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未滅,何以為家為。」這是西漢名將霍去病的豪言壯語,由此激勵著無數英雄好漢出生入死,保家衛國。然而,有一次漢武帝劉徹,派人千里迢迢給霍去病送去十車好肉,他卻不領情,一點兒也沒碰,直到放臭了丟掉,也不讓士兵們享用。那麼,霍去病為何這樣做?他有多厲害呢?漢武帝又是怎樣的反應?
年少時期的霍去病就能拼殺於沙場,而且打仗速度之快,讓將士們望而生畏的敵人,對他來說小菜一碟,用六年時間,將中原王朝最強大的對手,趕出了漢朝邊境,斬殺的匈奴首級達到11萬,是漢武帝時期所有武將斬殺的總和,就連舅舅衛青也沒有他多。
在霍去病最後一戰中,他更是斬殺七萬多匈奴,可見他有多厲害,是大漢最厲害的武將。
有一次,霍去病帶兵去攻打匈奴,漢武帝派人給他送去十車好肉和食物,可是仗都打完了,送來的東西一點也沒動,糧食發霉了,上好的肉都放臭了,霍去病也沒能吃上一口。
霍去病不吃,士兵倒是非常饞,一個個餓得面黃肌瘦,就算肉放臭也不發給他們吃。霍去病帶兵征戰塞外,本來就缺乏糧草,有時候幾天都吃不上東西,沒有體力還怎麼打仗呢?
就算是這樣,霍去病還命手下的士兵修建蹴鞠場,他要在塞外玩蹴鞠。
即使霍去病立下不世之功,因為這些事情他被人看不起,還有一些文學家批評霍去病,在這些文學家眼裡,霍去病比不上大將軍衛青,衛青行軍打仗,吃苦耐勞,能和手下的士兵同甘共苦。
反觀霍去病呢?他就算把肉放臭也不願意給士兵吃。這是怎麼一回事兒呢?難道他真是一個不通情理的人?
還真有人說霍去病是一個紈絝子弟,皇帝是他的姨夫,大將軍衛青又是他的舅舅,而且他從小就生活在皇宮中,他過著神仙般的日子,帶兵打仗雖然很厲害,但體會不到士兵們的辛苦,他不體恤自己的手下,是因為他的少爺脾氣犯了。他嶄露頭角的時候,年紀還比較小,也還沒到成熟穩重的年紀,貪玩兒,也喜歡挑食。
對於霍去病把肉放臭也沒吃的這種情況,給出了千千萬萬的解讀,還有人是這樣覺得的,他們認為霍去病不吃送來的肉是有特殊打算,是什麼打算呢?這十車食物要是全部吃下來,將會成為自己建功道路上的絆腳石。
為什麼這麼說呢?了解霍去病的人都知道,他之所以能成為匈奴的剋星,是因為他擅長打閃電戰,用非常快的速度殺匈奴於無形中,這是霍去病的優勢,也是他取勝的關鍵。
和匈奴交戰的地方,是廣袤無邊的大草原,匈奴又是強悍的鐵騎,單靠這兩點就非常難對付了,再加上北方寒冷的天氣,在戈壁地帶還缺水缺糧,沒有經驗的將領帶兵進入只有死路一條。所以,這些匈奴一直困擾著中原王朝,直到霍去病出現,才改變了這種狀況。
在這些地方打仗,要想活著回來,必須要有非常給力的後勤,但是帶著如此多的後勤,會嚴重拖慢軍隊的腳步,面對來無影去無蹤的匈奴人,是打不了勝仗的。所以漢軍只有比匈奴人更快才有可能取勝。
行動要快的話,那就不能帶上後勤部隊,軍隊怎麼補充能量呢?直接從敵人身上奪取食物,這樣一來就不用帶上後勤了。史書中是這樣記載的,說霍去病打仗從來不帶後勤部隊,他行軍打仗都是搶匈奴人的糧食,沒有糧食的時候就搶他們養的牛羊。
霍去病就是天生的將才,很多用兵帶兵的方法都是他自己領悟出來的,那些說霍去病從小養尊處優、貪玩又喜歡挑食的是沒有根據的,他要是挑食,怎麼會去搶匈奴人的食物?他和士兵一樣,吃一樣的東西,喝一樣的水。
對於漢武帝千里迢迢送來的美食,霍去病不是不想吃,也不是不敢吃,而是他忙於作戰,根本沒有時間吃。所以只能等著放臭。
關於霍去病的死因,有些專家推測說,他可能是吃了有病的牛羊肉,不然年輕力壯的他,不會那麼早離開人世。關於霍去病命人幫他修建蹴鞠場也是沒有根據的,在漢朝,蹴鞠在軍營中是很常見的一種娛樂活動,這項運動不僅可以玩兒,還能強身健體,而且有利於團隊精神的培養,可以增加軍隊凝聚力。
