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獨立戰爭中,拉法耶特這位來自法國的貴族深受華盛頓的器重,並在贏得勝利的過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他巧妙的將查爾斯·康沃利斯率領的英國軍隊引入了約克鎮的埋伏,華盛頓與羅尚博伯爵的海陸合圍迫使英國人屈膝投降,拉法耶特也因此被美國人民視為永遠的朋友。然而沒有人會想到這位新世界的英雄卻在自己祖國的大革命中高開低走,他曾經是君主立憲派的領袖擁有極高的聲望,最後卻喪失了國王的信任與民眾的支持,甚至被激進的雅各賓派批得體無完膚,落得個慘淡離場的結局。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或許我們可以從他自相矛盾的為政理念與意識形態中找到答案。
出生於貴族家庭的革命青年
拉法耶特的家族屬於法國的傳統貴族,他們的起源據說可以追溯到古羅馬帝國的凱撒時期,不過拉法耶特屬於這一脈的旁系分支,血統也不算太高貴。當《獨立宣言》的消息傳遍法國的大街小巷時,自由的火焰正在19歲的拉法耶特心中熊熊燃燒,根本沒有什麼力量可以阻擋這位熱血沸騰的青年遠赴美國投身革命,他希望能夠藉此機會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於是便違反了路易十六的禁令,乘著快船擺脫了兩艘英國軍艦的追捕,熬過了海浪的顛簸到達了北美。那麼拉法耶特如此執著於北美革命的動機是什麼呢?首先他的父親曾經是一位陸軍軍官,並且在與英國軍隊的戰鬥中光榮犧牲,拉法耶特與他們有不共戴天之仇。其次他從小受到啟蒙思想的影響,將民主、自由和平等視為自己的人生信條與政治理念。兩個因素一相加促使他一定要去進行這場冒險。
具有自由思想的忠君者
法國浪漫主義的文學前驅斯塔爾夫人曾經說過:「所有被派往北美,受過華盛頓統帥的法國將士在回國之後,對自由都懷著一顆熱忱之心,這讓他們無法在沉浸於凡爾賽的宮廷生活,除了榮華富貴外再也別無所求。」這話說得很通透,北美戰爭的勝利讓從小接受啟蒙思想教育的貴族們堅信自由終將戰勝專制,成為新時代的人類準則。正在這個時候,曾經與華盛頓並肩作戰拉法耶特載譽歸國並公開宣傳信仰自由與廢除奴隸貿易的新思想,此舉得到了自由派貴族的讚揚,很快拉法耶特就成為了他們的領袖。當路易十六授意凡爾賽的守衛部隊驅逐以米拉波為首的第三等級的議員之時,拉法耶特帶領著自由派貴族拔出利劍指向國王的衛隊並封住了入口,面對國王的質問,他堅定的說到:「讓他們留下。」
但是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儘管表面上拉法耶特對美國式的共和制度大加讚賞,但他卻並非是一個共和主義者。事實上他是一位伏爾泰主義者,渴望爭取自由但也不能廢黜君主,用「具有自由思想的忠君者」來形容他或許更為恰當。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陷巴士底獄後,路易十六來到國民議會表示自己與國民是一體的,已經命令軍隊撤離巴黎和凡爾賽,此時所有議員和民眾們都為之振奮,並向國王表示了感激。沒過多久,因為在北美獨立戰爭中的出色表現(由於英法兩國擁有數百年的「世仇」,在當時打擊英國人被法國社會看作是一種愛國行為)拉法耶特被任命為國民自衛軍的總司令。