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彌留之際的鄧稼先問妻子:「在30年後還有人記得我嗎?」

2021年09月10日20:05:14 歷史 1216

1986年,改革開放的前夕,深受病患折磨的鄧稼先躺在病床上問他的妻子許鹿希:「在30年以後,還會有人記得我?」

這簡單地一問,背後彰顯的是鄧稼先一生為社會作出的巨大貢獻。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氫彈的成功研製……這是鄧稼先用他的一生實現了中國自己的原子彈與氫彈,也加強了中國的國防建設,這就是中國的兩彈精神。

1986年,彌留之際的鄧稼先問妻子:「在30年後還有人記得我嗎?」 - 天天要聞

01 26歲成為博士 毅然回國

1924年,鄧稼先在安徽出生了,那是一個書香世家,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著名的當時社會上的大家,其中他的父親曾是清華北大的教授。

在這樣一個具有文化氛圍的家庭中成長,鄧稼先從小就有了很好的文化積澱。

在鄧稼先兩歲的時候,他的母親就帶他去北京與父親生活在一起。

5歲開始上學,在他父親影響下,對中西方文化有了較好的認知,這為他後來的科研路奠定了堅實基礎。

鄧稼先在他11歲的時候進入崇德中學學習,10年後就從大學畢業,那一年他才21歲,就成為西南聯大物理系的畢業生。

1986年,彌留之際的鄧稼先問妻子:「在30年後還有人記得我嗎?」 - 天天要聞

24歲他又去美國讀博,因為鄧稼先在校成績突出,一年多的時間就修滿了學分。

同時還順利通過博士畢業論文的答辯,拿到了博士學位,而此時鄧稼先只有26歲。

就在他剛拿到學位證書的第9天,美國開出了豐厚的物質條件來留住這位年輕的博士,他的導師與好友也都希望他留在美國。

但在國內的求學經歷,讓他深深明白,災難深重的國家急需拯救。

所以,在他取得博士學位後,毅然選擇放棄了美國的優厚福利,回到了自己的祖國。

1986年,彌留之際的鄧稼先問妻子:「在30年後還有人記得我嗎?」 - 天天要聞

02 「拋妻棄子」接受秘密工作

一回到北京,鄧稼先就同他的老師們開始了我國物流研究所的建設工作。

1953年,他與青梅竹馬許鹿希結了婚,三年後,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了一名共產黨員。

而在當時,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是極弱的,因為中國沒有自己的原子彈。

在當時,沒有原子彈就意味著沒有發言權,中國就決定依靠自己的科研力量來發展原子彈。

據歷史資料顯示,1958年毛澤東在一次會議上強調中國發展原子彈的重要性,因為原子彈象徵著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

1986年,彌留之際的鄧稼先問妻子:「在30年後還有人記得我嗎?」 - 天天要聞

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鄧稼先積極加入到研發原子彈的行列中。

據悉,1958年國家相關負責人找鄧稼先商量此事,但當時鄧稼先並不知道是什麼科研計劃,他就義無反顧地就同意了,因為他知道國家的需要比什麼都重要。

但參加原子彈的研發工作,就意味著要離開家庭,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中,就無法照顧家庭了。

