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火紅年代」「102」土石工程團:十堰二汽建設的開路先鋒

2021年12月10日11:46:03 歷史 1624


「講述•火紅年代」「102」土石工程團:十堰二汽建設的開路先鋒 - 天天要聞

「102」土石方工程團挖石開山

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期,中華大地內憂文革外患敵兵。舉國備戰備荒大興三線建設,二汽建設有幸選擇了湖北十堰。1969年5月,國家建工部從所屬的工程八局、六局、北京建工局,調動近四萬人當時中國的建築精英大軍,奔赴湖北十堰建設二汽,成立了「102」工程指揮部。從此,「102」這個名字成為第一批十堰ニ汽創業者家喻戶曉的英雄符號。1972年12月,隨著二汽廠房基本建成,北京三建公司1萬餘人調回北京,「102」建築隊伍番號取消,留下的「102」隊伍人戶湖北省建委系統。「102」的名字在十堰歷史上僅存在三年半時間,但4萬餘人創造的「102」精神,已成為十堰不朽的文化記憶。

今天的十堰,已建成一個享譽中外的現代化汽車城。撫今追昔、飲水思源,今天的十堰人,不會忘記「102」人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十堰,向「102」人致敬!!!


「講述•火紅年代」「102」土石工程團:十堰二汽建設的開路先鋒 - 天天要聞

我們是原建築工程部機械化總公司第三土石方公司(原駐地南京,1965年遷至重慶)和第ニ土石方公司(原駐地武漢,1965年遷至貴州省安順)的職工。1966年底至1969年9月,奉建工部令我們先後從湖北當陽(22隊,1966年前後進十堰)、四川樂山、四川資中(31隊,1968年前後進十堰,1971年劃歸二公司)、湖南田陽機場、長沙等工地(21隊,1969年進十堰)集結十堰參加二汽建設。當時建工部指定三公司副經理趙輝(施工人員及設備進場後調回重慶,改由公司黨委委員全宗仁現場負責)和二公司副經理蘇星負責隊伍協調、調度、指揮進場事宜。1971年二公司機關從安順遷到十堰,至此機械施工人員及設備全部到位。1969年國家建委「102」工程指揮部成立後,以原土石方公司三個隊為主成立了「102」土石方工程團,下設三個營。

當時土石方團團部駐地在十堰紅衛醫院旁邊,21隊駐在十堰(現十堰火車站對面為一營),22隊駐在紅衛路口(現二汽煤氣廠位置為二營),31隊駐在紅衛大、小爐子溝,先來部分人員駐在袁家溝(現二汽動力廠小學為三營)。

土石方團下屬三個施工營共計1000餘人,調進山裡的施工機械及大量維修設備有七十多台套。其中有國產紅旗-120、移山-120、宣化-140、日本D80-6、D80-7、 BD -17等50多台推土機和鏟運機,當時是最先進的推土鏟運設備。還有鑿岩鑽車、空氣壓縮機、 W -1001、 W -501挖掘機及部分自卸汽車。

「講述•火紅年代」「102」土石工程團:十堰二汽建設的開路先鋒 - 天天要聞

施工隊伍及設備進場後,建築工程部為加快二汽建設,又先後調撥9台 ST 解放大板車、12台10-12立方米空壓機、10台解放牌4.ST自卸車、6台8T黃河自卸車、6台捷克產15T太脫拉148自卸汽車、4台蘇聯產170推土機等新機械以適應施工需求。

