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氏先祖蔡國25位國君簡介一覽

2022年02月14日20:40:03 歷史 1287

蔡叔度

蔡氏先祖蔡國25位國君簡介一覽 - 天天要聞

蔡叔,姬姓,名度,世稱蔡叔度,周文王姬昌與太姒所生第五子,周武王姬發同母弟,周初三監之一,蔡國始封君,蔡姓始祖。

周武王滅商後,封於蔡(今河南上蔡)。周成王時,蔡叔度與其兄管叔鮮挾持商紂王之子武庚叛亂,不久便被周公旦平定。蔡叔度被流放,最終死在流放之地。蔡叔度死後,其子姬胡亦受封於蔡,史稱蔡仲

蔡仲胡

蔡仲,姬姓,名胡,周文王之孫,蔡叔度之子,周武王的侄子,西周時期諸侯國蔡國第二任國君,亦稱蔡仲胡。

周成王初年,蔡仲的父親蔡叔度與管叔鮮、霍叔處因不滿周公旦攝政,便一同挾持武庚作亂,史稱三監之亂。不久,周公旦平定叛亂,誅殺武庚和管叔鮮,流放蔡叔度,降廢霍叔處。

蔡仲因不與其父同流合污,而且遵守德訓,與人和善。於是周公旦提拔蔡仲擔任魯國卿士,輔佐其子魯公伯禽。後來,周公旦因蔡仲輔佐伯禽治理魯國的政績卓著,便將蔡仲續封蔡國,以奉祀蔡叔度。蔡仲死後,其子蔡伯荒繼位。

蔡伯荒

蔡伯荒,即姬伯荒,華夏族,為春秋諸侯國蔡國君主之一,是蔡國第三任君主。他為蔡仲子,在位年不詳。

蔡宮侯

蔡宮侯,華夏族,名恆,為春秋諸侯國蔡國君主之一,是蔡國第四任君主。他為蔡伯荒子,在位年不詳。

蔡厲侯

蔡厲侯,名字失傳,華夏族,為春秋諸侯國蔡國君主之一,是蔡國第五任君主。

蔡武侯(在位時間:-863~-837,27年)

蔡武侯,華夏族,西周時期諸侯國蔡國君主,他為蔡厲侯的兒子,承襲蔡厲侯擔任該國君主,在位期間為前863年-公元前837年,共28年。

蔡夷侯(在位時間:-837~-809,29年)

蔡夷侯,名字失傳,華夏族,為春秋諸侯國蔡國君主之一,他為蔡武侯的兒子,承襲蔡武侯擔任該國君主,在位期間為前837年-公元前810年,共28年。

蔡釐侯(在位時間:-809~-761,49年)

蔡釐侯,即姬所事,華夏族,為春秋諸侯國蔡國君主之一,他為蔡夷侯的兒子,承襲蔡夷侯擔任該國君主,在位期間為前809年-公元前761年,共48年。

蔡共侯(在位時間:-761~-760,2年)

蔡共侯,姬姓,名興,華夏族,蔡釐侯之子,春秋時期蔡國國君。

蔡共侯在蔡釐侯死後,繼承蔡國國君之位,在位期間為前761年-公元前760年,共2年。雖然在政期間短,但是勵精圖治,使蔡國興盛起來。

蔡戴侯(在位時間:-759~-750,10年)

蔡戴侯為春秋諸侯國蔡國君主之一,即姬厲。又稱蔡載侯,華夏族。他為蔡共侯的兒子,承襲蔡共侯擔任該國君主,在位期間為前759年-公元前750年,共10年。

蔡宣侯(在位時間:-749~-715,35年)

蔡宣侯(?-前715年6月26日),即姬措父,華夏族,為春秋諸侯國蔡國君主之一,他為蔡戴侯的兒子,承襲蔡戴侯擔任該國君主,在位期間為前749年-公元前715年,共35年。

蔡桓侯(在位時間:-714~-695,20年)

蔡桓侯(公元前714年— 公元前695年),姓姬名封人,華夏族,他是春秋時蔡國(現今河南省上蔡縣一帶)國君。蔡桓侯為蔡宣侯的兒子,承襲蔡宣侯擔任該國君主,在位期間為公元前714年-公元前695年,共20年。

蔡哀侯(在位時間:-694~-675,20年)

