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冷知識——春秋時代縣郡的出現

2022年07月16日05:22:12 歷史 1869


縣郡的出現


春秋冷知識——春秋時代縣郡的出現 - 天天要聞

縣的起源或舉楚或舉秦,今難詳證。春秋時期,世族世官制度還未衰落,晉、楚等國雖已開始了縣的設置,晉、吳並已開始郡的設置,但郡縣中的縣大夫或縣公,仍然大都由卿大夫及其子弟擔任,與戰國時期的縣令全由國君任免者不同。

楚國設縣最早。約公元前680年,楚文王彭仲爽「為令尹」,「實縣申、息」(《左傳》哀公十六年)。按,息之滅在魯庄公十四年:「蔡哀侯為莘故,繩息偽以語楚子,楚子如息,以令入享,遂滅息」,申與息地相接。《左傳》庄公六年:「楚文王伐申」,申之滅當在此時。這是見於記載的楚設縣和縣置尹之始。《左傳》載,陳在楚莊王、靈王、惠王時曾經四度為楚所滅而為縣。看來,楚國的縣都是把沿邊的諸侯國滅亡後而設置的。


春秋冷知識——春秋時代縣郡的出現 - 天天要聞

《左傳》宣公十二年云:「若惠顧前好,檄福於厲、宣、桓、武,不泯其社稷,使改事君,夷於九縣。」九為虛數,不必如杜注、孔疏等實指為某國某縣,說明到了春秋中期,楚國新設的縣已經多了起來。楚國縣的長官稱為縣公,也稱為尹。楚縣長官之所以稱為公,據《左傳》庄公三十年杜注云:「楚僭號,縣尹僭皆稱公。」楚國的高級官吏大都稱為尹,如令尹就是楚國最高官職,其次尚有左尹、右尹、箴尹、連尹、宮廄尹等。楚國縣尹的地位僅次於楚國的令尹和司馬,縣尹可直接升為司馬。

春秋冷知識——春秋時代縣郡的出現 - 天天要聞

晉在春秋時設縣亦較早。公元前635年,「晉侯圍原」。「原降」,「遷原伯貫於冀,趙衰為原大夫,狐溱為溫大夫」(《左傳》僖公二十五年)。晉稱縣的長官為大夫。原大夫、溫大夫即原縣、溫縣的大夫。公元前627年,晉國肯臣薦舉郤缺有功,襄公賞以「先茅之縣」(《左傳》僖公三十三年),這是晉國見於記載的設縣和置縣大夫之始。公元前594年,晉勝秦於輔氏,「晉侯賞桓子狄臣千室,亦賞士伯以瓜衍之縣」(《左傳宣公十五年),說明晉國在春秋中葉已較普遍地設置縣。室,為其居住之處,故用作計算單位。此賞以勞動力,包括所耕土地等,與韋昭注「妻妾貨財」意義相同。這裡室、縣並稱,其私有性質甚明。後來,楚國聲子告誡令尹子木開赦伍舉之罪,因為伍舉準備投奔晉國,「晉人將與之縣,以比叔向」(《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春秋冷知識——春秋時代縣郡的出現 - 天天要聞

叔向是晉國的名族,伍舉有縣而與之比,更可推知這是作為私人采邑的縣。晉國對於他國來奔的人的賞賜,也以縣為單位,更可見晉在春秋中葉置縣的普遍。到了春秋後期,不僅國君已掌握有很多的縣,強大的大夫隨著權力的增大,亦已轄有若干縣。公元前537年,「韓宣子如楚送女,叔向為介」。楚靈王欲「以韓起(宣子)為閽,以羊舌肸(叔向)為司宮」以辱晉,蓬啟疆以為「箕襄、邢帶、叔禽、叔椒、子羽,皆大家也。韓賦七邑,皆成縣也。羊舌四族,皆強家也。晉人若喪韓起、楊倞,五卿、八大夫輔韓須楊石,因其十家九縣,長毅九百,其餘四十縣,遺守四千,奮其武怒,以報其大恥。伯華謀之,中行伯、魏舒帥之,其蔑不濟矣」(均見《左傳》昭公五年)。


春秋冷知識——春秋時代縣郡的出現 - 天天要聞

可見,晉在平公時韓氏已有七縣,羊舌氏已有二縣,晉全國已有四十九縣。縣之別於一般采邑者,大概比一般采邑為大,出得起重賦。這裡「縣」與大家、強家互稱,饒有意義。到了晉頃公時,公元前514年,「魏獻子為政,分祁氏之田以為七縣,分羊舌氏之田以為三縣」(《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晉的縣同卿大夫的采邑已有不同。卿大夫的采邑,只要不是奪爵滅宗,總是代代世襲的。縣大夫雖然也有世襲的,但它則經常更換。例如,州縣原屬郤稱,到魯成公十七年晉厲公滅三郤後,又歸於趙氏,後又傳於欒豹。欒豹滅後,便把州縣給了鄭國公孫段。公孫段死後,又傳於其子豐施。鄭國的子產又把州縣通過韓宣子交換給了晉國。韓宣子不願把州縣據為己有,乃「以易原縣(原本晉邑,不知何時屬宋樂氏)於樂大心」(《左傳》昭公七年),說明晉的縣大多不是世襲的。