7月27日,拉法耶特率領著國民自衛軍與巴黎市長巴伊領銜的市政人員及眾多「無套褲漢」一起上路,興高采烈的將國王迎接到巴黎。毫無疑問,對於這個結果拉法耶特是非常滿意的,他認為路易十六是一個善良睿智的君主,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更是指日可待。1789年8月可能是拉法耶特在法國大革命期間最高光的時刻,27日曾經受到美國《獨立宣言》熏陶的他提議制定《人權宣言》,這一想法得到了國民議會中許多年輕貴族的支持,這其中還包括第三等級的領袖米拉波。在制憲會議的努力下,這份結合了啟蒙思想家哲學理論的綱領性文件就此誕生,它體現了天賦人權,自由平等的普世價值觀,否定了封建等級制度,對後世歐洲憲政思想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國王與民眾之間苦苦周旋
路易十六或許是個善良的人,但他絕對不是一位睿智的君主。這一點恐怕是拉法耶特始料未及的。事實上這位國王當時所做的妥協只不過是權宜之計,因為很快他就回到了凡爾賽並以預防巴黎暴動為借口,調來了佛蘭德旅團和龍騎兵,並且帶著王后高調地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宴會,而且拒絕批准《人權宣言》。此舉引起了巴黎民眾的騷亂,1789年10月5日他們聚集在一起高喊著「到凡爾賽去!」的口號向國王的駐地前進。聞知此信,拉法耶特立馬趕到現場試圖阻止眼前所發生的騷亂,但事實證明他高估了自己的聲望,儘管他擁有充沛的精力,足足花了七個小時苦口婆心的規勸民眾,但後者並不買賬。於是經過市政廳的批准,他在傍晚七時帶15000名自衛軍向國王的宮殿前進。其實拉法耶特此行也帶著一箭雙鵰的目的,他既可以率領國民自衛軍防止騷亂擴散到更嚴重的程度,也能夠以此來「敲打」一下不知分寸的路易十六。國王熱情的接見了拉法耶特,他希望後者可以保護王室貴族的安全,但拉法耶特卻選擇與君主立憲派的內克結盟,勸說路易十六接受巴黎民眾的要求。坦白說這些要求也並不過分,無非就是希望國王解決飢餓問題並與他們一起回到巴黎。
不過事情的發展還是超出了拉法耶特的預期,原本國王已經對巴黎代表團做出了讓步,但次日清晨,幾個起得比較早的巴黎民眾與國王的禁衛軍發生了衝突,士兵開槍打傷了一位民眾,於是巴黎人再度聚集起來將國王的宮殿圍得水泄不通,受驚嚇的王后甚至連衣服都沒穿好就來到了國王的身邊。拉法耶特得知此消息後,立即帶著自衛軍火速趕往王宮驅散了人群,保護禁衛軍免遭巴黎民眾的報復,但依然有很多人聚集在宮殿的陽台下,要求路易十六返回巴黎。為了讓王室與民眾們達成和解,拉法耶特親自陪同美麗的瑪麗·安托瓦內特來到了陽台上,恭敬的施以吻手禮,旋即又將自己的三色帽徽戴到了一名禁衛軍士兵的帽子上並熱情的擁抱了他,這才澆滅了民眾們的怒火,他們高喊著「禁衛軍萬歲」,期待著國王帶領自己一起回到巴黎。儘管拉法耶特憑藉著自己的智慧平息了這次騷亂事件,民眾們並未對君主立憲派完全喪失信心,但此次騷亂已經預示著他想要融合君權與自由的政治理想終究只不過是鏡花水月。
政治上的進退失據