蔡哀侯(?-公元前675年),姬姓,名獻舞,蔡宣侯之子,蔡桓侯之弟,春秋時期蔡國國君,公元前694年-公元前675年在位。

公元前684年,蔡哀侯因對息侯之妻息夫人無禮,而激怒息侯,息侯便與楚文王設計俘虜蔡哀侯到楚國。蔡哀侯為報復息侯,便在楚文王面前讚美息夫人。楚文王貪戀息夫人的美貌,便襲殺息侯,滅亡息國,將息夫人納為妃。息夫人生子楚堵敖、楚成王后,從未主動說話,楚文王問其緣故,息夫人以自己是一女侍二夫而感到慚愧,所以無顏說話。楚文王是因蔡哀侯之故才滅亡息國,於是再度進攻蔡國。

蔡哀侯被關在楚國九年後去世,死後蔡國人擁立其子肸繼位,是為蔡穆侯

蔡哀侯還有一個女兒,即蔡穆侯的妹妹。蔡繆侯把妹妹嫁給齊桓公做夫人,即蔡姬。蔡穆侯十八年(前657),齊桓公和蔡姬乘船遊玩,蔡姬使勁晃船,桓公制止她,她還是晃個不停。齊桓公大怒,把她送回娘家卻並不斷絕關係。蔡侯也很生氣,把其妹嫁到了宋國。齊桓公一怒之下討伐蔡國;蔡國大敗,蔡繆侯被俘,齊國向南進軍至楚國邵陵。後來諸侯替蔡侯向齊桓公道歉,齊桓公才放蔡侯回國。

蔡穆侯(在位時間:-674~-646,29年)

蔡穆侯(?-公元前646年),亦作蔡繆侯,姬姓,名肸,是蔡哀侯之子。春秋時期蔡國國君,公元前674年-公元前646年在位。

蔡哀侯二十年(魯庄公十九年,公元前675年),蔡哀侯之前因輕薄息夫人,遭息侯設計被楚國俘虜,並被關押在楚國九年後去世,蔡國人擁立肸即位,是為蔡穆侯。

蔡穆侯即位後,與齊國聯姻,將其妹蔡姬嫁給齊桓公。公元前657年,齊桓公與蔡姬坐船遊覽,蔡姬搖動遊船,齊桓公感到害怕,便讓蔡姬停止,但蔡姬不聽,齊桓公惱怒,便將蔡姬送回蔡國。蔡穆侯憤怒,就將蔡姬改嫁。齊桓公聞知大怒,於公元前656年率領諸侯聯軍攻打蔡國,擊敗蔡軍,俘虜蔡穆侯。後在諸侯們的請求下,齊桓公才釋放蔡穆侯回國。

公元前654年,諸侯聯軍攻打鄭國楚成王出兵包圍許國,以救援鄭國。諸侯出兵救許,楚成王退軍駐紮在武城。蔡穆侯帶許僖公向楚成王謝罪,楚成王於是原諒許僖公。

公元前646年,蔡穆侯去世,其子甲午即位,是為蔡庄侯。

蔡庄侯(在位時間:-645~-612,34年)

蔡庄侯,即姬甲午,華夏族,為春秋諸侯國蔡國君主之一,他為蔡穆侯的兒子,承襲蔡穆侯擔任該國君主,在位期間為前645年-公元前612年,共34年。 三十四年,庄侯卒,子文侯申立。

蔡文侯(在位時間:-611~-592,20年)

蔡文侯,即姬申,為春秋諸侯國蔡國君主之一,他為蔡庄侯的兒子,承襲蔡庄侯擔任該國君主,在位期間為前611年-公元前592年,共20年。 死於安逸,被當地人民所紀念,在一些史書有其資料記載。

蔡景侯(在位時間:-591~-543,49年)

蔡景侯,姓名姬固,春秋時期蔡國君主,蔡文侯之子,承襲父位擔任蔡國國君,在位時間為前591年-公元前543年,共49年。

前543年,蔡景侯為太子般求娶太子妃於楚,卻私通兒媳,於是太子般弒父自立,是為蔡靈侯。

蔡靈侯(在位時間:-542~-531,12年)

