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革命」被指「孫黃叛亂」,當時的中國人為何反對暴力反袁?

2022年10月11日08:46:59 歷史 1016

1913年7月,在宋教仁被刺殺後四個月,孫中山、黃興等人發起「二次革命」倒袁,但是沒想到當時國內外輿論和民間普遍不支持國民黨起兵的行為,袁世凱甚至在記者招待會上公開說道:孫文今天搗亂,明天搗亂,就是亂黨。」

「二次革命」被指「孫黃叛亂」,當時的中國人為何反對暴力反袁? - 天天要聞


過去很長時間,人們普遍把袁世凱作為宋案的幕後指使者,但現在卻有越來越多的歷史學者認為,袁世凱根本沒有必要去殺宋教仁。因為按照《臨時約法》,國民黨勝選後,宋教仁只是組成責任內閣,並不是要競選大總統,並不會實際上威脅到袁世凱的地位。再者,前兩屆的大總統由袁世凱擔任,是孫中山、國民黨及當時國內各個政治派別的共識,袁世凱毫無必要授人以柄。

1905年成立的同盟會的一個目標就是建立民國,就是要推翻帝制,建立一個民主共和國。但是建立一個什麼樣的民主共和國?怎麼去實現民主共和,很多人沒有考慮過。

同盟會改組成國民黨前後,孫中山和宋教仁都做了一些思考,孫中山的想法是在革命以後有一個漸進程序,在這個階段里革命黨獨攬政權,經過了若干一段時間以後,再開放政權。這套思想後來被歸納為「軍政、訓政、憲政」的「三步走」。

但宋教仁持不同觀點,他認為革命黨人如果是完全獨攬政權,就有可能成為新的獨裁者,妨礙民主,妨礙憲政實施。所以宋教仁主張在革命之後馬上實行民主憲政。但不實行總統制,而是實行內閣制,這樣總統推行獨裁專制的可能性就比較小。

最後的發展方向是朝著宋教仁設想的路線在走,國民黨在首屆國會大選中獲勝,獲得組閣權,而宋教仁將出任內閣總理,組織政府,就是這時候發生了宋案。

「二次革命」被指「孫黃叛亂」,當時的中國人為何反對暴力反袁? - 天天要聞


宋案一出來,當時社會上的很多人都主張司法解決,不主張鬧到武裝起義。很多地方的官員、商會及其團體都發出了反對動武的電文,主張走司法途徑,畢竟民國已經建立了,解決問題要按照民國的方式進行,堅決不能再走暴力的老路。包括多年來一直追著袁世凱罵的章太炎,也主張不要再動兵,走司法程序。

但南北雙方最終兵戎相見,一次責任內閣的憲政實驗就這樣流產了。

現在我們都把國民黨的這次起兵稱作「二次革命」,從主觀和法律上為這次軍事行動預設了正義性。但在當時,這個軍事行動是不得人心的。當時的報紙怎麼說「二次革命」呢?都是說「孫黃叛亂」。

老同盟會員梁漱溟在一次公開演講中說:「現在很清楚擺在外面的,就是武人勢力的局面。」梁漱溟指責這些革命前輩,無論如何不應用「二次革命」的手段。

國民黨內部,也有很多人對使用武力表示異議,後來在護國戰爭中沖在前面的雲南都督蔡鍔,當時公開聲明:「宋案應以法律為制裁,故審判之結果如何,自有法律判判。」

西南四省都督聯名通電,堅決反對用兵,主張組織特別法庭,由法律來解決,尤其「嚴禁軍人干政」。

民立報》發表文章稱,即使袁世凱被證明是惡人,那麼法律與國會也將會對其做出制裁,現在連司法程序都不走,「無俟謀亂,以擾蒼生」,國民黨此舉是「自絕於國,罪在不赦」。

至少在1913年7月之前,袁世凱並沒有違反憲政之舉,是國民黨自己首先破壞了憲政。因為死了他們的一個人就把國家再次拖入戰亂,這是非常錯誤的,所以當時主流輿論幾乎都不支持國民黨,已經足以證明「二次革命」有多麼不得人心。