回到家後,鄧稼先沉默了些許時間。

晚上他對妻子說:「我要調動工作了。」妻子問他調到哪?做什麼?他都沒有說。

1986年,彌留之際的鄧稼先問妻子:「在30年後還有人記得我嗎?」 - 天天要聞

當他的妻子懇求他留下信箱地址時,他也拒絕了。

就這樣,他的妻子許鹿希在一無所知的情況下,默默地支持她丈夫的工作。

而此時,他們剛結婚5年,育有一兒一女,那個時候她還不到30歲。

許鹿希也很明白,丈夫在面對這項秘密的任務時表現地如此堅決,就說明這次的選擇對他的人生非常重要。

如果他的丈夫選擇了放棄,也就意味著他將會後悔終身,生活會變得很痛苦。

1986年,彌留之際的鄧稼先問妻子:「在30年後還有人記得我嗎?」 - 天天要聞

也是出於對丈夫的理解與體諒,許鹿希只能選擇同意。

然而,對於一個成家的女性來說,丈夫的離開意味著增加了生活中的艱難、辛勞與無奈,在當下的女性中,又有多少能做到不抱怨呢?但鄧稼先的妻子做到了。

03 全身心投入「兩彈」研發

當鄧稼先知道他將要參加中國原子彈的設計工作時,他是興奮的,同時他的壓力也是很大的。

他想要承擔起國家發展原子彈的重擔,但又感覺任務艱巨。

1958年8月,鄧稼先開始領導進行原子彈的相關研究,隨後又有更多的科研者加入到這項科研中來。

1986年,彌留之際的鄧稼先問妻子:「在30年後還有人記得我嗎?」 - 天天要聞

1959年,鄧稼先根據中央的相關計劃,選擇了三個方面作為原子彈研究的主攻方向。

就是這一正確的選擇,加速了中國原子彈的誕生速度。

也就是在同一年,中國的「老大哥」單方面撕毀了有關國防技術的相關協定,中國沒有得到蘇聯的原子彈模型和技術資料支持。

反而被嘲諷道:「沒有外界的支持,中國20年也搞不出原子彈」。

其實,此時鄧稼先作為中國原子彈研究的帶頭人,面對的科研條件是比較簡陋的,就連科研隊伍很大一部分都是剛跨出校門的大學生。

1986年,彌留之際的鄧稼先問妻子:「在30年後還有人記得我嗎?」 - 天天要聞

儘管如此,鄧稼先的第一步就是建設實驗場地。

他帶領著青年學生,日日夜夜挑磚撿瓦,壓出一條路,並在旁邊修建了關於原子彈的教學模型廳。

有了硬體條件,接下來就是頭腦風暴

當時,他們整個團隊沒有原子彈的建設資料,也沒有實驗條件,但他們有的就是靈活而又聰明的大腦。

接下來,在鄧稼先的帶領下,科研隊伍開始學習相關理論知識,只有充實自己的腦袋,才能真正地著手進行這項神秘的科學研究。

1986年,彌留之際的鄧稼先問妻子:「在30年後還有人記得我嗎?」 - 天天要聞

但是,當時國內所擁有的都是外文書籍,而且每本書也只有一份,在這種情況下鄧稼先帶著大家閱讀,他一個人念著,大家翻譯,再連夜進行印刷。

就這樣他們攻下了第一關。

為了研製出我國的這枚「爭氣蛋」,他們開始進行相關的計算工作。

但由於條件有限只能用算盤計算,這是多麼慢的一種計算工具呀,但他們靠著自己的耐心與定力一點點開展計算。

有時候,為了驗算一個數據,需要很多人三班倒地進行,算一次就耗時一個多月,算個十來次就是一年多。

1986年,彌留之際的鄧稼先問妻子:「在30年後還有人記得我嗎?」 - 天天要聞

在這個過程中,鄧稼先作為帶頭人,經常要指導團隊成員運算,有時候過度疲勞,他也會感嘆自己的精力不夠用。

鄧稼先除了在室內進行原子彈的理論研究,為了獲取更多的實踐資料,還經常到實驗室進行相關的實驗,並清楚記錄每次實驗的結果。

就這樣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他們建成了中國首個核武器基地。

1962年,鄧稼先與其他研究老師制定出了原子彈的設計方案,兩年後他們進行了第一次的模擬試驗。

隨後在1964年10月份他們進行了第一次爆炸試驗,他們成功了,中國也有了自己的第一顆原子彈。

1986年,彌留之際的鄧稼先問妻子:「在30年後還有人記得我嗎?」 - 天天要聞

在爆炸成功後,鄧稼先帶著研究人員到現場採樣,以驗證效果。

從理論研究設計到最終的爆破成功,他們日復一日地多次計算、求證,他們成功了。

他們在沒有任何國家援助的情況下,只用了6年的時間,就填補了中國的這項空白,擊破了「中國20年也搞不出原子彈」嘲諷。

在鄧稼先原子彈前的轟炸模擬試驗時,鄧稼先和他的科研團隊又承接了中國給予他們的第二項重要的科研任務,對中國第一顆氫彈進行理論上的設計。

鄧稼先在原子彈研究的基礎上,又深入到了氫彈的研究,僅僅兩年多八個月後,氫彈也試驗成功了。

1986年,彌留之際的鄧稼先問妻子:「在30年後還有人記得我嗎?」 - 天天要聞

而這和法國耗用8年多、美國7年多、蘇聯6年多的時間相比,中國再次創造奇蹟。

至此,中國人就有了自己的原子彈、氫彈,中國也慢慢挺起了民族的脊樑。

