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李世民、朱棣這兩位在封建時代中赫赫有名的帝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這兩位人物都是篡奪王位登基上台的。
唐太宗李世民是通過玄武門之變,為自保,除兄弟,登皇位;而明成祖朱棣則是發動靖難之役,奪了侄子的皇位。雖然都是篡位上台,但方式手段卻大相徑庭。
圖一
為何李世民敢直接造反,並將李淵逼到太上皇的位置,逐出政治中心,而朱棣卻不敢在父親朱元璋在世的時候起兵造反,而是選擇在侄子繼位時造反呢?
面臨的形勢不同
有句俗話說得好,「時勢造英雄」,一件事想要成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一個人要想成功,除了自身條件外,還要有合適的機遇和形勢。而李世民和朱棣兩人當時面臨的形勢不同,就決定了二人篡位上台方式的不同。
在李淵反隋建唐、逐鹿群雄時,李世民為他四方征戰,立下了汗馬功勞。甚至可以這麼說,唐朝的一半天下都是李世民打出來的。
圖二
因此,李淵也很欣賞李世民這個孩子,還曾對李世民許諾如果自己大事有成的話,會將李世民立為太子。
然而,按照封建社會的傳位習慣,「立嫡立長」,皇位應當由嫡長子繼承,而李世民只是一個嫡次子,立他為太子,並不合理法,李世民只好多次推辭。
唐高祖即位後,立嫡長子李建成為太子,但李建成這個人性格寬縱而簡慢,沉溺於酒色,沒有什麼才能,領兵打仗也遠不如秦王李世民。
圖三
因此,在唐高祖論功行賞時,他只得了一個太子之位,而秦王李世民因為功勛卓越,唐高祖任命他為天策上將,開天策府、設置官署,權力比李建成大了可不是一星半點兒。
李建成立馬坐不住了,就聯合齊王李元吉,買通李淵身邊的寵妃,在李淵面前誣陷李世民,說他的壞話。當時的李淵沉溺於酒色之中,只顧在後宮享樂,耳朵聽多了讒言,對李世民越來越不喜歡。
圖四
然而,李建成還是害怕李世民的勢力,想要將李世民手下的精兵強將調離,趁機除掉李世民。李世民也十分機敏,很快就意識到了局勢的不利,考慮再三,最終決定先發制人,發動了玄武門政變。
而朱棣的情況和李世民大相徑庭,朱棣11歲時,就被封為燕王,早早地就去鎮守北平了,在都城裡,根本就沒有自己的政治勢力。
圖五
另一方面,朱元璋在臨死之前,就已經知道自己這個兒子有反叛之心,所以他臨死前,便留下暗令,一邊命晉王牽制朱棣,一邊為朱允炆布局防控。朱棣自然也知道自己父親手段毒辣、老謀深算,他又怎麼敢去拿雞蛋去碰石頭呢?這不是找死嗎?
