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大英帝國幾百年來自始至終都沒有一個「大英帝國皇帝」。
不列顛帝國,俗稱大英帝國,形成於19世紀,是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殖民帝國,統治面積一度達到3400萬平方公里。為什麼經常聽到英國女王,卻很少聽到英國國王,更沒聽說過英國皇帝呢?
先說為什麼經常聽到英國女王。其實英國國王也是男多女少,只不過在我們中國人看來,19世紀的被侵略歷史正好碰上了英國女王維多利亞一世,20世紀至今的當代史又正好碰到伊麗莎白二世,所以印象中都是女王,而對其他英國國王知之甚少。
再說說為什麼沒有英國皇帝。英國的行政建制始自羅馬帝國的不列顛行省。羅馬帝國崩潰後,盎格魯撒克遜人稱之為英格蘭,英格蘭國王就出現了。
16世紀,英格蘭合併威爾士。後來的王儲都稱為威爾士親王,因為威爾士和英格蘭最「親」。
17世紀,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繼承英格蘭王位,詹姆士六世改稱詹姆士一世,成為蘇格蘭、英格蘭及愛爾蘭國王。
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正式合併,稱為大不列顛王國。
1801年,大不列顛王國與愛爾蘭王國合併,稱為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就簡稱「大愛」吧。
1921年,愛爾蘭南部獨立,「大愛」聯合王國改稱大不列顛與北愛爾蘭聯合王國,這個國名一直持續到現在。
這麼多年,不管是君主立憲制之前還是之後,英國都沒有皇帝。
有人疑問,歐洲皇帝和中國皇帝是一碼事嗎?確實不一樣。中國皇帝不講出身,所謂「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只要得了天下就是皇帝,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後世只承認佔據主要歷史地位的皇帝,像那種偏安一隅的「夜郎自大」也不算什麼皇帝、天子。
而在歐洲,除了最早的羅馬帝國皇帝,後來的皇帝除了靠實力,還需要血統和教宗的加冕才算正式的皇帝。也有不買教皇賬的,如拿破崙就是自己給自己加冕,但那隻能演算法蘭西皇帝,不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至於為什麼教皇不給不列顛國王加冕皇帝?因為教皇是天主教的,英國國王是新教徒,不可能給他加冕的。所以,英國國王外部不能承襲神聖羅馬帝國的「道統」,內部又受君主立憲制的制約,國王不能做出格的事,不能像拿破崙那樣自行加冕。
幾百年來,英國開拓了很多殖民地,但都沒有自稱任何一塊殖民地的皇帝,因為這些殖民地本來也沒有皇帝。沒有「始皇帝」,英國國王(女王)就沒法取而代之,更不會憑空設立一個皇帝,這是他們的思維。
面對中華這樣的老大帝國,英國實在鼓不起「蛇吞象」的勇氣,只好專心貿易和賺錢,從沒想過當中國皇帝。但是在另一個地方,英國國王短暫地圓了一下皇帝夢,這就是在印度。印度原來處於莫卧兒帝國的統治之下,統治者當然是皇帝,1876年,英國女王維多利亞一世取而代之,自稱印度皇帝。她的全部頭銜是: 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女王、英屬海外各自治領國王,印度皇帝。
當過印度皇帝的有愛德華七世、喬治五世、愛德華八世、喬治六世。喬治六世是印度的末代皇帝,印度自治領獨立後他改稱印度國王,印度共和國成立後他就放棄了印度國王的稱號,或許正是他的這種順其自然、與時俱進,直接影響了他的女兒伊麗莎白二世。
查爾斯三世繼位後,目前基本承襲了他母親伊麗莎白二世的所有頭銜,未來就看英聯邦的走向,看加拿大、澳大利亞這些成員國想不想「走向共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