04 傾心核武器事業 直至病倒

鄧稼先完成兩彈研發與爆炸的任務後,繼續把心思放到中國的核武器事業上。

在核武器研究上,鄧稼先不斷創造佳績,他也逐漸擔任核工業部第九研究院的副院長、院長等職務。

即便如此,鄧稼先依然繼續他的科研工作,有一次在試驗中,他的身體受到輻射影響,但他仍然選擇堅持繼續工作。

1986年,彌留之際的鄧稼先問妻子:「在30年後還有人記得我嗎?」 - 天天要聞

1980年,他成為了中國科學院院士。

1984年,鄧稼先又親自指揮了第二代核武器試驗,並取得成功。

而這次是他人生的最後一次指揮核武器試驗了,他是高興的,也是驕傲的。

第二年,他體內的癌細胞擴散,已經到了晚期。

這時的鄧稼先不得不停止他的科研工作,進入醫院進行治療,這也讓他與闊別近28年的妻子重逢。

05 28年的分離,等來的是短暫的相聚

在鄧稼先離開後的28年時間裡,就好像人間蒸發了一樣,許鹿希毫無消息,只能是靜靜地、痴情地等待與期盼。

1986年,彌留之際的鄧稼先問妻子:「在30年後還有人記得我嗎?」 - 天天要聞

在這28年里,許鹿希度日如年,她不知道丈夫去往何處,孩子也不明白為何突然間沒了父親,她只是默默地照顧著老人和孩子。

直到1986年,他們夫妻重逢。

重逢時,曾經的妙齡女子容顏已逝,曾經正值風華的鄧稼先也風采不再。

這是令人傷感的,但他的科研成果又是令人驕傲的。

而此時的許鹿希也才知道,她的丈夫因為核輻射而身患重病,被迫選擇離開了科研工作。

1986年,彌留之際的鄧稼先問妻子:「在30年後還有人記得我嗎?」 - 天天要聞

每當核試驗基地出了事故,都是他的丈夫第一個進去搶修儀器的。

面對丈夫的身體狀況,行醫半年的許鹿希給很多家庭帶來了希望,卻唯獨不能給自己的丈夫帶來新生,只能默默地看著丈夫忍受病痛折磨,而她也在痛苦著。

這次重逢是短暫的,短到只有363天。

其中的每一天,對許鹿希來說都是煎熬的,慢慢地耗盡了她的希望,直到鄧稼先就在她的懷中離開了人世,她的希望完全消失了,再也沒有了盼頭。

他們結婚33年,但真正相伴的時間只有6年,這是一段多麼傳奇的愛情故事。

1986年,彌留之際的鄧稼先問妻子:「在30年後還有人記得我嗎?」 - 天天要聞

鄧稼先為國家奉獻了一生,而許鹿希為了家庭默默堅守,但他倆都沒有後悔過。

當他虛弱地在病床前問自己的妻子:「在30年以後,還會有人記得我?」這個回答是肯定的。

不光是30年以後,即使是100年以後,大家也會記得這樣一位「兩彈」英雄,記得他為國家的核武器事業奉獻了自己的一生。

在鄧稼先臨終前也不忘叮囑下一階段的研究方向,跟上國際的步伐,不要落後太遠。

研究核武器,是他一生的追求,也是他一生價值的體現,他是偉大的,是為國家而生的。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1952年中葡之戰:解放軍的英勇與國家的尊嚴 - 天天要聞

1952年中葡之戰:解放軍的英勇與國家的尊嚴

標題:1952年中葡之戰:解放軍的英勇與國家的尊嚴作者:溫讀歷史(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和關注溫讀歷史)此文為首發原創,未經本人同意嚴禁各種抄襲、搬運,否則將訴諸法律,後果自負!在歷史的洪流中,有一些事件猶如璀璨的星辰,不僅照亮了當時的天空,更成
中國海岸線上的租借地與不平等條約 - 天天要聞

中國海岸線上的租借地與不平等條約

中國海岸線上的租借地與不平等條約作者:溫讀歷史(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和關注溫讀歷史)此文為首發原創,未經本人同意嚴禁各種抄襲、搬運,否則將訴諸法律,後果自負!一、引言中國,這個擁有數千年文明歷史的國家,不僅擁有廣袤的陸地疆域,還擁有著漫長的海岸
羅瑞卿的最後歲月 - 天天要聞

羅瑞卿的最後歲月

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只要羅長子往我身邊一站,就感到十分的放心!」川湘等地的男子很多身材都不高,但羅瑞卿卻是個例外,他身材十分高大,毛主席親切地稱呼他為「羅長子」。
蔡英文和賴清德會分步驟地特赦陳水扁 - 天天要聞

蔡英文和賴清德會分步驟地特赦陳水扁

蔡英文不可能特赦陳水扁,但是,她一定會為特赦陳水扁創造出最好的法律通道,為陳水扁解除法律方面的阻礙,這一點蔡英文在這8年里早都在做,現在基本也比較成熟了,蔡英文辦任何事情都是比較穩妥的,陳水扁這件事情,不可能一步到位,更不可能立即特赦陳水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