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前,夫妻共同捐獻遺體,15年後「重逢」,同為白骨攜手陳列

2022年10月30日19:22:13 歷史 1646

當至死不渝的愛情遇上盡瘁鞠躬的奉獻,會摩擦出怎麼絢麗的火花?我們在昆明醫科大學的科學館門口,找到了答案。一對人體骸骨陳列在眼前,兩側分別書有「奉獻醫學、敬畏生命」的悼詞,他們就是李秉權胡素秋夫婦。

17年前,夫妻共同捐獻遺體,15年後「重逢」,同為白骨攜手陳列 - 天天要聞

這是一個窮小子追求富小姐的故事,他們生前是一對走過57年風雨的醫學伉儷,死後更是捐獻出遺體,自願將自己解刨後做成教學骨架。

李秉權,1922年出生在雲南騰衝的一個做手工的貧寒家庭,自幼親眼目睹國家被日寇侵略以及父母的病逝,所以立志從醫,不僅要為振興中華民族而獻身,更要救死扶傷。

在校學習期間,李秉權十分刻苦努力,十分之心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學累了就去茶館休息,休息完再去圖書館學習,幾乎每天都過著兩點一線的生活。

在這期間,李秉權經常會遇到一個女孩,和自己一樣,經常出沒於茶館和圖書館,這個女孩就是他未來的妻子——胡素秋,胡瑛的女兒。

17年前,夫妻共同捐獻遺體,15年後「重逢」,同為白骨攜手陳列 - 天天要聞

身為護國名將的女兒,胡素秋從小跟著父親耳濡目染,立志要報效祖國。不同於尋常的富貴家的孩子,胡素秋身上並沒有貴小姐的高貴和嬌氣,她有著自己的獨立見解和對醫學的奉獻。

兩個志同道合的人很快就被相互吸引,1948年,胡素秋收下了李秉權的求婚禮物——一支51號派克金筆,第二年,兩人並結成連理。

17年前,夫妻共同捐獻遺體,15年後「重逢」,同為白骨攜手陳列 - 天天要聞

婚後的二人同時到雲南大學附屬醫院工作,很快就生下了三個孩子。身為中國首批醫師,他們扛起了新中國醫學發展的重任。夫妻倆經常因工作無法照料年幼的孩子,一家人一年到頭幾乎沒有一起吃過飯,家裡最常備的食物就是餅乾。

17年前,夫妻共同捐獻遺體,15年後「重逢」,同為白骨攜手陳列 - 天天要聞

兩人為醫學奉獻了一生,也培養出很多醫學新秀。退休後也沒有閑住,經常一起參加會診和學術研究,兩個人在一個共同的理想下,風雨無阻57年。

在去青島的一次交流學習中,李秉權看到了一副用於研究骨架後熱淚盈眶,因為那正是自己的老師沈福鵬教授的骨架。

他們是與死亡最近的人,也是最正視死亡的人。禮有五經,莫重於祭。但是醫學界能研究的遺體實在太少,很多研究項目苦於沒有遺體被放棄。

17年前,夫妻共同捐獻遺體,15年後「重逢」,同為白骨攜手陳列 - 天天要聞

看到自己老師的付出,李秉權也有了捐獻遺體額想法。

晚年的李秉權因病卧床多年,他曾多次提出捐獻遺體的想法。他對子女說,「我得過腦梗,有高血壓和血管硬化的毛病,死後可以做一下病例解剖,醫生在我身上得出經驗了,病人就能有一分生的希望。解剖完,我這身老骨頭架子還可以供教學使用。」