我們公司屬於二汽建設隊伍中進山較早的施工單位。當時(1966年底)十堰市還沒有建立,二汽也沒有正式開建,行政領導為鄖陽地區行署。十堰是個偏僻山區小鎮,人口僅有幾千人,只有一條老白公路(湖北老河口-陝西白河穿過,沒有鐵路。我們的推土機、挖據機是履帶行走機被,長途轉場應用拖車拖,但沿途橋樑最大承重不超過10t,拖車無法通過。機械只能用火車運到丹江後裝船過江到老河口,再從老河口開往十堰。凡有橋樑的路段就得在枯水時從河床開過去,每天只能開行20多公里,晚上要停下來保養,以保證第二天正常前行;沿途住在老鄉家,五六天才開到十堰。無法自行的設備從丹江水運到鄧灣碼頭後,是靠工人們在底下墊上圓木,然後幾十人喊著號子,像拉縴似的拉到路邊。為了架設電線,從鄧灣碼頭把水泥電線杆用兩個小推車一前一後十幾個人運一根,走近三十公里運到工地。不僅流汗還流血,我們有一個四川籍工人就是運水泥電線杆下坡時,由於沒控制住溜坡被電線杆砸斷了腿,那種艱難困苦現在無法想像。

「講述•火紅年代」「102」土石工程團:十堰二汽建設的開路先鋒 - 天天要聞

一個只有千人的小鎮到1969年底一下子從全國各地聚集來了近十萬建設大軍,吃住都非常困難,有的擠在老鄉家,有的住蘆席棚。我們住的是蘆席棚,在小蘆子溝住的地方挖一尺下面就見水,冬天又冷又潮。喝的是井水,沒有蔬菜吃,只有靠車從外地運回來,但對於我們千數人來說,運輸來的菜是杯水車薪,大多數人都沒有菜吃,副食也供應不上。我們不得不派車去河南南陽、湖北棗陽、鍾祥等地買白菜、羅卜、冬瓜、南瓜等。單位人員來自全國各地,每當有人探親或出差回來,大家總是圍上來分享帶回來的糖果、鹹菜等山裡見不到的東西。晚上點的是自製蠟燭(我們放炮炸藥防水用的石蠟)及煤油燈。當地老鄉們生活很貧苦,而且山溝里人少,熱氣小,冬天顯得格外冷。雪夜,外面下起大雪,屋內飄著雪花。職工天天晚上當「團長」(指睡覺時凍得縮成一團).特別是早晨洗臉和刷牙,要到河裡敲開薄冰取水,真覺刺骨的寒冷。老鄉不忍心,要結人伙兒燒熱水,大家為了不給老鄉添麻煩都自覺拿著臉盆到河邊取水。職工們置身在如此艱難的生活環境,看到城鄉差別和工農差別如此之大,更堅定了為一汽早出車,為改善山區人民生活條件做貢獻的決心。

雖然工作和生活條件艱苦,但大家克服了自然環境惡劣、物資供應遺之施工條件差等困難,搶睹天、戰雨天,甚至24小時連軸轉施工。我們土石力八揮灑血汗開山闢地,從不叫苦,為二汽廠建設完成所有場地平整任務,為十城區劈山開路打通了條條道路,為後來進山的建設隊伍順利進場施工創疸好條件,為加快十堰、二汽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

因為二汽廠建在山區,防洪是頭等大事。由於地形的變化,原來的水庫、河溝抵擋不住洪水的沖刷,都需要加固、維修及清理,我們是建廠、建市過程中唯一的土石方專業機械施工隊伍,為了十堰及二汽的安全這也是我們當仁不讓

的工作。於是抽調了大量人員、設備疏通河道,加固、維修水庫。十堰馬家河水庫、茅塔河水庫、頭堰水庫、百二河水庫都是我們戰場。我單位工人(周官治)修馬家河水庫炸傷了腿,至今仍有殘疾;與我們工地相鄰的採石廠,一個民工在炸山採石中受了傷,被我們用車迅速送往醫院,急需輸血,我們在現場的工人急忙趕到醫院輸了上千毫升鮮血,挽救了他的生命。民工康復後與單位領導一起來送錦旗,說是31隊職工救了他的命。

