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魔的百年歷史:幾個世紀以來,人們為什麼會試圖驅逐「惡魔」?

2022年10月31日21:26:25 歷史 1447

從聖經中對基督驅逐惡魔的描述,到60年代的靈恩派基督徒,再到1973年那部電影背後的故事,幾個世紀以來,人們一直都在試圖驅逐惡魔。

驅魔人》改編自威廉·彼得·布拉蒂1971年出版的同名小說,自1973年在影院上映以來,它一直是一種神秘宗教儀式的文化觸點。事實上,這只是修行漫長歷史上最新章節的一部分,而且修行的內容遠不止旋轉的腦袋和那些綠色的拋射物。

「驅魔是一種祈禱或儀式,旨在消除惡魔和邪惡力量對一個人的影響,」佛羅里達州聖里奧大學的神學家、哲學、神學和宗教助理教授,斯蒂芬·奧基說。

許多宗教傳統都認為,邪惡的力量可以對一個人的生活產生很多負面的影響,報告顯示,自世紀之交以來,驅魔的需求也有所增加。

根據奧基的說法,「驅魔」一詞最常與基督教,尤其是天主教聯繫在一起,部分原因是福音書中多次明確提到耶穌驅鬼。2017年,教皇方濟各告訴神父們,如果他們需要驅魔人,「應該毫不猶豫地」請一位在梵蒂岡接受過培訓的驅魔人。

而下面的內容,將為大家分享驅魔歷史上的那些著名事件。

公元70年:耶穌在馬可福音中趕出了邪靈

驅魔的百年歷史:幾個世紀以來,人們為什麼會試圖驅逐「惡魔」? - 天天要聞

上圖:基督驅逐邪惡的靈魂,正如格奧爾格·彭卡(約1500-1550)所描繪的。

新約聖經的前四卷,即福音書,講述了拿撒勒人耶穌的故事。耶穌是一位猶太先知,他的生平和教義成為基督教的基礎。第一次提到耶穌驅除邪靈便出現在馬可福音中,被認為是寫於公元70年左右,也就是大約在他死後40年。

「在新約中,耶穌的驅魔儀式是他對魔鬼權威的證據,」專門研究新約的神學家、前牧師羅布·哈斯克爾說。「它們表明他有精神力量。」他補充說,除了描述人類的驅魔,《聖經》還包括至少一處,關於動物被惡魔附身的描述。

這些聖經上提及的內容,都是對這種做法的介紹。羅布·哈斯克爾還解釋說:「由於我們對現代世界中驅魔的理解,來自基督教的世界觀,所有新約為之後的一切奠定了基礎。」

1526年:馬丁·路德在洗禮儀式中加入驅魔儀式

驅魔的百年歷史:幾個世紀以來,人們為什麼會試圖驅逐「惡魔」? - 天天要聞

上圖:馬丁·路德(左二)與其他德國改革家梅蘭松、波美拉努斯和克魯西格。

一位名叫馬丁·路德的德國神學家,對天主教出售贖罪券的做法感到憤怒和失望,當時,贖罪券會被推銷給信徒,讓他們為自己的罪過懺悔。後來,他寫下了一份對天主教的不滿清單,並於1517年將其釘在了他所在大學的教堂的門上。很快,他的反抗行為引發了基督教的分裂,也就是所謂的新教改革,並在1521年被教皇本人逐出天主教會。

雖然路德並不是那個時代唯一的改革者,但他是最多產的,充分利用印刷機和文字傳播他關於基督教,應該是什麼樣子的想法。他在1523年頒布了洗禮令,隨後又在1526年修訂,在新教洗禮儀式中加入了驅魔儀式。在這種情況下,嬰兒驅魔成為了幫助嬰兒在一生中遠離魔鬼,罪惡和邪惡的方式,而不是驅逐惡魔。

拉斯維加斯內華達大學專攻魔法史的英語助理教授凱瑟琳·沃克說,並不是所有的新教教派都會採用驅魔儀式,但在文藝復興時期的一段時間裡,驅魔儀式應該如何進行的問題,足以成為一個有爭議的話題。

當時,驅魔是天主教徒的慣用手法,他們有著述、教義和儀式來指導他們進行儀式。另一方面,新教徒的驅魔儀式大多是通過祈禱和禁食來進行的,而且往往涉及整個社區,導致這些公共事件可能接近表演。

「在現代早期的英格蘭,我們有許多由牧師或職業驅魔人進行驅魔的記錄,」沃克解釋說。「其中一些已經被揭露為欺詐行為。」

隨著這些戲劇事件的發生,當像威廉·莎士比亞這樣的作家,開始在他們的作品中引用驅魔儀式時(比如《李爾王》和《第十二夜》),驅魔儀式變得更加引人注目。

但在所有這些關注中,懷疑也開始出現。「新教徒越來越多地以敵視的態度,看待整個驅魔儀式,」沃克說。雖然這一轉變導致驅魔在17世紀早期的新教徒中逐漸消失,但驅魔在該時期文學中的存在,幫助形成了其持久的文化遺產。

20世紀初:福音派推動驅魔復興

驅魔的百年歷史:幾個世紀以來,人們為什麼會試圖驅逐「惡魔」? - 天天要聞

新教繼續在歐洲部分地區傳播,最終在17世紀通過英國殖民者傳到了北美。清教主義在17世紀和18世紀早期,是美國佔主導地位的新教教派,但在18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90年代以及19世紀50年代末到20世紀初的一系列被稱為「大覺醒」的復興過程中,發生了變化。