雖然子女也都是醫學出身,但是在那個年代,一時還無法接受李秉權的要求。最終,在李秉權的堅持和胡素秋的支持下,子女們同意了遺體捐獻的要求。

17年前,夫妻共同捐獻遺體,15年後「重逢」,同為白骨攜手陳列 - 天天要聞

於是,李秉權成為雲南省第一位捐獻遺體的醫學教授。胡素秋緊隨其後,和丈夫一起簽署了遺體捐贈書。

2005年3月29日,84歲的李秉權教授因病離世,胡素秋親自將丈夫的遺體交給了自己的母校。

胡素秋在李秉權離世後,在房前種下了一片竹林,竹林前掛著一個牌子,上面寫著:竹魂—李秉權(1922-2005)。

17年前,夫妻共同捐獻遺體,15年後「重逢」,同為白骨攜手陳列 - 天天要聞

這時屬於他們的愛情方式,處處不提愛,處處都有愛!即便陰陽兩個,也抵不了那份思念。

胡素秋曾說過,「我當初選擇李秉權,就是愛慕他胸懷大志,貧賤不移,自強不息,努力鑽研的精神,而且他對我一往情深。」

就這樣,帶著對李秉權的思念,胡素秋在竹林前度過了10年,於2015年12月離世。

離世前,胡素秋多次叮囑兒女們自己遺體捐獻的事情,一定要把眼角膜、進口晶體、皮、肝、腎等供給有需要的病人,最後再送解剖。

17年前,夫妻共同捐獻遺體,15年後「重逢」,同為白骨攜手陳列 - 天天要聞

2019年,兩位老人終於再度「重逢」,他們的骨骼標本被一起安置在昆明醫科大學生命科學館入口處。時隔14年,他們以這種特殊的方式在母校繼續並肩作戰。

17年前,夫妻共同捐獻遺體,15年後「重逢」,同為白骨攜手陳列 - 天天要聞

常言說夫妻感情好,是生同衾,死同穴。

但李秉權和胡素秋卻給了我們另一種解答:

相愛並不是你儂我儂,而是我愛你,生前在事業上並駕齊驅,死後以白骨之軀也要陪在你身邊。

小葬於墓,大葬於心。

17年前,夫妻共同捐獻遺體,15年後「重逢」,同為白骨攜手陳列 - 天天要聞

#頭條創作挑戰賽#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七一勳章」獲得者吳天一:為高原醫學「粉身碎骨」 - 天天要聞

「七一勳章」獲得者吳天一:為高原醫學「粉身碎骨」

(健康時報記者 邱越 王艾冰)為了方便學生隨時找他,吳天一院士把家安在離青海省心腦血管病專科醫院步行僅10分鐘的地方。在這個百餘平米的屋子裡,處處都是各種書籍和資料,「高原醫學」的痕迹隨處可見。在吳天一書房兼卧室的最顯眼處,擺放著那枚代表黨
琉球有權獨立!中國將領一句話讓全日本集體破防:這是宣戰 - 天天要聞

琉球有權獨立!中國將領一句話讓全日本集體破防:這是宣戰

「琉球不該屬於日本!」中國將領一句隨口拋出的話,瞬間讓日本上下炸開了鍋。這話聽著平淡,可威力不亞於扔了顆輿論炸彈。日本急了,網友怒了,連官員都坐不住了。琉球這塊小島,背後藏著什麼秘密?將領的驚人發言一名中國退役將領在某次東亞安全會議上,淡淡
剛宣布要加入我國,並升起五星紅旗,卻在3小時後消失的國家 - 天天要聞

剛宣布要加入我國,並升起五星紅旗,卻在3小時後消失的國家

「錫金國王下令升起五星紅旗,宣布加入中國!」——1975年4月10日,這條消息短暫傳出,震驚周邊國家。然而,僅三小時後,印度軍隊開進錫金首都甘托克,這場「中國夢」瞬間破滅。錫金,這個喜馬拉雅山腳下的小國,為何會在關鍵時刻做出如此決定?
庫頁島的老百姓,日子有點難,對中國人嚴防死守,是行不通的 - 天天要聞

庫頁島的老百姓,日子有點難,對中國人嚴防死守,是行不通的

「中國人的錢,我們想要,可又怕他們把島『吞』了。」庫頁島一位漁民的話,透著點無奈。曾經的中國東北寶地,如今成了俄羅斯的「後院」,島上資源多得能閃瞎眼,可老百姓日子卻緊巴巴。面對中國伸來的橄欖枝,他們既眼饞又犯怵。嚴防死守,真能守住啥?富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