我們不僅負責二汽專業廠建築工地平整,承擔了十堰城區道路建設施工,還要完成「佔地還田」工作。十堰是個窮山溝,農民生活很苦,社員每天只有3角錢收人。尤其山區耕地奇缺,俗稱「九山、半水、半分田」。為減少農民土地損失,當年總指揮部要求建廠時盡量貼坡切山,少佔良田,同時還提出佔地還田政策,即佔用耕地的同時,要在山坡或其他荒地開墾出可種莊稼的耕地還給農民。幾年間我們在白浪、茅箭、黃龍、花果,從鄖縣縣城到茶店、土門,從大川到大峽,在溝壑縱橫的鄂西北山區為十堰、茅箭、白浪、大川、東風、花果、黃龍、大喫等十多個公社造地、開懇了大面積土地。老百姓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耕地,特別是增加了很多水田,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收入。

當時在「要準備打仗」口號和中央「靠山、分散、隱蔽」方針的指示下,ー代所有分廠均使用代號,分廠序號為:5720-5725廠,5740-5754廠,5760-S/o4,共計27個分廠。這些廠分布在白浪、顧家崗、茅箭、陳家崗、鄭家灣、方默頭圾、三堰、五堰、狗盆、張灣、花果,袁家溝、鏡潭溝,大嶺溝,趙家溝、不溝、柳林溝、田溝、爐子溝等四十多條山溝里。不誇張地說,每條溝都有我們十石方團風鑽的「突、突」聲,開山的爆破聲,推土機、鏟運機的轟鳴聲。正如當時一首「建築工人之歌」裡面唱的:「前面是溝壑縱橫,身後是一片廠房;昨夜還是漆黑的山谷,今夜就是一片燈光;我們的生活,就是這樣,戰鬥著奔向前方!"

十堰山區的老鄉們大多沒見過汽車,更別說這麼多種類、這麼多龐大的施工機械。最初挖掘機裝車,自卸汽車運土時,方圓幾公里的老百姓像趕廟會스樣把現場圍得水泄不通,為保證老鄉安全,我們的機關幹部及維修人員都要到現場維持秩序;從挖方區到卸土區一二公里沿途都站滿了老鄉看稀奇,與夾道歡迎貴賓一般熱烈;每逢施工作業時間一連幾天都像過節一樣,熱鬧非凡。老百姓一面看一面說:「真厲害!大傢伙(挖土機)三兩下子就裝滿一汽車土,汽車

(自卸車)一撅就一個小山包!」還有的老鄉問我們施工人員:這東西每天喂多少草料?當山裡第一次制出冰糕時,有時我們會送一些給山裡的老鄉,他們捨不得吃還用手巾包起來放在衣兜里,說拿回家給孫娃子吃……

在承擔十堰、二汽建設中,我們施工得到了地區,市、公社各級政府和老百姓的大力支持:剛進山時沒有地方住,老百姓讓出好房子讓我們住,讓出庭院讓我們停放設備,放在露天的施工材料、油料、備件從無丟失;給老鄉造地還田施工時,公社書記主任親自在現場指揮和維持秩序,為了感謝我們的職工,村裡殺豬、殺雞,拿出自釀米酒慰問我們。為使十堰龔家溝隧道早日開工,東洞口有一水塘還沒辦完征遷手續,村長讓我們先開工,然後再辦;西洞口有幾座老墳,老鄉聽說要開工就連夜遷走;龔家溝隧道施工需大量坑木支撐,地區林業管理部門省去許多報批環節,立即給開出較長期准伐、准運證,我們每周會有五輛車去大川、房縣運木料,不需去一次開一次,極大地方便了我們工作。

