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上午好,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麻城明末一心為民的清官梅之煥。
梅之煥:字彬父,號長公、信天居士。明末黃州府麻城縣沈家莊村人,善於騎馬射箭。明萬曆三十二年中進士,官至七省經略。由翰林院庶吉士遷吏科給事中。崇禎初年官至右僉都御史為甘肅巡撫,鎮守邊疆有赫赫戰功。
從前,麻城向上捐糧,全是肩挑背馱,直接送往黃州府。在這百多里的小路上,不知要翻過多少高山峽谷。其中最高的山,就是天井山,它的路既狹窄又陡峭,人挑著擔子一上一下累得骨頭散了架,翻這座山的時候,總要累死摔死一些人。
梅之煥知道後,馬上呈奏皇帝,說麻城人無論如何不能再捐糧了,應該想別的法子。皇帝不理解他的意思,問為什麼。他說:「我們麻城的糧總是送往黃州府的,那條山路,十分難走,經常有人累死摔死。百姓中流傳著這樣的歌謠:'麻城有座天井山,離天只有三尺三,人過要低頭,馬過要下鞍。你說難不難?』」皇帝聽了,十分驚奇,天下哪有那麼高的山?他要打發京兵去探個虛實。如果真有其山,麻城就免交捐糧,如果欺哄聖上,不光要增糧加稅,還要將梅大人削職為民。
皇帝派出的那兩個京兵,經過數十日的奔波,才來到麻城的天井山腳下,人已相當疲勞,當晚就投宿在一戶農民家裡,清早一起來就打點行裝,開始登山。
正好,頭天夜裡下了一場大雨,清晨雨霧茫茫,山峰真好象是插進了雲天。兩個京兵糊裡糊塗地向上攀著,爬著,山路狹陡泥濘,好不吃力。
他們快爬到半山腰的時候,發現一位白鬍子老頭,坐在—塊大石頭上歇著,面前放著一挑新草鞋。那老人溫和地問「二位相公哪道而來,哪道而去?」兩個京兵立刻停下來,如此這般地對老頭說個清楚明白。老頭說:「既然特為爬此山而來,為何只穿一雙布鞋呢?」兩個京兵驚奇地反問道:「翻這座山,未必還要穿破幾雙鞋不成?」老人笑了笑,說:「那當然,你們看我腳上穿的是一雙新布鞋,還要帶上這滿滿一挑草鞋,不把這些鞋穿破,是翻不過這座天井山的。」
「你老總不會是哄人的吧?」
「說哪裡去了,我這鬍子拖在地上,土已堆到眉毛上去了的人,哄你們做么事?」
「了了呀,我的天!要真是這樣的話,我們又何必去費那冤枉力呢?等那挑草鞋穿完了,還不得走個一年半載!」他們車身打轉,回京城啟奏皇帝。從此,麻城就不再交捐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