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彭德懷故居陳列室里,擺放著一張1958年彭總的「回鄉照」。
1958年彭德懷的「回鄉照」
這是當年明光公社黨委書記楊芳亨歷經20年秘密保存下來的。直到改革開放後才得以重現天日。
晚年,面對這張倖存的《回鄉照》,楊芳亨感觸良多。
楊芳亨為何會冒著生命危險珍藏這張照片?背後的原因讓人動容!
我們一起來看看他的回憶。
1958年,楊芳亨只有28歲,他回憶道:「對彭老總,我當時的確是了解很少。他老人家在近半個世紀的革命鬥爭中,南征北戰,立下的赫赫戰功,為中國革命和世界革命作出的偉大貢獻,我是知之不多。我為什麼對彭老總有那麼深的感情,為什麼在驚濤駭浪中保存他老人家的照片,就是五八年彭老總回鄉。他老人家給我留下的印象太深到了,是我一輩子不可忘懷的!」
說到這裡,他的眼圈紅了,喃喃地自言自語:「彭老總是個好人,是個大好人!」
接著,他回憶起了彭老總1958年回鄉時的情形。
當時楊芳亨可是個大忙人,1958年12月16日的上午7點,他在公社煉鐵廠,8點又到了南天水庫的工地上。
這時,只見公社的通訊員跑得氣喘吁吁,大聲地喊道:「楊書記!楊書記!省委周書記打電話找你!」
省委第一書記直接打電話找一個公社書記,那是不多見的,這其中必定有著特殊的關係。
原來,楊芳亨當時管轄的地域相當於現在的六七個鄉之大,周小舟的故鄉黃荊坪,就在他的管轄之下。
一聽周書記找他,楊芳亨二話沒說,立馬趕回公社。
周小舟在電話里告訴楊芳亨,說上午10點左右有位中央首長要來。
周小舟
聽到這個突如其來的消息,楊芳亨來不及作什麼準備,只是簡單地將褲腳上的泥土拍了拍,便等候在黃荊坪的街頭上。
10點剛過,通向黃荊坪的公路上塵土飛揚,迎面駛來一輛灰藍色的轎車,後面緊跟著一輛吉普車,兩輛車全都在黃荊坪街頭停了下來。
省委第一書記周小舟第一個下了車。隨後,一個高大、魁梧的陌生人出現在楊芳亨的眼前。
周小舟連忙把楊芳亨拉到陌生人的面前介紹說,這就是彭老總。
真是彭老總!是指揮百團大戰的彭老總!是保衛延安的彭老總!是抗美援朝的彭老總!楊芳享連忙揉了揉眼睛,像是在做夢。
還沒反應過來,彭老總的一雙巨手就熱情地握住楊芳亨的手,一股曖流流向楊芳亨的全身。耳邊清晰地響著周小舟的聲音:「這是公社黨委書記楊芳亨。」
28歲的楊芳寧,從沒見過這麼大的官,心差點從胸口蹦了出米。
他膽怯地把手抽了回來,站在一旁,小心翼翼。
彭老總一行下車後,徑直走向周小舟的家,楊芳亨緊緊地跟在周小舟的身後。
沿途,彭老總看見路上走著一個衣衫襤褸的小孩,他俯下身摸了摸小孩的衣服,親切地問他吃飽了沒有,冷不冷。
話雖然不多,但浸透了一種關愛之情。
楊芳亨目睹此情,心頭一熱,對彭老總的敬意油然而生,膽怯之心也減去了大半,身子不由自主地挨近了彭老總。
快到周小舟家時,彭老總問楊芳亨,附近一個湘鄉大地主土改時被鎮壓了嗎?
楊芳亨說,鎮壓了。
彭老總又問,小舟家也是地主,你們鬥了沒有?
楊芳亨說,小舟同志參加了革命,是革命的。
彭老總笑著說:「是革命的,你分清了!」
楊芳亨見彭老總如此平易近人,原來的戒備心徹底消失了。
在周小舟家吃了中午飯後,彭老總要求參觀煉鐵廠。
煉鐵廠距離周小舟家有一里路左右。路上,彭老總問:「學生是否都集中在學校?」
楊芳亨回答道:「還沒有全部集中。」
彭老總說:「細伢子(小孩子)放在家裡還照顧得好一些,都集中,哪有那麼多的保姆。」
這時,楊芳亨顯得一身輕鬆,跟彭老總在一起,就像和自己的生身父親在一起一樣,無拘無束。
不知不覺來到了煉鐵廠。
剛進廠,不知是誰買了一掛千響鞭炮「噼里啪啦」放起來。
彭老總頓時臉色變得嚴肅起來,回頭向楊芳亨瞪了一眼,說:「我還沒死,你放什麼爆竹。」
當時,楊芳亨也傻了眼。
彭老總對這種事如此深惡痛絕,使楊芳亨從心底對彭老總更加敬佩和信服。
彭德懷
下午4點多鐘,彭老總離開黃荊坪返回故居(烏石彭家圍子)。
第二天上午9時,楊芳亨接到電話,說彭老總要和煉鐵廠的工人一起吃中飯。
10點多鐘,彭老總果真來了。
在厂部辦公室里,公社副書記彭宗仁彙報了工作。
當談到煉鐵的情況時,彭老總一方面肯定了他們的成績,另一方面又指出付出的代價太大了,「砍光了樹木,拆毀了住房,打碎了鍋灶,損失太大了」。
他痛心地說:「這種違反經濟法則和科學規律的蠢作法,是得不償失!」
接著,彭宗仁彙報了農業生產的情況,當聽到紅薯畝產8萬斤,明年將達到24萬斤時,彭老總問彭宗仁:「你們一畝地的面積是多少?」
彭宗仁說:「老規矩,60方丈。」
彭老總說:
「60方丈,你們的紅薯是一塊60方文的整紅薯嗎?不然,怎麼會有8萬斤呢?你是不是作田人出身?你不想一想,24萬斤,你會要用鐵水溶在這60方丈的地里,否則,哪來的24萬斤?」
彭老總語重心長地告訴幹部們:「實事求是是黨的優良作風,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啊。我這個人,拿共產黨員的十條標準來衡量,做得很不夠,但是有一條,我還是堅持了,就是敢講真話,實事求是。」
吃飯時,在厂部的前坪一共擺了30多桌,每桌都放了一份豬肉,比平日的伙食要豐盛得多。
彭老總剛吃了一口飯,便端著碗離席去其他桌上,一個一個地問,這樣的伙食一個月能吃上幾餐。
臨走時,彭老總和大夥一起合影留念,留下了這張珍貴的《回鄉照》。
回憶到這裡,楊芳亨心情很激動,他說:「我是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人……我保存這張照片,沒有別的意圖,只有一個信念,歷史總會給彭老總作出公正的評價……我是為子孫後代留下這張照片的。」
按著,他又回憶了保存照片的經過:
十年期間,他將照片取了回來,用油布、塑料薄膜包了一層又一層,放在豬樓的茅屋檐下……那年翻修房屋,他偷偷地將照片拿了下來;房屋蓋好後,又悄悄地放上去。就這樣,冬去春來十幾載!
彭德懷之墓
最後,他回憶道:「想不到我從20多歲等到現在,頭髮都等白了,終於盼到了這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