建廠、建市初期,只有一條老白公路通往十堰,大量建設物資和設備都需火車運到丹江或水運到鄧灣碼頭,然後再用汽車轉運;丹江距十堰一百多公里山路,汽車要開七八個小時,凸凹顛簸,黃土飛揚,來回兩天才能運一趟,可以說運輸難題嚴重拖了二汽建設後腿。1971年,為緩解運輸困難,二汽鐵路專用線建設就列上了日程。線路從二汽總裝廠到三堰發送站之間要穿越一座山,需要鑿一條鐵路隧道。指揮部把隧道(龔家溝隧道,長618米)建設的任務交給了我們31隊。這是全線路最關鍵的工程,它不貫通全線就無法通車。31隊全體動員,集中精銳施工力量,克服時間緊、設備落後、地質條件複雜等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從東西兩邊同時開挖,僅用一年時間就完成了任務,比計劃提前了四個月。當最後一茬炮煙霧散盡時,東西兩邊人們勝利會合,歡樂地抱在一起慶祝隧道順利貫通,許多施工人員眼中泛出激動的淚花!

十堰風化石較多,施工中塌方頻繁,給隧道施工帶來很多威脅,在一次塌方中,職工田大銀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每次爆破都需要處理危石,不然會出很多事故。這是一項既艱難又十分危險的工作,每一次爆破後危石(即洞頂被爆破震裂隨時可能掉落的石塊)都很多,不處理工人就無法進去出渣。為了隧道早日貫通,二汽早日出車,每次處理危石都是共產黨員、班組長爭著去。在一次爆破後發現危石非常多,而且排除難度大許多同志爭著要進去,這時共產黨員、復轉軍人、班長龍丕治同志把大家擋在洞外說:不要爭了,我先去,安全了你們再進去!自己手持三米多長處理危石的專用扦子走進洞內,將爆碎面懸浮在洞頂的石塊一塊一塊撬下來,累得滿頭大汗。有二位同志進去替換他,他不同意地說:馬上就處理完了!仍繼續用扦子東捅捅、西敲敲,看還有沒有遺漏。在又發現一塊裂了但沒掉下的較大危石後,在用盡全身力氣撬下來的同時,聽到有很小的石裂聲響,憑多年工作的經驗他知道這是塌方前奏,於是他大聲喊:「快跑!要塌方!」猛地推開了要替換他的同志,隨著「轟隆」一聲巨響,近百方的石塊伴著煙塵瞬間塌了下來,另兩個同志脫險了,龍丕治慢了幾秒被壓在下面。同志們迅速將其搶救出來送往醫院,龍丕治醒來第一句話就問:他們倆安全嗎?此時他還不知道由於傷勢嚴重,他的一條腿已被截肢了(龍丕治事迹當年在《紅衛戰報》及《湖北日報》均有報道)。

在隧道施工中,支撐、出渣、澆築混凝土需要的大量的「道釘」和「巴釘」(坑道支撐及固定軌道枕木用)及拱架、模板。當時沒有地方買,為了隧道施工,31隊決定自己製造。只有一個五十多人的機修車間,維修施工機械己是力不從心,再自己製造從沒製造過的拱架等,困難可想而知。隊領導把這項艱巨的任務交給機修車間。白天工作時間不夠用,我們組織機關和後方人員利用晚上休息時間在車間手工鍛打「道釘」和「巴釘」。許多人手上磨出了血泡,時間長了,手上都長了老繭。拱架難度大就安排白天製作,車間副主任蔣龍同志想了很多辦法,土洋結合,帶領大家日夜奮戰,從一天完成一品拱架,到一天完成四品拱架,滿足了施工進度的要求,為隧道的施工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汽建設需要在山區大規模開山平整場地、修築道路,炸藥需求量非常大,鄖陽地區供應不了也無地儲存。經地區公安部門特批,31隊自己去宜昌、廣水等地化工廠購買炸藥、雷管、導火索。每去一次開一次准購、准運證明;需要兩三台汽車,一台裝雷管,另外一或二台裝炸藥。因運輸的是爆炸物品,往返一次需五天或一周。為了安全公安部門又特准31隊先後在周家溝、小爐子溝,大爐子溝等遠離人煙的地方自建炸藥儲存庫,二十四小時派人值守,一年365天從不間斷,直至2000年十堰市自己有炸藥存儲庫為止。

