題產生的影響。她回憶說:「當時有位同學非常真誠地給我提意見說,『你為什麼輕易放棄自己的觀點,有這樣的舉動,應該好好想一想家庭的因素。你父親就是在革命低潮時做過軟骨頭的。』」
文人的骨氣
不管怎麼樣,郭沫若畢竟得到了毛澤東、周恩來的保護。或許,郭沫若再一次感受到了毛澤東一言定乾坤的偉力,他不能不對毛主席的信任和保護心存感念。
郭沫若畢竟是文人出身,隨波逐流本身,對郭沫若就是一種折磨,況且還要言不由衷。「文革」前夕,郭沫若對現實已經煩透了,他曾向陳明遠說過,我一生最厭惡最憎恨的就是虛偽造作。不過,我們自己有時也不幸沾染了這種惡習。
後來,郭沫若也曾多次表示,「出污泥而不染」只是藝術誇張罷了,像我們這樣從污泥中出身的人來說,身上沾染污泥是不可避免的。要想真正做到「不染」,就要隨時記著沖刷掉身上的污泥。當然也不要傾盆大雨似地猛衝下來,沖得個落花流水,葉敗枝殘……如果大家都恢復純真的童心,那多麼好啊。不要有這麼多的假面具,這麼多裝腔作勢的表演。大家都恢復赤子之心吧!
嚴峻的形勢,本來就使「赤子之心」可望而不可及。「文革」的爆發,更是讓這點渺然的期望,變成了天方夜譚。在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的時代,還有什麼境界能去追求呢?
我是史海魅影,關注我為歷史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