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至死不渝的愛情遇上盡瘁鞠躬的奉獻,會摩擦出怎麼絢麗的火花?我們在昆明醫科大學的科學館門口,找到了答案。一對人體骸骨陳列在眼前,兩側分別書有「奉獻醫學、敬畏生命」的悼詞,他們就是李秉權和胡素秋夫婦。
這是一個窮小子追求富小姐的故事,他們生前是一對走過57年風雨的醫學伉儷,死後更是捐獻出遺體,自願將自己解刨後做成教學骨架。
李秉權,1922年出生在雲南騰衝的一個做手工的貧寒家庭,自幼親眼目睹國家被日寇侵略以及父母的病逝,所以立志從醫,不僅要為振興中華民族而獻身,更要救死扶傷。
在校學習期間,李秉權十分刻苦努力,十分之心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學累了就去茶館休息,休息完再去圖書館學習,幾乎每天都過著兩點一線的生活。
在這期間,李秉權經常會遇到一個女孩,和自己一樣,經常出沒於茶館和圖書館,這個女孩就是他未來的妻子——胡素秋,胡瑛的女兒。
身為護國名將的女兒,胡素秋從小跟著父親耳濡目染,立志要報效祖國。不同於尋常的富貴家的孩子,胡素秋身上並沒有貴小姐的高貴和嬌氣,她有著自己的獨立見解和對醫學的奉獻。
兩個志同道合的人很快就被相互吸引,1948年,胡素秋收下了李秉權的求婚禮物——一支51號派克金筆,第二年,兩人並結成連理。
婚後的二人同時到雲南大學附屬醫院工作,很快就生下了三個孩子。身為中國首批醫師,他們扛起了新中國醫學發展的重任。夫妻倆經常因工作無法照料年幼的孩子,一家人一年到頭幾乎沒有一起吃過飯,家裡最常備的食物就是餅乾。
兩人為醫學奉獻了一生,也培養出很多醫學新秀。退休後也沒有閑住,經常一起參加會診和學術研究,兩個人在一個共同的理想下,風雨無阻57年。
在去青島的一次交流學習中,李秉權看到了一副用於研究骨架後熱淚盈眶,因為那正是自己的老師沈福鵬教授的骨架。
他們是與死亡最近的人,也是最正視死亡的人。禮有五經,莫重於祭。但是醫學界能研究的遺體實在太少,很多研究項目苦於沒有遺體被放棄。
看到自己老師的付出,李秉權也有了捐獻遺體額想法。
晚年的李秉權因病卧床多年,他曾多次提出捐獻遺體的想法。他對子女說,「我得過腦梗,有高血壓和血管硬化的毛病,死後可以做一下病例解剖,醫生在我身上得出經驗了,病人就能有一分生的希望。解剖完,我這身老骨頭架子還可以供教學使用。」
雖然子女也都是醫學出身,但是在那個年代,一時還無法接受李秉權的要求。最終,在李秉權的堅持和胡素秋的支持下,子女們同意了遺體捐獻的要求。
於是,李秉權成為雲南省第一位捐獻遺體的醫學教授。胡素秋緊隨其後,和丈夫一起簽署了遺體捐贈書。
2005年3月29日,84歲的李秉權教授因病離世,胡素秋親自將丈夫的遺體交給了自己的母校。
胡素秋在李秉權離世後,在房前種下了一片竹林,竹林前掛著一個牌子,上面寫著:竹魂—李秉權(1922-2005)。
這時屬於他們的愛情方式,處處不提愛,處處都有愛!即便陰陽兩個,也抵不了那份思念。
胡素秋曾說過,「我當初選擇李秉權,就是愛慕他胸懷大志,貧賤不移,自強不息,努力鑽研的精神,而且他對我一往情深。」
就這樣,帶著對李秉權的思念,胡素秋在竹林前度過了10年,於2015年12月離世。
離世前,胡素秋多次叮囑兒女們自己遺體捐獻的事情,一定要把眼角膜、進口晶體、皮、肝、腎等供給有需要的病人,最後再送解剖。
2019年,兩位老人終於再度「重逢」,他們的骨骼標本被一起安置在昆明醫科大學生命科學館入口處。時隔14年,他們以這種特殊的方式在母校繼續並肩作戰。
常言說夫妻感情好,是生同衾,死同穴。
但李秉權和胡素秋卻給了我們另一種解答:
相愛並不是你儂我儂,而是我愛你,生前在事業上並駕齊驅,死後以白骨之軀也要陪在你身邊。
小葬於墓,大葬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