60年代末期開山放炮還是傳統的爆破方法:用手風鑽或車鑽打孔,孔徑40mm或100mm,然後裝葯進行爆破。不僅炸藥消耗大,成本高,而且效率低,影響施工進度。當時建工部下放31隊勞動、畢業於唐山鐵道學院的陳炳琪同志,決心把當時在國內還未普及的「葯壺爆破法」引用到施工中。葯壺爆破:即指鑽好深孔或淺眼,在其底部或某一部位,用少量炸藥進行多次爆破,使底部擴大形成壺狀,再裝人大量炸藥進行爆破的方法。十堰大部分地質是鬆軟岩石,恰不宜採用此法。為了解十堰地質第一手資料,陳炳琪白天跟著鑽工滿山跑,有時還抱著三十多公斤重的風鑽「突、突」地親自打孔取樣;晚上結合十堰不適合這種方法的原因進行分析和計算,他根據勘測情況與鑽工一起在工地研究孔位、孔距、孔深及每次擴孔藥量的多少,通過多次實驗找到了規律,終使這一方法在十堰得以推廣。由於採用葯壺爆破,使施工進度大大堤高,降低了成本,特別是爆破後破碎石塊的大小非常適合後續施工(爆破後要進行平整或裝運),陳炳琪同志為此做出了巨大貢獻。

70年代中期,建設部允許下放勞動的同志調回北京部里工作,但陳炳琪同志已把自己視為「土石方人」,為了二汽和十堰建設,放棄了回北京的機會,後來又舉家遷到十堰。不幸的是1987年9月,在指揮房縣六里峽水電站導流渠施工時患病去世,享年47歲……

建設十堰、二汽初期,因擴大馬家河水庫庫容,修建二汽專用鐵路和擴建鄧灣碼頭,需在馬家河、鏡潭溝口及鄧灣碼頭分別搬掉一座或半座山頭。一般情況下搬山頭要從山頂部逐層鑽孔放炮清理,一次放炮只能降低山體兩米多,由於工作量大、工期緊張,現工程不能採用舊法。為此,土石方31隊決定在三地分別採用「洞室爆破」,以保證施工任務早日完成。洞室爆破,即先在山體底部開一條導洞通到山體裡面,再分別按設計的不同方向開挖幾條分支導洞,在每一導洞的端頭再開挖一大的洞室,分別裝上炸藥,然後一次起爆。洞室爆破難度大,先要根據圖紙要求確定需要爆破後形成的山體斷面位置和制定相應穩定的措施,既不能破壞原有的山體結構,又要使炸開後的山體適於開挖清理。因此,要根據山體地質、地貌精準計算出導洞的長度、分支導洞數量、方向、毎個洞室炸藥的用量。三次洞室爆破以鄧灣碼頭爆破最難、最大、導洞最長、分支葯室多、用藥量多達到20多噸。因為它的導洞、葯室開挖和通風排煙出渣非常困難,而炸藥裝填和導洞堵塞更困難,工作集中,勞動強度大,工作條件極差。

為保證安全,裝葯回填工作要一次完成中間不能停止。鄧灣碼頭裝葯回填時31隊全體出動,機

關幹部、老同志和女同志從外向洞內傳遞炸藥,因導洞小狹窄,人員無法站立,洞內更多人則坐在地上接力將炸藥傳至洞室,再進行裝碼及最後將導洞用土回填。洞內人多呼吸困難,每班人只能待幾十分鐘就需換人,但在最裡面的黨團員們以「換人耽誤時間」為由堅決不肯出來;三中隊隊長、共產黨員代隆福說自己個子矮適合在裡面,硬是連續堅持二個小時,到後來領導只能下令把他們強拖了出來,拖出來時個個都成了汗淋淋的土人,喘著粗氣半天說不出話。在裝葯回填的同時要隨時檢查導線(引爆雷管用電線)的暢通,為此電工曾德全同志帶著儀器一人往返洞內兒十次保證了大爆破的順利起爆;食堂把飯菜、開水送到洞口,大家輪流吃飯。經過連續幾十個小時奮戰,起爆的時間終於到了,大家顧不上洗去身上的泥土汗水,爬到遠離爆破點的對面山頭觀看起爆的瞬間:先是覺得腳下劇烈的震動,接著是一聲悶響,爆破的山頭騰起一片煙霧,待煙霧散去在看半座山已無蹤影,大家忘記連續工作的疲勞,上百人圍在一起,不停地歡呼、雀躍………

