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8月,有「永新一枝花」之稱的賀子珍來到了井岡山,成了井岡山上第一位紅軍女戰士。兩個多月後,毛主席帶領秋收起義的部隊也來到了井岡山。經過大半年的接觸和了解,毛主席和賀子珍結成了革命伴侶。後來在中央蘇區,毛主席受到了李德的排擠,失去了對紅軍的指揮權。李德的瞎指揮使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中遭受到了極大的損失。
毛主席對此心急如焚,多次提出建議,不要和敵人死打硬拼,要充分發揮紅軍機動靈活的戰術,但李德和博古都沒有聽從。這一段時期,毛主席的內心十分苦悶,賀子珍想了許多辦法勸慰丈夫,給了毛主席很大的支持。第五次反「圍剿」失利之後,賀子珍和毛主席一起離開蘇區,開始長征。部隊進入雲南的時候,賀子珍因為救治傷員被敵機投下的炸彈炸傷,鮮血直流。
衛生員包紮之後,賀子珍對眾人說:「我負傷的事情,請你們暫時不要告訴主席。他在前線指揮作戰很忙,不要再分他的心。請你們把我寄放在附近的老百姓家裡,將來革命勝利了,再見面。」因為賀子珍的傷很重,大家沒敢隱瞞,毛主席很快就趕了過來,疼惜地握著妻子的手對她進行安慰和鼓勵。賀子珍對丈夫說:「潤之,把我留下,你們前進吧!」
「子珍,你不要那樣想。我和同志們,絕不會把你一個人留在這裡。」毛主席堅定地說。不久後醫生趕來,給賀子珍做了手術,由於醫療條件有限,只取出了一些較大的彈片,還有17塊小彈片無法取出。之後一段時間裡,賀子珍不得不躺在擔架上行軍。傷勢稍微好轉後,她就不坐擔架了,咬著牙堅持和大家一起前進,靠著頑強的毅力,走完了長征。
長徵到達陝北後不久,賀子珍生下了女兒李敏。一年之後,賀子珍不顧毛主席苦勸,離開延安前往蘇聯。當時賀子珍為何執意要離開延安呢?陶鑄的愛人曾志在自己回憶錄中給出了這樣的答案:我老惦記著賀子珍,可又不敢貿然提她,沒想到有一天,毛主席竟主動地說起了她。毛主席感嘆道:「我同賀子珍還是有感情的,畢竟是十年夫妻嘛!」「那為什麼要離開呢?」「不是我要離開她,而是她要離開我。她脾氣不好,疑心大,常為一些小事吵架。」
「有次一位外國女記者採訪我,美國人開放無拘無束,我也愛開玩笑,我們又說又笑,這就激怒了賀子珍,她不僅罵了人家,兩人還動手打了起來。我批評她,我們兩人吵得很厲害,一氣之下賀子珍說要去西安,然後到蘇聯治病。我希望她能回來,寫了封信,派警衛員送到西安並接她回來。但賀子珍不回,卻捎回一方白手絹,上面寫了訣別信,不久她就去了蘇聯。這封訣別信,至今仍舊保留在我的鐵箱子里。」
從曾志的回憶錄中可以看出來,賀子珍當時離開延安主要是因為和毛主席產生了誤會,同時到蘇聯看病和學習也是一個方面。賀子珍到達蘇聯後,醫生在給她做了檢查後告訴她,由於耽擱的時間比較長,子彈現在已經長進肉里,強行取出的話,風險很大,很有可能會傷及神經。這樣一來,賀子珍就沒有做手術。這17塊彈片後來陪伴了她一生。
離開延安的時候,賀子珍已經有了身孕,到達蘇聯後不久,她生下了一個男孩,取名為柳瓦。在舉目無親的異國他鄉,孩子的出生給了賀子珍很大的精神慰藉。但不幸的是,小柳瓦半歲的時候,就因病夭折了。痛失愛子,賀子珍十分難過。1939年秋天,周總理夫婦前往蘇聯治病,毛主席委託他們給賀子珍帶去了一封信,信中說「我們以後就是同志了」。
張聞天的夫人劉英後來回憶說:「收到毛主席的信後,賀子珍精神上非常苦惱。但她又很傲,不肯主動寫信給毛主席。我從蘇聯回國的時候,說我可以幫她帶信給毛主席,她說不帶。」雖然說和賀子珍已經不再是夫妻了,但毛主席對她依然很挂念,為了不使她在異鄉太孤獨,毛主席把女兒李敏送到了蘇聯給她作伴。
女兒的到來給賀子珍帶來了不少快樂,她的心情也逐漸開朗起來,這一時期,賀子珍學會了跳舞,也試著打扮自己。改變之後的賀子珍光彩照人,有不少人對她展開了追求,但都被她拒絕。蘇德戰爭爆發後,賀子珍帶著李敏從莫斯科搬到了幾百公里之外的伊萬諾夫城,這裡物資極為缺乏,賀子珍母女吃了不少苦。1947年8月,經過毛主席同意之後,賀子珍帶著孩子回到了東北。
賀子珍的外孫女孔冬梅說:「根據媽媽回憶,那時候外婆曾經考慮過要開始新生活,她曾向一位老戰友講,她有兩個心愿:第一,不要因為她曾經做過『第一夫人』,就把她『禁』起來;第二,她希望見一見外公,說句話,握個手就行。」
賀子珍回國後不久,組織上就在東北給她安排了工作。此時毛主席和江青已經結婚9年了,賀子珍知道自己和毛主席再也無法回到從前了,在親朋好友的勸說下,準備開始自己的新生活。她決定就此事徵求一下女兒的意見,於是就問:「嬌嬌,媽媽給你找個爸爸好不好?」12歲的李敏當即大喊「不要」。賀子珍把女兒摟在懷中大哭了一場,從此放棄了再婚的念頭。
這件事情被李敏的女兒孔冬梅寫進了自己《翻開我家老影集:我心中的外公毛澤東》一書中。賀子珍回國後的第二個心愿就是再見毛主席一面。由於種種原因,這個心愿直到12年後才實現。1959年,毛主席派人把賀子珍接到了廬山,這是二人從延安分別22年之後第一次相見。賀子珍的心情十分激動,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只是不停地哭。
毛主席見狀就勸她說:「我們見面了,你不說話,老哭,以後見不到了,又想說了。」賀子珍這才慢慢平復了心情。毛主席問了她在蘇聯的生活和學習情況,賀子珍一一作了回答。後來毛主席又問:「你當初為什麼一定要走呢?」賀子珍哽咽道:「都是我不好,我那時太不懂事了。」賀子珍又問了毛主席的一些情況,二人誰都沒有提及江青。
這次廬山分別之後,賀子珍和毛主席再也沒有見過面。之後女兒李敏成了他們之間溝通的橋樑和紐帶,往來於上海和北京之間,傳遞消息和禮物。1972年賀子珍因病住院,毛主席得知後特意從自己的稿費中拿出8000元,派人趕到上海送給了她。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去世前,李敏趕到父親身邊,此時毛主席已經無法說話,他努力向李敏比了一個桂圓的手勢,李敏知道爸爸是放心不下母親,因為賀子珍的小名叫「桂圓」。雖然當時由於誤會和其他一些原因導致了毛主席和賀子珍的分離,但毛主席對賀子珍一直心存挂念,去世時還牽掛著她。或許,在毛主席心中,早已經把賀子珍當成了自己最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