「二次革命」被指「孫黃叛亂」,當時的中國人為何反對暴力反袁? - 天天要聞


無論是當時的主流輿論,還是以今天的眼光來看,既然決定走民主政體,就要有最基本的憲政精神,而這種憲政精神恰恰是絕大多數國民黨人所不具備的。

國民黨剛剛從革命黨轉型而來,滿腦子還是暗殺、暴力等舊社會會黨傳統那一套,不喜歡也不習慣在法律框架內解決問題,所以才選擇使用暴力方式。

當時,國民黨如果堅持法律解決,在政治博弈中加分是可能的,有利於國民黨自身的政治宣傳。哪怕司法途徑沒有取得滿意的結果,老百姓也會有一個看法,知識精英還會發言的,因為當時的報紙是完全放開的,什麼聲音都可以發出,公道自在人心,輿論上的沸沸揚揚會讓袁世凱焦頭爛額,宋教仁也不會白死。

在民國建立後,反對武力解決問題是國內的普遍輿論,社會的動蕩使得人們期待一個強有力的領袖和中央政府出現。所以在事實上,國民黨激烈分子所發起的這場革命,非但沒有給自己加分,反而給了袁世凱一個樹立權威的好機會。

「二次革命」被指「孫黃叛亂」,當時的中國人為何反對暴力反袁? - 天天要聞


孫中山等人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們的行動竟然遭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反感,知識精英都覺得國民黨只是「造反派」,只會鬧事,不會建設。有人甚至罵他們用革命的名義綁架全國人民,所謂的「二次革命」根本不配叫「革命」。

原本南北方就雙方兵力懸殊,加上國民黨內人心不齊,「二次革命」開局後,很快就兵敗如山倒。戰後,袁世凱以「叛亂」的名義下令解散國民黨,宋教仁千辛萬苦幫助國民黨贏下多數選票的國會被解散。

暴力革命的失敗,終結了剛剛具有公開合法性的政黨政治,所以梁漱溟說,「二次革命」實在是以武力為政爭的開端。

「二次革命」被指「孫黃叛亂」,當時的中國人為何反對暴力反袁? - 天天要聞


從更廣闊的世界歷史背景來看,各個國家推翻傳統的政治制度之後,到建立現代政治制度之前,都要經過一段動蕩混亂的歲月。

民國初年的中國不是一個法治社會,幾乎所有的人,包括孫中山,包括袁世凱,都缺乏法治觀念,他們尊崇的是實力而不是法律。民初的大佬們一直把政治看成是你死我活的鬥爭,但他們所追求的西方現代政治和《臨時約法》所折射出的憲政目標,則是基於法律基礎之上的妥協的藝術。

國民黨表面獲得了選舉勝利,但真正擁護民主、憲政法治、責任內閣、政黨輪替觀念的其實很少,這是國民黨「二次革命」失敗的根本原因。

「二次革命」被指「孫黃叛亂」,當時的中國人為何反對暴力反袁? - 天天要聞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北京多區現冰雹!有的雞蛋大小 - 天天要聞

北京多區現冰雹!有的雞蛋大小

‍‍‍‌‍‍‌據氣象北京,5月13日16時~20時,北京市昌平、懷柔、順義、延慶、海淀、石景山、門頭溝等局地均已出現8級左右短時大風和冰雹。目前強對流回波位於房山北部、門頭溝東部、朝陽、丰台、海淀一帶,海淀區雷陣雨天氣中伴有冰雹,尺寸較大,可能造成雹災。強回波向東南方向移動,請出行丰台、大興、通州和中心城區...
白賊73|滿街都是「旗魚」人口!民進黨這次離譜到「漢人」頭上 - 天天要聞