從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我們的名稱歷經紅衛建設指揮部土石方團,「102"工程指揮部土石方團,省建一局機械化施工公司和省工建機施公司,儘管名稱多次變更,但「土石方在十堰、在二汽則赫赫有名,路人皆知。從二汽鐵路專用線、各專業廠、水廠、二汽電廠、渣壩、灰壩、煤氣廠、二汽襄凡動力廠二汽我凡鐵路專用線,再到鄧灣碼頭擴建、黃龍上水、十堰體育場、東風輪胎廠、房縣六里峽水電站、黃龍大峽公路隧道、十堰電廠等建設項目,無一沒有石方將士的心血、智慧和汗水。

從60年代中期開始,土石方人的身份曾經是十堰由區小鎮到現代化汽車城驚天變化的首創者:從第一台推土機、鏟運機破路進山、第一個山區水庫加固維修、第一座山、第一條隧道經開山爆破使二汽建設溝壑變通途……在這裡,他們實踐著對國家三線建設作出的莊嚴承諾;在這裡,有著他們一代接一代人的傾力付出;在這裡,他們用艱苦卓絕的工作,印證了十堰人民曾給予的美稱一十堰二汽建設的開路先鋒!

講述:王金城,原"102"工程指祥部土石萬工程團職工,曾任 湖北省工建機施公司三處車間主任、電梯廠副廠長、機施公司三分公司副經理、經理,機施公司經理。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16年生14胎,在自知時日無多時拜託保姆將她的孩子們撫養到18歲 - 天天要聞

16年生14胎,在自知時日無多時拜託保姆將她的孩子們撫養到18歲

文丨創意文齋編輯丨創意文齋我們回溯那個風起雲湧的民國時代,儘管新思潮如春雨般滋潤著大地,但傳統封建的陰影仍舊如濃霧籠罩,使許多女子身不由己,其中就有那個傳奇而又凄美的身影——陸英。出生於一個顯赫家族的陸英,從小便擁有金梯玉階的待遇,是那個時代所有女子羨慕的目標。
歷史首次!他被投票免職 - 天天要聞

歷史首次!他被投票免職

當地時間10月3日,美國眾議院就罷免共和黨籍眾議長麥卡錫的動議進行表決,最終以216票贊成、210票反對的投票結果通過動議。CNN稱,這是美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眾議長被投票罷免,麥卡錫從2023年1月7日擔任眾議長一職直至10月3日被罷免,是美國歷史上任期第三短
俄方:「極端敵對」;這國還是批准了 - 天天要聞

俄方:「極端敵對」;這國還是批准了

報道稱,亞美尼亞加入國際刑事法院的計劃曾遭到俄羅斯的強烈反對。俄羅斯是亞美尼亞的正式盟友,但兩國關係因俄烏衝突和亞塞拜然奪回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納卡)地區而陷入緊張。
西班牙和葡萄牙爭奪遠東保教權的第一階段是什麼樣的? - 天天要聞

西班牙和葡萄牙爭奪遠東保教權的第一階段是什麼樣的?

前言第一階段是 16 世紀20-70 年代西班牙開始向遠東拓殖的一次次嘗試,並最終征服了菲律賓群島的中、北部地區。該時期的特點是兩國世俗政府間的直接對抗和世俗政府為教會勢力服務,即西班牙政府通過軍事征服為托缽修會進入遠東開闢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