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文章高瞻遠矚,高屋建瓴,看問題穩准狠,一針見血!
1、國民黨反動政府的反動政策:對日消極,摧殘人民。
國民黨政府所採取的對日消極作戰的政策和對內積極摧殘人民的反動政策,招致了戰爭的挫折,大部國土的淪陷,財政經濟的危機,人民的被壓迫,人民生活的痛苦,民族團結的破壞。這種反動政策妨礙了動員和統一一切中國人民的抗日力量進行有效的戰爭,妨礙了中國人民的覺醒和團結。
2、蔣介石不抵抗政策不只是九一八,而是一貫如此!
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在曲折的道路上發展起來的。這個戰爭,還是在一九三一年就開始了。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侵略者佔領瀋陽,幾個月內,就把東三省佔領了。
國民黨政府採取了不抵抗政策。但是東三省的人民,東三省的一部分愛國軍隊,在中國共產黨領導或協助之下,違反國民黨政府的意志,組織了東三省的抗日義勇軍和抗日聯軍,從事英勇的游擊戰爭。這個英勇的游擊戰爭,曾經發展到很大的規模,中間經過許多困難挫折,始終沒有被敵人消滅。
一九三二年,日本侵略者進攻上海,國民黨內的一派愛國分子,又一次違反國民黨政府的意志,率領十九路軍,抵抗了日本侵略者的進攻。
一九三三年,日本侵略者進攻熱河、察哈爾,國民黨內的又一派愛國分子,第三次違反國民黨政府的意志,並和共產黨合作,組織了抗日同盟軍,從事抵抗。
但是一切這些抗日戰爭,除了中國人民、中國共產黨、其他民主派別和海外愛國華僑給了援助之外,國民黨政府根據其不抵抗政策,是沒有給任何援助的。
相反地,上海、察哈爾兩次抗日行動,都被國民黨政府一手破壞了。一九三三年,十九路軍在福建成立的人民政府,也被國民黨政府破壞了。
3、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是被迫抗戰的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國民黨內部主張抗日的兩派愛國分子——東北軍和十七路軍,聯合起來,勇敢地反對國民黨當局的對日妥協和對內屠殺的反動政策,舉行了有名的西安事變。同時,國民黨內的其他愛國分子,也不滿意國民黨當局的當時政策。
在這種形勢下,國民黨當局被迫地放棄了內戰政策,承認了人民的要求。
4、抗日戰爭的防禦階段,國民黨政府對日作戰比較努力
從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盧溝橋事變到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漢失守這一個時期內,國民黨政府的對日作戰是比較努力的。
5、單純的,片面的軍隊抗戰使得國民黨無法取得對日作戰的勝利
就在這兩年,一方面,有比較積極的抗戰;另一方面,國民黨當局仍舊反對發動廣大民眾參加的人民戰爭,仍舊限制人民自動團結起來進行抗日和民主的活動。
一方面,國民黨政府對待中國共產黨及其他抗日黨派的態度比較過去有了一些改變;另一方面,仍舊不給各黨派以平等地位,並多方限制它們的活動。許多愛國政治犯並沒有釋放。
最主要的是國民黨政府仍舊保持其自一九二七年發動內戰以來的寡頭專政制度,未能建立舉國一致的民主的聯合政府。
6、八路軍新四軍才是抗戰的主力
不管現在我們的正式軍隊比起國民黨現存的軍隊來(包括中央系和地方系)在數量上要少得多,但是按其所抗擊的日軍和偽軍的數量及其所擔負的戰場的廣大說來,按其戰鬥力說來,按其有廣大的人民配合作戰說來,按其政治質量及其內部統一團結等項情況說來,它已經成了中國抗日戰爭的主力軍。
7、武漢會戰後,國民黨消極抗日,保存實力,圍攻解放區,坐山觀虎鬥
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漢失守後,日本侵略者停止了向國民黨戰場的戰略性的進攻,逐漸地將其主要軍事力量移到了解放區戰場;同時,針對著國民黨政府的失敗情緒,聲言願意和它謀取妥協的和平,並將賣國賊汪精衛誘出重慶,在南京成立偽政府,實施民族的欺騙政策。
從這時起,國民黨政府開始了它的政策上的變化,將其重點由抗日逐漸轉移到反共反人民。這首先表現在軍事方面。它採取了對日消極作戰的政策,保存軍事實力,而把作戰的重擔放在解放區戰場上,讓日寇大舉進攻解放區,它自己則「坐山觀虎鬥」。
8、連續三次發起親者痛仇者快的反共摩擦
從一九三九年起直至一九四三年秋季為止的五年之內,國民黨政府發動了三次大規模的「反共高潮」,分裂國內的團結,造成嚴重的內戰危險。震動中外的「解散」新四軍和殲滅皖南新四軍部隊九千餘人的事變,就是發生在這個時期內。直到現時為止,國民黨軍隊向解放區軍隊進攻的事件還未停止,並且看不出任何準備停止的徵象。
9、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國民黨消極抗戰
在這幾年內,國民黨戰場實際上沒有嚴重的戰爭。
日本侵略者的刀鋒,主要地向著解放區。到一九四三年,侵華日軍的百分之六十四和偽軍的百分之九十五,為解放區軍民所抗擊;國民黨戰場所擔負的,不過日軍的百分之三十六和偽軍的百分之五而已。
10、豫湘桂戰役國軍一敗塗地,消極抗戰表露無遺
一九四四年,日本侵略者舉行打通大陸交通線的作戰了,國民黨軍隊表現了手足無措,毫無抵抗能力。幾個月內,就將河南、湖南、廣西、廣東等省廣大區域淪於敵手。
僅在此時,兩個戰場分擔的抗敵的比例,才起了一些變化。
然而就在我做這個報告的時候,在侵華日軍(滿洲的未計在內)四十個師團,五十八萬人中,解放區戰場抗擊的是二十二個半師團,三十二萬人,佔了百分之五十六;國民黨戰場抗擊的,不過十七個半師團,二十六萬人,僅佔百分之四十四。抗擊偽軍的情況則完全無變化。
11、最恥辱的就是曲線救國,導致偽軍人數近二百萬,國民黨給偽軍發軍餉
還應指出,數達八十萬以上的偽軍(包括偽正規軍和偽地方武裝在內),大部分是國民黨將領率部投敵,或由國民黨投敵軍官所組成的。國民黨反動分子事先即供給這些偽軍以所謂「曲線救國」的叛國謬論,事後又在精神上和組織上支持他們,使他們配合日本侵略者反對中國人民的解放區。
此外,則動員大批軍隊封鎖和進攻陝甘寧邊區及各解放區,其數量達到了七十九萬七千人之多。
12、國民黨獨裁統治消極抗戰使得它不可能擔負起民族解放的任務
國民黨內的主要統治集團,堅持獨裁統治,實行了消極的抗日政策和反人民的國內政策。這樣,就使得它的軍隊縮小了一半以上,並且大部分幾乎喪失了戰鬥力;使得它自己和廣大人民之間發生了深刻的裂痕,造成了民生凋敝、民怨沸騰、民變蜂起的嚴重危機;使得它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不但是極大地減少了,並且變成了動員和統一中國人民一切抗日力量的障礙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