蔡靈侯(?-公元前531年),姬姓,蔡氏,名般,蔡景侯之子,蔡平侯之兄,春秋時期蔡國國君,公元前542年-公元前531年在位。

蔡平侯(在位時間:-530~-522,9年)

蔡平侯,即姬廬,春秋諸侯國蔡國君主,蔡景侯之子,蔡靈侯之弟,蔡悼侯之叔。楚平王復蔡之後,他承襲蔡靈侯擔任該國君主,在位期間為前530年-公元前522年,共9年。

蔡平侯初立時,殺死了蔡靈侯之子,隱太子友。隱太子友為姬東國,於蔡平侯去世後,殺死了蔡平侯之子而登得君位,是為蔡悼侯。

蔡悼侯(在位時間:-521~-519,3年)

蔡悼侯,即姬東國,為春秋諸侯國蔡國君主之一,他為蔡靈侯的孫子,蔡平侯的侄孫,隱太子姬友的兒子,蔡昭侯的哥哥。於公元前521年殺死前任君主蔡平侯之子,自己擔任蔡國君主,在位期間為前521年—前519年,共3年。悼侯三年卒,弟弟申立,是為蔡昭侯。

蔡昭侯(在位時間:-518~-491,28年)

蔡昭侯(?-公元前491年),姬姓,蔡氏,名申(一作甲),蔡靈侯之孫,隱太子友之子,蔡悼侯之弟,春秋末期蔡國國君,公元前518年-公元前491年在位。蔡悼侯三年(魯昭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19年)六月,蔡悼侯去世,申繼任蔡國國君之位,是為蔡昭侯。

蔡成侯(在位時間:-490~-472,19年)

蔡成侯,姬朔,春秋諸侯國蔡國君主,蔡昭侯之子,承襲蔡昭侯擔任該國君主,在位期間為前490年-公元前472年,共19年。

蔡聲侯(在位時間:-471~-457,15年)

蔡聲侯,即姬產,春秋諸侯國蔡國君主。

蔡元侯(在位時間:-456~-451,6年)

蔡元侯為春秋諸侯國蔡國君主之一,他為蔡聲侯的兒子,承襲蔡聲侯擔任該國君主,在位期間為公元前456年-公元前451年,共6年。妣晏氏,生一子,齊太,元侯卒,子齊太立,為齊侯。

蔡侯齊(在位時間:-450~-447,4年)

蔡侯齊,姬姓,名齊,是春秋諸侯國蔡國末代君主,蔡元侯之子,於前450年蔡元侯去世後繼位為蔡國君主。公元前447年,楚惠王滅蔡。#金粉社區#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1949年之前,毛主席的這些罕見留影,平時很難見到,極其珍貴! - 天天要聞

1949年之前,毛主席的這些罕見留影,平時很難見到,極其珍貴!

一張老照片,珍貴的鏡頭,溫馨的畫面,永恆的記憶。拍攝於1947年,拍攝地點在陝北小河村,這是毛主席與機要科人員留下的彌足珍貴的合影和罕見的鏡頭,溫馨的畫面,永恆的記憶,此時的毛主席和其他同志一樣蹲在地上,也沒有站在核心位置,但是並不影響他的
遭遇地頭蛇,兇悍的土司、拚命的阻擊,徹底斷了石達開的生門! - 天天要聞

遭遇地頭蛇,兇悍的土司、拚命的阻擊,徹底斷了石達開的生門!

哥走的是懷念,還有傷感兵駐慶遠期間爆發的「萬里回朝」事件,對石達開的打擊是致命的,除了太平軍精銳損失慘重,更嚴重的是此事帶來的感情傷害。石達開沒有料到自己竟然會落得個眾叛親離下場,那些曾經無限擁戴自己的兄弟們,為什麼都會選擇離我而去,難道我
清朝花木蘭:潛規則清秀下屬,懷孕後偷換身份,終遭拋棄 - 天天要聞

清朝花木蘭:潛規則清秀下屬,懷孕後偷換身份,終遭拋棄

在《清朝野記》中,我叫陳統領,世人皆稱我為清代花木蘭。然而,我女扮男裝從軍後,因作戰英勇一路榮升將軍,用刀逼下屬侍寢,懷孕後互換身份,最終卻被負心漢無情拋棄。故事始於同治初年,清廷大將多隆阿從湖南揮軍進軍陝西平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