這就說明到了春秋末年,隨著晉公室的衰微,大夫的專政和大夫的兼并,強大的大夫所直屬的縣越來越多,同時又多私有性質,經常互換。同時,由於縣的普及,原來國與野的分界,亦已逐漸消失了。

春秋冷知識——春秋時代縣郡的出現 - 天天要聞

最初的縣都設在邊地,《淮南子•主術》高誘注云:「縣,遠也」,甚是。這些縣,具有國君直屬的邊地軍事重鎮性質,國君任命的縣之長官是可以世襲的。例如楚的申縣,第一個縣公為申公斗班,而繼任者申公斗克(字儀文),就是斗班之子。又如晉的原縣,第一個縣大夫為趙衰,稱為原季,而繼任者為趙衰之子趙同,亦稱原同。再如楚的申公巫臣奔晉,晉以為邢大夫,而巫臣之子世襲為邢伯或邢侯。春秋初年,晉、楚等大國為了加強集權,強化邊地防守力量,往往把新兼并來的小國改建為縣,不作為卿大夫的封邑。縣之不同於封邑者,就是縣內有一套集中的政治組織和軍事組織,特別是有徵賦的制度,一方面便於國君的集中統治,另方面又加強了邊防。《左傳》成公七年,楚圍宋之役,「子重請取於申、呂(二縣)以為賞田」,申公巫臣說:「不可。此申、呂所以邑也,是以為賦,以御北方。若取之,是無申、呂也,晉鄭必至於漢」,便是其證。

春秋冷知識——春秋時代縣郡的出現 - 天天要聞

春秋後期,隨著社會的變化,晉國出現了代表新興勢力的卿大夫。這些卿大夫就在他們的領地內推行了縣制,因而縣也就逐漸變成了一種地方行政組織。到春秋未年,晉國又出現了郡的組織。郡,本來設在新得到的邊地,因為邊地荒僻,地廣人稀,面積雖然遠較縣為大,但其地位要比縣低。所以,趙簡子在作戰時宣誓說:「克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左傳》哀公二年)。郡縣兩級的地方組織即郡下分設若干縣,當是戰國時代邊地逐漸繁榮以後的事情。

春秋冷知識——春秋時代縣郡的出現 - 天天要聞

春秋時代,設有正式縣制者,似乎只有晉、楚兩國,其他各國雖在記載中有縣、郡等記載,似有問題。例如《史記•秦本記》說秦武公十年「伐邦、冀戎,初縣之」;十一年「初縣杜、鄭」。這裡所載之縣,或即「縣鄙」之意。以春秋時期秦國尚很落後,特別是從《史記,秦本記》和《商君列傳》載商秧變法時始「並諸小鄉聚,集為大縣」觀之,在此之前似乎沒有縣制。魯信公九年(公元前651年),秦納晉惠公,《國語•晉語二》載惠公對秦使曰:「君實有郡縣」。春秋時,楚國未聞有「郡」,晉「郡」又在縣之下,因而《晉語》所云,似為戰國時人的口頭術語,未可驟信。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傅國涌凌晨突發心臟病去世,年僅59歲 - 天天要聞

傅國涌凌晨突發心臟病去世,年僅59歲

據澎湃新聞消息,知名教育學者、歷史學者、作家傅國涌先生,於2025年7月7日凌晨因突發心臟病去世,年僅59歲。傅國涌1967年生於浙江樂清,主要關注中國近代史,特別是百年言論史和知識分子問題等。傅國涌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金庸傳》《百年尋夢》《葉公超傳》《追尋失去的傳統》《發現廿八都》等。來源:傅國涌微博賬號本文...
李在明收到中方邀請,要不要出席九三閱兵?韓國還在看美國臉色? - 天天要聞

李在明收到中方邀請,要不要出席九三閱兵?韓國還在看美國臉色?

7月2日,韓聯社記者提問,據報道,中國政府近期通過外交渠道向韓國政府詢問李在明總統能否出席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對此,中方是否能夠確認相關信息?外交部發言人表示,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中方將隆重
桓玄篡位最大失算:逼死反覆無常的劉牢之,卻漏掉了影帝劉裕 - 天天要聞

桓玄篡位最大失算:逼死反覆無常的劉牢之,卻漏掉了影帝劉裕

公元402年,桓玄率軍逼近建康,成功清除司馬元顯、司馬尚之及其一眾黨羽後,自任都督中外軍事、丞相、錄尚書事、領揚、荊、江、徐四州刺史,掌控了東晉的最高權力。為了掃清隱患,他決定過河拆橋,除掉反覆無常的北府軍統帥劉牢之。於是任命劉牢之為會稽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