二人的實力不同
我們大家都知道,李淵是在晉陽起兵造反的,而當時只有李世民在李淵身邊。可以說,李世民做了很多李淵本來不敢做的事。
當時的李淵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處境,決定等到時機成熟再出手。在看出了父親的猶豫不決後,李世民認為「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於是找到李淵的老友去遊說他。
圖六
在李世民和裴寂的勸說下,李淵為了活命,只能一反了之。而在李淵起義的過程中,李世民驍勇善戰、有勇有謀,他憑藉著獨特的人格魅力,吸引了許多能人武將,這也為他後來造反提供了重要力量。
李世民為李淵四處征戰,逐鹿群雄,為唐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建唐以後,李淵為了賞賜李世民,封他為天策上將,位於王公之上,身兼丞相之職。
圖七
李世民不僅在政治上的地位得到了提高,因為他常年率兵打仗,在軍營里更是一呼百應,掌握著唐朝的大部分兵權,逐步形成了以自己為核心的私黨集團。
而當時的李淵荒廢政事,沉溺於妻妾環繞的奢靡生活。即使後來,李世民先斬後奏,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李淵也只能默默忍受,無奈地接受李建成、李元吉意圖作亂的說法,並在兩個月後退位於李世民。
圖八
對於朱棣來說,朱元璋本就是一個生性多疑的人,他十分害怕別人奪走他的皇位。而朱棣血統並不純,卻十分聰明機智,這樣的兒子在多疑的朱元璋看來自然是心頭大患。因此,在朱棣小時候,朱元璋就多次想要殺了這個會威脅自己皇位的孩子,幸好朱棣福大命大,安穩地活了下來。
朱元璋最看好的繼承人朱標早年病逝,朱元璋只好將目光看向自己的孫子朱允炆。比起實行高壓統治的明太祖,朱允炆為人仁愛、孝順,大臣官吏們都希望朱允炆能夠上台執政,行開明、德化之治。
圖九
而朱棣與其父性格如出一轍,也喜愛施行鐵血政策,大臣們為了不再受這種壓迫,當然要力挺朱允炆上台,對朱棣一再打壓,將朱棣的勢力分散各處。
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都得和各大藩王聯合起來一起攻打,付出了慘重代價才最終成功將朱允炆拉下皇位。那要是在朱元璋時期,僅有一藩之力的朱棣拿什麼去和實力強大的朱元璋斗呢?這不是以卵擊石嗎?
父輩的性格與能力迥異
李淵和朱元璋這兩人的性格簡直可以說是天差地別,我們先從這二人的人生經歷談起。
李淵這個人出身於貴族世家,自幼便飽讀兵書、學識淵博,性格爽快,寬厚仁愛。李淵很早就有遠大的抱負,甚至在未起義時,便顯出了想要起兵叛隋、建立帝業的決心。
在隋煬帝想要置他於死地時,他並不慌張,而是沉著冷靜地等待成熟時機的到來,給隋煬帝一個措手不及。
圖十
在反隋建唐的過程中,兒子李世民在打仗過程中,深得軍心,吸納了很多能人將士,勢力也在不斷地壯大。因此,在李淵建國後,不得不大力嘉獎這個有著豐功偉績的兒子,以此拉攏民心。
後來,看著兒子們之間的明爭暗鬥,以仁愛著稱的李淵雖然偏袒太子李建成,可他也不願意傷害李世民這個為他打下半壁江山的兒子,只好慢慢地從中調和,希望他們能夠和好如初。
圖十一
李淵雖然沉溺宮中享樂,但也明白此時的李世民羽翼豐滿,自己早已經不是他的對手了。因此,在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後,李淵也十分識趣地自封太上皇,主動退位給李世民,去安享晚年了。
而朱元璋這個人是從一個下層百姓,一路摸爬滾打,歷經種種磨難,才坐上皇位的。他從一介布衣,最終成為一個皇帝,前後差距如此之大,使他的自卑心理作用了出來,他害怕別人高他一等,這也就造就了他生性多疑、專權獨斷的性格。這樣的朱元璋將整個王朝處於他的高壓統治之下,不允許任何人欺騙他、背叛他。
圖十二
面對這樣一個殘暴多疑、獨斷專制的父親,朱棣敢去和他當面硬碰硬嗎?這不是白白送命嗎?不僅如此,朱元璋戎馬半生,可以說這天下是朱元璋打下來的,有著極強的軍事能力,而朱元璋時期的朱棣僅僅只是一個毛頭小子,如果對朱元璋下手,那就是死路一條。
結語
從以上的幾大原因中,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為什麼李世民敢於對李淵造反,而朱棣卻不敢對朱元璋下手了。二人雖都是篡位奪權,但李世民有強勢的地位、勢力,能逼得李淵退位;而無勢無權的朱棣面對專制的朱元璋只能默默忍下,不敢對他動手。
參考文獻
《兄弟喋血玄武門誰之過?》鍾葵《廣州日報》
《過晉陽宮與大唐開國真相》吳鵬《中國青年報》
《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傳奇》
《開唐高祖李淵》錦華編著
《淺析朱元璋性格的形成》付良波
《朱元璋為何不把王位傳給朱棣》《時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