白賊73|滿街都是「旗魚」人口!民進黨這次離譜到「漢人」頭上

民進黨上台後,為推行「去中國化」,各種「迷惑」操作不斷,令人瞠目結舌。近日,台灣地區行政管理機構網站被發現將佔總人口逾96%的「漢人」(筆者註:漢族居民)改寫為「其餘人口」,同時將僅佔2.6%的少數民族群體突出:「台灣目前已設戶籍人口2.6%為原住民族群,另外來人口佔1.2%,其餘人口佔96.2%」。民進黨當局這種妄圖...
實探「北京唯一電報窗口」:受理量增加近十倍,有年輕人發電報催「速回微信」 - 天天要聞

實探「北京唯一電報窗口」:受理量增加近十倍,有年輕人發電報催「速回微信」

極目新聞記者 姚贇 曹雪嬌2025年5月1日起,杭州地區全面停止電報服務。至此,北京已成為全國唯一提供發電報服務的城市,而中國聯通西單營業廳也成為全國唯一電報業務點。5月13日下午,記者來到中國聯通西單營業廳,大廳一角就是電報服務區。服務台上擺放著厚厚一沓電報紙和一份填寫模板,有顧客正在填寫電報內容。中國聯通...
尹錫悅內亂案再添新證:被指通過秘密手機下令「我可以第二次甚至第三次戒嚴」 - 天天要聞

尹錫悅內亂案再添新證:被指通過秘密手機下令「我可以第二次甚至第三次戒嚴」

據央視新聞報道,當地時間5月12日上午,韓國首爾中央地方法院對前總統尹錫悅涉嫌發動內亂案舉行第三次庭審。據韓國媒體此前報道,如果發動內亂罪名成立,尹錫悅可能面臨終身監禁,甚至死刑。▲5月12日,尹錫悅抵達首爾中央地方法院 圖據視覺中國在第三次庭審中,特戰司令部參謀長朴正煥(音)和首都防衛司令副官吳尚培(音...
鍾會在成都作亂,很多部下都死了,只有一個人活了下來 - 天天要聞

鍾會在成都作亂,很多部下都死了,只有一個人活了下來

景元四年(263年),魏國三路大軍,進攻蜀漢,主帥是司馬昭的親信鍾會,鍾會當時擔任鎮西將軍,作為主力,鍾會的兵力高達十餘萬,其他兩路大軍,分別是征西將軍鄧艾和雍州刺史諸葛緒,兩人各帶三萬多人。鍾會作為主力,和姜維主力作戰,被姜維死死擋在劍閣,不能前進一步,鍾會無奈,甚至打算撤軍了。這時,轉機出現了,作...
他最終,只能成為世人眼中「一個偉大的失敗的英雄」 - 天天要聞

他最終,只能成為世人眼中「一個偉大的失敗的英雄」

一聲拖長腔調的喧呼在深宮裡回蕩,張謇聽見自己的名字被喊出時,只覺一股空乏之感陡然襲來。金鑾殿上眾人歆羨的目光里,他望著殿外簌簌飄落的梨花,想起多年前在南通老家,父親借著煤油燈的光,用布滿老繭的手指逐字教他念《論語》的場景。
通化市委書記孫簡升任吉林省副省長 - 天天要聞

通化市委書記孫簡升任吉林省副省長

5月13日下午,吉林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人事任免名單,其中決定任命孫簡為吉林省副省長。孫簡孫簡,男,1972年2月出生,江蘇無錫人,經濟學博士,高級工程師,1994年於北京工業大學獲工學學士學位,2005年於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獲工商管理碩士學位,2016年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經濟學博士學位。...
湯和:大明柱石的生存智慧 - 天天要聞

湯和:大明柱石的生存智慧

在洪武三年(1370年)的慶功宴上,朱元璋親手為湯和斟酒。當酒液注入金杯時,這位曾統率六十萬大軍北伐的元勛卻悄然離席,伏地叩首:"臣年齒已衰,不堪重任,請陛下憐臣老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