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傳國玉璽,真是和氏璧做的?現在最可能在什麼地方?

2022年10月11日12:42:56 歷史 1677

秦始皇傳國玉璽從哪裡來的?這個問題似乎很可笑,不論是影視劇還是古籍都說明玉璽春秋戰國奇寶和氏璧做出來的。

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和氏璧自然就成為其囊中之物。《錄異記》中說,秦始皇為了彰顯天下至尊就將其做成了傳國玉璽,李斯還在上面刻了字。

秦始皇的傳國玉璽,真是和氏璧做的?現在最可能在什麼地方? - 天天要聞

然而《錄異記》這本書是一本記錄奇聞異事的書籍,也就是說書中這段關於傳國玉璽的說法並不可靠。真正的正史《後漢書》以及《冊府元龜》則說:

「傳國璽,其玉出藍田山。」

一邊是野史雜文,一邊是正史記載,肯定選擇相信正史中的記載。不過「孤證不立」,如果就這樣下了結論恐怕難以服眾。

其實不用從歷史記載中尋找答案,僅從和氏璧的名字就可以斷定無法做成玉璽。其中的關鍵就在於一個「壁」字。

秦始皇的傳國玉璽,真是和氏璧做的?現在最可能在什麼地方? - 天天要聞

何為玉璧?玉璧是「六瑞」之一,是一種中間穿孔的扁平圓形玉器,《爾雅·釋器》中有詳細的記載。雖然玉璧很早就已經存在,但真正的發展高峰是在春秋戰國時代。

當時的玉璧已經不再是專用的陪葬品,很多時候是用來當作佩飾。因此玉璧都比較薄,基本在1厘米左右。

就拿1977年在古墓中發現的戰國「魯國大玉璧」,外徑雖然達到了32厘米,然而測量厚度也僅有0.6厘米。按照歷史的記載,和氏璧應該也是一塊大玉璧,參照這塊出土的玉璧來看,厚度最多也就1厘米。

秦始皇的傳國玉璽,真是和氏璧做的?現在最可能在什麼地方? - 天天要聞

那麼答案也就顯而易見了,1厘米的厚度如何做成傳國玉璽?即便是漢唐之前的玉璽個頭很小,可以掛在腰間。然而1厘米的厚度,即便是可以刻字,卻也無法製作抓鈕。

沒有抓鈕的玉璽就沒有著力點,使用起來非常不方便不說,放在印泥里後也很難拿出來,還很容易將印泥沾到手上。所以我們看古代的玉璽,正上方還要雕刻一個抓鈕,一般為龍形。有了這個抓鈕才能有著力點,使用起來才會方便。

當然了,古代有中間空心且很厚的圓形玉器,可這樣的玉器不能叫「壁」,而是叫「琮」。因為玉器在古代是重要的祭祀工具,不論是玉琮還是玉璧,都有嚴格的規定。就好像古人講究的輩分一樣,絕對不能亂。

所以綜合所有的情況來看,以和氏璧的厚度是絕對不可能做成傳國玉璽的。那麼剩下的唯一解釋,也就是《後漢書》中所說的藍天山玉。

秦始皇的傳國玉璽,真是和氏璧做的?現在最可能在什麼地方? - 天天要聞

不過如今人們已經並不關心傳國玉璽究竟是什麼材料做成的,這方玉璽的下落才是重中之重。從目前能查閱的所有資料來看,玉璽現在最可能在什麼地方?

史書上說秦滅以後劉邦得到玉璽,之後一直流傳經歷了漢、三國、晉、隋以及唐這幾個朝代。然而唐朝末年玉璽落入後唐李從珂的手中後,被石敬瑭一把火燒了宮殿,從此玉璽消失在了人們的視線之中。

之後的朝代都費盡心思尋找玉璽的下落,可都是一無所獲。偶爾出現消息,卻發現都是贗品。此後一直到如今,一直都沒有傳國玉璽的下落。

秦始皇的傳國玉璽,真是和氏璧做的?現在最可能在什麼地方? - 天天要聞

雖然從歷史的典籍中可以查詢到玉璽流傳的脈絡,但有一件事一直讓人懷疑。玉璽第一次丟失,乃秦始皇東巡路過洞庭湖時,在湖中遇到狂風大作,始皇帝害怕湖神掀翻龍舟,不得已聽從李斯的建議將玉璽丟入湖中。

可奇怪的是,幾年之後又有人將玉璽獻上,史書說:傳國玉璽復歸秦。

這顯然不合理,要知道洞庭湖古稱「八百里洞庭」,不僅面積大,而且水也深。一般水位就是30米左右,更別說湖中央的水深。

在古代沒有任何定位、探測以及潛水設備的情況下,根本不可能找到傳國玉璽。如果史書所說屬實,那麼一定是始皇帝為了掩人耳目。要知道當初製作玉璽的名頭就是「受命於天」,若一直找不到玉璽,必然會動搖其統治。

所以傳國玉璽很可能還留在洞庭湖底。至於後世流傳的玉璽,應該就是始皇帝用來掩人耳目的替代品。

秦始皇的傳國玉璽,真是和氏璧做的?現在最可能在什麼地方? - 天天要聞

不過有人提出了反對意見,認為始皇帝不懼鬼神,不然在湘山祠的時候也不會「赭其山」,以此來懲罰舜帝之女,堯帝之妻的「湘神」因為放出大風,使得始皇帝不能渡的罪過。

所以,連上古的堯舜二帝都不放在眼裡的始皇帝,怎麼可能害怕湖神?

這個反駁看似很有道理,可似乎忘記了一句話叫「好漢不吃眼前虧「,要知道始皇帝當時乘坐龍舟行駛在湖中央,突然狂風大作的驚嚇之下,即便始皇帝不懼鬼神,也要先保住自己的性命吧。

同時,秦始皇「赭其山」的行為,更加證明了他是個相信鬼神,卻並不懼怕鬼神之人。所以最終的答案依舊如此,真正的傳國玉璽應該就在洞庭湖底。

參考資料:《史記》、《後漢書》等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從馬尾海戰與鎮南關大捷的戰場看清朝的中法戰爭 - 天天要聞

從馬尾海戰與鎮南關大捷的戰場看清朝的中法戰爭

19世紀80年代,法國加速對越南的殖民擴張,挑戰了清朝對越南的傳統宗主權。中法戰爭(1883-1885年)由此爆發,戰火從越南蔓延至中國廣西和福建沿海。這場戰爭不僅是中西軍事力量的較量,也是清朝洋務運動成效的一次檢驗。
《王國之淚》2年了,有些遺憾終於將實現! - 天天要聞

《王國之淚》2年了,有些遺憾終於將實現!

一晃《塞爾達傳說 王國之淚》都已經發售整整2年了。儘管許多玩家認為《王國之淚》的體驗不如《曠野之息》,已經沒有了當年初見《曠野之息》的驚艷感,但《王國之淚》在玩法交互上帶來的突破也是毋庸置疑的。不過本作仍然留下了不少遺憾,這其中,有些即將得到補完,也有的或許會成為下一部作品的創新基石。隨著《曠野之息》...
韓國學者:整個西伯利亞地區5500年以來都屬於古中國核心領土 - 天天要聞

韓國學者:整個西伯利亞地區5500年以來都屬於古中國核心領土

5500年前,約公元前3500年,正值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國境內以仰韶文化為代表的早期農業文明開始繁榮。與此同時,西伯利亞地區也出現了如烏斯特米爾文化等史前文化。這些文化在技術和器物上顯示出一定的相似性,例如陶器的製作工藝,暗示了可能的交流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