曾經有人說拉法耶特是一位頗有野心的革命者,他想要成為「法國的華盛頓」,但根據現有的歷史記載來看,拉法耶特從未想過如何統治一個國家,他最多只不過想成為國王、議會和人民三者之間的調停人。不過正是這種想法使他在政治上進退失據,也為後來的黯然離去埋下了伏筆。1790年8月31日國王在南錫的瑞士僱傭兵團因拖欠軍餉與不堪忍受官員們剝削而發生嘩變。部分叛軍被國家衛隊當場射殺,其餘被俘的士兵們或被處以絞刑或被發配去做划船的苦工。「南錫屠殺」的消息傳開後,數萬名巴黎民眾一如既往的湧向王宮表達自己的憤怒,他們向國王抗議,抨擊拉法耶特並要求部長下台。君主立憲派的代表人物內克被迫辭去所有的政府職務,帶著妻兒隱居到日內瓦湖的科佩,拉法耶特要求路易十六接受憲法以穩定巴黎的局勢。然而瑪麗·安托瓦內特卻毫無掩飾的對這位自由派貴族表示出厭惡,她懷疑拉法耶特陰謀取代國王。面對這種情況拉法耶特只能將挽救君主政體的希望寄托在米拉波身上,自己則匆匆離開了王宮。
1791年6月20日的國王出逃事件,讓君主立憲派徹底陷入了被動,儘管他們曾經試圖以「國王被拐走」為借口矇混過關,以便讓新法律可以為他保留更多的權力,但以羅伯斯庇爾為首的雅各賓派藉此機會鼓動群眾要求廢黜路易十六的王位,7月17日馬爾斯廣場爆發了5萬人的集會活動,6000名群眾簽名要求國王退位。拉法耶特一開始拒絕了國民議會要求他驅散暴徒的決定,但有部分暴徒以石塊砸向國民衛隊,憤怒的士兵開槍射擊,共有50名男女在衝突中被射死,此事件也被稱為是「火神場大屠殺」,而這場暴力事件也讓原本在大革命初期被民眾們給予厚望的拉法耶特名聲盡毀。
不得不向命運低頭
更糟糕的是,群眾的譴責與政敵的攻擊使得拉法耶特和巴伊分別辭去了國民自衛軍總司令和巴黎市長的職務,原本立憲派打算讓拉法耶特取代巴伊成為巴黎市長,但是議會中宮廷派的代表卻將所有的選票投給了吉倫特派的候選人佩蒂翁,至此拉法耶特不但失去了軍隊的指揮權,也未能在政府中佔得一席之地,徹底在政治上失去了主動權。後來他在1792年初支持法國對奧地利宣戰,期望成為軍隊統帥為國建功,從而再次贏得議會與國王的信任。4月20日他擔任中路軍的指揮,率師進入奧屬尼德蘭,但因為北路軍的失利而被迫撤退,如意算盤再次落空。對奧軍事行動的失利讓巴黎民眾們將怨氣全都發泄在了路易十六的身上,6月20日他們衝進了議會和王宮指責國王勾結外國君主致使共和國的軍隊在前線受挫。
此時的拉法耶特已經意識到了危機,他可以為了民眾的自由而奮鬥,但這必須建立王權不能被推翻的前提下,路易十六的倒台意味著君主立憲派的徹底失敗,為了維護本階級的利益他只能做殊死一搏。6月28日他將軍隊交給了司令部,自己動身返回巴黎,並於當天到達了國民議會的現場,這讓在場的所有議員們都驚詫萬分,他以個人和軍隊的名義要求議會解散雅各賓俱樂部,懲處6月20日暴動的肇事者。然而此時的議會早已不受君主立憲派的控制,議會認為拉法耶特擅離職守,無權向他們發號施令,應當拿下治罪,但部分人為了顧及這位自由派貴族的顏面,最終還是沒有深究此事。在議會碰了一鼻子灰的拉法耶特企圖號召國民自衛軍的舊部武裝勤王,但是他早已因「火神場大屠殺」事件而失去了軍心,他根本無法成功的檢閱軍隊,而議會則更同情受到無套褲漢擁護的雅各賓派。甚至連朝不保夕的王后都說:「我很清楚拉法耶特先生想拯救我們,但誰又能把我們從這位先生那裡拯救出來呢?」8月10日,巴黎人民再次發動起義正式推翻了君主政體,拉法耶特在色當扣留了雅各賓派所任命的委員,打算招募軍隊重建憲政次序。但當時普奧聯軍正在邊境集結,隨時威脅法國的安全,最終他心中的愛國情懷戰勝了恢復憲政的決心,絕望的他承擔了軍事暴動的全部責任,不僅離開了軍隊,更離開了法國大革命的政治舞台,從這一點上說,他還是值得令人敬佩的。後來他試圖通過荷蘭逃往第二故鄉美國,但在中途被奧地利軍隊所俘虜,直到1797年,拿破崙在義大利取得全面勝利,才按照《坎波福米奧和約》的規定將他釋放。
一家之言:如何評價拉法耶特?
