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知青歲月,(四)兩隻銅酒杯

2022年07月01日16:22:09 歷史 1898

1981年2月,同期下鄉的知識青年高前銘,經過五年的軍隊服役,複員回到武漢。老友見面,分外激動,說不完的話,道不完的情,情深意長,送給我兩隻銅酒杯留念。兩隻銅酒杯有著與眾不同的特點,是由飛機戰鬥機機關炮舊炮彈殼,經機床精加工車削而成,精緻美觀,有著特殊的紀念意義。

回顧知青歲月,(四)兩隻銅酒杯 - 天天要聞

1973年10月,我們響應毛主席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貪下中農再教育的偉大號召。來到湖北紅安縣豐崗公社林場,這個林場有40多人,20多名武漢知青,20多名農村青年。有個黨支部,有書記和場長。農忙季節種田自給自足,稻田裡金黃的谷穗隨風飄動,長勢喜人。農閑期間,種樹育林,山坡上綠林成排,生長茂盛。經過幾年同吃,同住,同勞動的農村鍛煉,知識青年彼此之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回顧知青歲月,(四)兩隻銅酒杯 - 天天要聞

1975年12月,徵兵工作開始了,農村適齡青年和下鄉知識青年,積極報名。適齡青年報名參軍戎邊衛國,是每一個有志青年,應盡的職責和義務。經場領導推薦,五人參加體檢,身體全合格,其中我也在其中。

回顧知青歲月,(四)兩隻銅酒杯 - 天天要聞

半個月之後,征錄通知書來了,三人被征錄。我沒有被錄取,政審不合格,是早預料到的。因為我父親的歷史問題,1939年7月,畢業於黃埔軍校,第14期輜重兵科,後在國軍汽車部隊任職。那個年代,招工,招生,參軍。政治背景和家庭出身,決定著一個人的命運,佔有很大比重,每一個經歷過的人都清楚地知道。

幾天之後,二位知青戰友與一位農村青年,換上綠色軍裝,走向遠方的軍營,全體林場人員,開了個歡送會。歡送他們參軍入伍,去廣州空軍某部隊。望著他們穿著軍裝背著背包,遠去的背影,我感到有一種失落感,可能一輩子沒有軍旅生涯和參軍的光榮歷史。但革命分工不同,干好本職工作,也同樣是為祖國做貢獻。

回顧知青歲月,(四)兩隻銅酒杯 - 天天要聞

這兩個銅酒杯,我收藏了40年,每當看到它,心中就嚮往著那個年代。頭頂烈日冒風雪嚴寒,在全國農業學大寨精神鼓舞下,在廣闊天地農村,與天斗與地斗,在辛勤的勞動,生活,學習中,難忘的知青歲月和所經歷的一切。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銘記歷史記憶,凝聚民族復興力量 | 新京報社論 - 天天要聞

銘記歷史記憶,凝聚民族復興力量 | 新京報社論

▲資料圖:北京盧溝橋上的石獅。圖/新華社「我們是善戰的前鋒,我們是民眾的武裝,從無畏懼,決不屈服,永遠抵抗,直到把日寇逐出國境,自由的旗幟高高飄揚。」1939年,29歲的河北青年張松如離開正定省立七中,進入延安抗日軍政大學。這一年,他以「公木」的筆名與音樂指導鄭律成合作創作了這一組《八路軍大合唱》。此前兩...
誰能想到,一次無禮竟為秦國的崛起注入了一劑強心劑 - 天天要聞

誰能想到,一次無禮竟為秦國的崛起注入了一劑強心劑

眾所周知,分封制是周王朝的核心,而禮制則是其核心中的核心。那時候講的「禮」,跟現在的「禮」有很大的不同,但也有些相同之處。我們可以理解周「禮」為現在的「禮貌」,周朝貴族才講「禮貌」,普通國人、野人、蠻夷戎狄是不講的,或者說他們根本不知道這東
什麼是勝利? - 天天要聞

什麼是勝利?

戰爭的最終目標當然是取得勝利。 人們總是期望看到勝利的場景:扛著紅旗,將旗幟插到對方陣地上,歡呼雀躍,國與國開戰,誰都希望勝利。 但是,近年來的三場戰爭卻讓我們看到了一種新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