這樣一看,霍去病命人修建蹴鞠場,帶人玩蹴鞠不僅是為了娛樂,還是他練兵的一種方法。那些批判霍去病的基本上都是文人,他們天生就對武將充滿偏見,覺得霍去病出身不好,還對其不是特別友好。
還有人評價說,霍去病自己不吃漢武帝送來的東西,也不給手下的士兵吃,不是因為自私,當然也不是怕有毒,而是霍去病的一種自污之術,讓人覺得他一點都不通情理。
這樣做是有一定道理的,霍去病使用自污之術,為的是什麼呢?就是減少漢武帝對他的猜忌之心,古代的君王多多少少都有猜忌心,他們坐在龍椅上,最怕的一點兒便是朝中的武將太得軍心,如果是這樣,就會危及皇權。
霍去病從剽姚校尉升遷,和衛青同時當上了大司馬,霍去病手下人人封侯,致使大將軍府門庭冷落,紛紛改投霍去病麾下。《智囊》載:
自是之後,大將軍青日退,而驃騎日益貴。
皇帝之所以能成為皇帝,還不是因為他們武力強大,要是武將比皇帝更得軍心,那就意味著統治不穩定,所以霍去病在這方面是非常地謹慎,雖然他表面上看起來非常的狂傲,但私底下霍去病是一個十分小心的人。
其實,漢武帝送來的十車美食,是他以個人名義送給霍去病的,要是霍去病不留個心眼兒,把皇帝送給他的食物,轉手就以自己的名義分給士兵吃了,就成了用皇帝的禮物收買人心,要是傳到皇帝的耳朵中,漢武帝是不會高興的,他會變得警惕起來,不再那麼信任霍去病,還會在心裡思考,這支隊伍到底姓劉還是霍去病的私人軍隊。
清朝末年就出現一種比較奇葩的現象,軍隊都掌握在大臣手中,就比如李鴻章的淮軍,曾國藩帶領的湘軍,清朝打仗都要依靠他們,他們也因為手中緊握軍隊,在朝中佔據重要地位,慈禧有時還要看他們的臉色。
這就是為何帝王們不願臣子手中的權力太大,他們只有將權力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覺得整個天下是自己的。
明朝的朱元璋到了晚年的時候大殺功臣,就是因為武將們實力太強了,怕自己的皇位坐不穩,為了天下傳到朱家手中,那些能力強的武將他都沒放過。
所以霍去病反其道而行之,不在士兵面前表現自己,劉徹很高興,漢武帝對他徹底放心了。霍去病也通過這種方式得到了漢武帝永久的信任,就算他去世後,漢武帝對霍家還是和從前一樣,對他的兒子視如己出。
可惜霍去病的兒子霍嬗10歲時就病逝了,漢武帝覺得有愧於霍去病,便對他的弟弟格外照顧,對待霍光,漢武帝沒有說過一句重話,還讓霍光擔任自己的顧命大臣,保護自己的安全,可見對其的信任和照顧。
霍去病去世的時候只有23歲,可在他去世後,漢武帝就以使用巫蠱之術為由,下令將皇后衛子夫和太子劉據誅殺了,就連衛青的後代也沒逃過此劫。
《智囊》載:
元康四年,詔賜青孫錢五十萬,復家。
此時距離衛青病逝,已有44年之久了;就是從「巫蠱之禍」,衛氏沒落算起,也已經過了15個春秋。
按理說,霍家是他們的親戚,關係十分密切,也應該被抹殺,漢武帝卻放過了霍家,霍家沒有受到任何影響。這可以說明一點,在漢武帝的心中,霍去病是忠誠無二的武將,所以他善待了霍家,這也是霍去病早年努力的結果。
小心駛得萬年船,霍去病把漢武帝的心思摸得明明白白。
在《智囊全集》中還記錄了許多像霍去病、衛青這樣擁有大智慧的人,他們都應用了一些計策智謀,巧妙地解決了自己的麻煩,使自己轉危為安。全書中有1000多個啟發的智慧故事,很多智慧可以應用在我們生活工作中,也是發人深省。
據說乾隆皇帝對這本書愛不釋手,總是在退朝以後常時捧著這本書反覆閱讀,李鴻章,曾國藩等晚清名臣也將其視為經典之作,一讀再讀,看看《智囊全集》,既學習歷史又增加智慧,也可以使閱讀者明智,如果在以後遇到難處理的事,才能化繁為簡,像太陽一樣自然就能化冰消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