拉法耶特在法國大革命期間的表現,真實的反應出了他的政治理念與意識形態。雅各賓派的馬拉曾經譏諷他是「偽裝的人民之友」和「宮廷的廉價走狗」,但法國歷史學家米涅卻對他推崇備至,稱其為「操守純潔,氣節高尚」。其實我們還是應該辯證的去看待每一個歷史人物,或許只有這樣才能解釋為什麼在北美獨立戰爭中做出突出貢獻的拉法耶特會在法國大革命中折戟沉沙。
首先需要肯定的是,拉法耶特的身上閃耀著革命之光,美國的經歷為他在國內贏得了極高的聲望,即使在大革命爆發初期,他依然讓狂熱不安的民眾和優柔寡斷的國王處在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他是最早與第三等級進行合作的自由派貴族,是他提議制定《人權宣言》,提倡自由平等的普世價值觀,這對於當時法國大革命的發展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他既沒有羅伯斯庇爾的恐怖血腥,也沒有拿破崙的獨斷專行,而且算得上是一位正直、勇敢、堅定的政治家,更不愧為「兩個世界的英雄」。
然而從性格上分析,拉法耶特是一個富於幻想與充滿矛盾的人,儘管他曾經是試圖融合自由主義思想和驕傲的貴族精神,但在法國大革命這一特殊時期,兩者的矛盾幾乎是不可調和的。在當時沒有人能給予法國人真正的自由,路易十六做不到,羅伯斯庇爾做不到,拿破崙也做不到。事實上法國民眾真正想要的也並非是絕對的自由,而是打破原有的階級固化與宗教壓迫,否則他們後來根本不會接受一個比路易十六更為專制的拿破崙。但遺憾的是,當時的拉法耶特沒有注意到這一點,他想要爭取自由,建立平等卻不願意拋棄君權,這種自我矛盾的心理導致其沒有明確的政治立場,國王以為他想要取自己而代之,民眾又覺得他是王權的衛道士,因此羅伯斯庇爾才會告訴無套褲漢:「只有打擊拉法耶特,法國才能得救。」
最後來說說以拉法耶特、內克等人為代表的君主立憲派,儘管他們在革命初期掌控了局勢,佔得了先機,但歷史潮流的發展早已註定了他們的悲劇。君主立憲派的代表大多由自由派貴族組成,他們本來就勢單力薄,因為隨著大革命的爆發,大批貴族懼怕受到迫害而逃亡國外避難,曾經享有特權,壓迫民眾的貴族階層早就失去了往日的風光。另一方面由經濟危機所導致的糧食短缺,促使教會財產被世俗權力無償徵用,許多教士同樣也離開了法國,剩下的教士則拒絕向新政府表示效忠。此時資產階級已經成功取代貴族和教士階層成為法國政治舞台上的最強者,而雅各賓派則團結了眾多無套褲漢的力量,一舉成為了議會中一股不容小覷的勢力,他們渴望顛覆王權建立共和國,在認清了君主立憲派的真面目後必然與之分道揚鑣。此外宮廷派視君主立憲派為叛徒更不可能與之結盟,在這種形勢下,君主立憲派可謂是四面楚歌,孤掌難鳴,最後失去對政權的控制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參考文獻:
《人民的主張:1789—1814法國革命史》
《文明的故事11:拿破崙時代》
《企鵝歐洲史-追逐榮耀:1648—1815》
《大革命與舊制度》
《自由與毀滅:法國大革命1789—1799》
文:蘭台令君
圖:來源網路,侵權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