浸禮會和衛理公會教派由於這些復興而大幅度發展,特別是在新定居的西部地區和南部。與此同時,19世紀也見證了福音主義的興起:福音主義是一個比較涵蓋性的術語,用於指代那些信奉嚴格遵守《聖經》、「重生」、需要改變他人信仰,以及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將導致人類的救贖。

20世紀初,五旬節派運動在美國福音派中興起。五旬節派專註於聖靈,包括超自然的成分,如glossolalia,使用不存在語言的胡言亂語、信仰治癒、奇蹟和驅魔。

雖然驅魔一直在天主教會中繼續,但在整個17、18和19世紀,它們在新教教派中並不那麼流行。但五旬節派的崇拜服務和從聖靈獲得超自然禮物的可能性的誘惑,使該運動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新成員,並在整個20世紀上半葉繼續發展。

20世紀60——70年代:靈恩派基督徒復興驅魔

驅魔的百年歷史:幾個世紀以來,人們為什麼會試圖驅逐「惡魔」? - 天天要聞

上圖:1957年,德懷特·d·艾森豪威爾總統,在白宮會見宗教領袖比利·格雷厄姆。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福音派新教開始了一個快速成長的時期。像Billy Graham牧師這樣的福音傳道者,通過廣播和電視進入美國家庭。在當他擔任艾森豪威爾總統的精神顧問時,變得更有影響力。

在接下來的十年里,越來越多的主流新教徒(主要是長老會教徒和聖公會教徒)和一些天主教徒,開始採用五旬節派的崇拜方式,並重新關注聖靈——一種被稱為靈恩派基督教的運動。和五旬節派教徒一樣,靈恩派基督徒也會進行驅魔儀式,這在20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在美國以及非洲和拉丁美洲。重新激起了人們對這種儀式的興趣。

沒過多久,驅魔儀式就像文藝復興時期一樣,再次成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威廉·彼得·布拉蒂1971年的小說《驅魔人》,改編自一個14歲男孩的真實故事,他於1949年在馬里蘭州密蘇里州接受了天主教的驅魔儀式,開創了這一潮流。該書還登上了《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的榜首,並在那裡保持了17周。

布拉蒂的書的電影版本,於1973年發行,斯蒂芬·奧基說,那是電影和天主教的過渡時期。他還解釋說:「《驅魔人》對恐怖題材的電影興起,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與之前幾十年的電影相比,20世紀70年代的電影通常更加粗糙。」「與此同時,天主教會正在努力克服梵蒂岡二世的早期影響,以及它對儀式、與其他宗教的關係,以及與現代世界的關係的影響。」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只是下了個館子,高洪波的政治風險卻被拉滿了 - 天天要聞

只是下了個館子,高洪波的政治風險卻被拉滿了

重慶榮昌區委書記高洪波請吃飯這件事,在網上渲染了兩天,仍然熱度不減。吃飯的地方是個正經餐館。高洪波請了兩桌人,一共20人左右。最後把菜單一曬,有青椒魚,有豬腳,有芋兒雞,有蔥香腰花。合計一桌554,兩桌1108。抹了零頭,1100元整。視頻
崔康熙想美事,態度強硬要1000萬違約金走人,濟南文旅如何應對 - 天天要聞

崔康熙想美事,態度強硬要1000萬違約金走人,濟南文旅如何應對

中超聯賽已經是進入到了一段短暫間歇期,對於泰山隊來說,這段間歇期的任務還是非常艱巨的,球隊需要解決的問題還是非常多的,其中首要任務無疑就是解決主教練崔康熙的問題了,本賽季球迷要求下課的呼聲也是越來越高,就在最近,崔康熙則是返回了韓國,而在球迷看來,崔康熙可能是不會回來了。就在近日,資深足球記者陳永爆...
蔣介石敗退台灣後,最痛恨三個人:中美蘇三國各有一人 - 天天要聞

蔣介石敗退台灣後,最痛恨三個人:中美蘇三國各有一人

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在細雨中低垂,蔣介石凝視窗外,突然將手杖砸向地圖:「沒有這三個人,我豈會至此!」地圖上大陸山河猶在眼前,而敗退台灣的痛楚灼燒著他——李宗仁的逼宮、馬歇爾的背棄、斯大林的欺騙,如同三把利刃刺入他晚年的沉思。
他是屠殺紅軍的劊子手,攜重金逃亡中東,如今公館成笑談 - 天天要聞

他是屠殺紅軍的劊子手,攜重金逃亡中東,如今公館成笑談

2016年冬,青海西寧的馬步芳公館前,一塊「國家4A級景區」的牌匾被悄然卸下。這座耗資3000萬大洋建造的「馨廬」,曾以精美玉石壘砌的宅院和精心美化的歷史解說詞吸引遊客,將它的主人——民國「青海王」馬步芳塑造成「興辦教育、綠化西北」的聖人。
大漠孤幣:一枚大曆元寶背後的血色堅守 - 天天要聞

大漠孤幣:一枚大曆元寶背後的血色堅守

西域的風沙裹著駝鈴聲,悄然掠過龜茲古城那殘破的城牆。狂風捲起砂礫,如同細針般打在郭元禮的臉上,卻比不上心底泛起的寒意。營寨的角落裡,郭元禮蹲在地上,用他那被兵器磨出層層老繭、布滿傷痕的粗糲手指,反覆摩挲著剛剛領到的軍餉 —— 一枚泛著青灰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