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巧稚懷抱新出生的嬰兒
1949年,無數人們群眾爭搶著湧入北京,只為了能夠在10月1日目睹開國大典的舉行,由於場地有限,能夠到場的人很少。
然而典禮前夕,北京協和醫院的一名醫生卻收到了專門邀請她登上天安門城樓觀禮的請帖,令人意外的是,她並沒有去參加。
這名醫生叫林巧稚,典禮舉行前幾小時,她所在的醫院接收了一名危重產婦,必須馬上手術。
參加典禮的榮譽與選擇手術能救兩條生命之間,她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後者。
手術很棘手,她額頭不斷流汗,逐漸感到疲憊,好在她始終堅持奇蹟,最終一聲嬰兒的啼哭在手術室響起。
林巧稚下手術後,露出了她打著補丁、洗得掉色的衣服,疲憊地趴在桌子上睡著。
在不同尋常的一天,她做著往常一樣的工作,一直是一個平凡而敬畏生命的人。
為救人耽誤高考
1921年7月,19歲的林巧稚跟父親承諾考不上協和就老實結婚後,與好友余瓊英前往上海參加考試。與不太自信的好友不同,她對入協和勢在必得。
誰成想,最後一門英語考試,余瓊英突然暈倒在考場。當時男女大防觀念比較嚴重,男老師不方便施救,其他學生為了考試沒人願意伸出手。
林巧稚丟下試卷,跑過去緊急施救,發現余瓊英是中暑暈倒,喂她喝水、吃仁丹,一直等到好友緩過勁。
但是林巧稚卻因為救人耽誤了考試,遺憾地回了家。
然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林巧稚雖然英語成績不理想,她救人時一系列熟練的急救操作被監考老師看在眼裡,不忍錯過她這名可造之材,便破格錄取了她。
林巧稚
能在13:1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是對她專業能力的肯定,更是對她救人的讚揚。
她牢牢記住是救人的善舉給了她從醫的機會,不敢忘懷作為一名醫生治病救人的責任。
接生袁隆平夫的第一名協和留院女醫生
進入協和首先要進行預科學習,成績優秀者方可進入到本科實習階段,林巧稚那一屆加上她僅有3名女生升入本科。
選擇實習單位時,林巧稚想到了最開始學醫的初衷,母親在她5歲時死於婦科病。
出於弄清母親的死因,不讓更多的孩子有她這樣的悲劇,她毫不猶豫選擇了北平第一衛生事務所作為實習單位,師從林崇瑞醫生。
林巧稚
林崇瑞比她大10歲,是她的師姐,在美國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進修後回到國內擔任了北平第一衛生所保健科主任,積極籌劃中國助產事業。
跟著老師林崇瑞學習,林巧稚了解到了中國產婦現狀,數據的結果讓她感到心驚。
產婦死亡率為1.76%,死因多是可以避免的產科疾病產褥熱等;
新生兒的死亡率高達27.5%,多數死於可預防的破傷風。
產婦和新生兒另一個高死亡率的原因是:絕大多數產婦仍由上了年紀的、不懂消毒的產婆甚至是家中長輩接生。
她親眼目睹了由缺乏醫療衛生知識而產生的人間悲劇,心痛的同時更多的是想為這些婦女做些什麼,為醫學普及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林巧稚
當林巧稚以第一名的成績從協和畢業後,選擇了成為第一個留院的女醫生,在婦產科任職。
即使留任協和的聘書上有一句話:在協和聘用期間,不得結婚、生育,也沒能改變她的決心。
有一年北京的冬天格外寒冷,平安夜當天下起了大雪,覆蓋了街道。總住院醫師請了病假,外籍醫生們都在休假慶祝節日,病房裡只有新手林巧稚。
深夜時分,急診科來了一名腹腔形成積血的產婦,需要儘快手術。然而產科主任因路面積雪不能及時趕到。
患者的狀況很不穩定,隨時有生命的危險,林巧稚只能趕鴨子上架,進行人生第一次手術。
林巧稚與家人
林巧稚和家人
她清楚地知道,這場手術成功了皆大歡喜,失敗了她的職業生涯可能就要從此結束。
來不及過多的思考,醫生的本能讓她穿上手術服,走進了手術室。
回想所學知識,林巧稚沉著冷靜用手術刀劃開了患者下腹,是輸卵管妊娠癥狀,紮好血管,將破裂的部分剪掉,清創、整理、縫合,一系列操作順利成章,沒有絲毫慌亂。
這次手術,讓同行看到了她的能力,也讓更多人知道了協和有一名厲害的女醫生,她的名氣逐步打響,有了更多的人找她醫治。
後來她更是提前3個月被破格聘用為總住院醫生。工作上的肯定,救人後、新生命出生後的喜悅,讓她更加堅定地走上這條布滿荊棘的路。
左一:林巧稚
工作的第一年,協和醫院的產房中來了一對叫華靜與袁興烈的夫妻,他們是慕名來找林巧稚醫生接生的。
幾天後,華靜媽媽生下來一名男嬰,夫婦倆為新生兒取名「袁小孩」。後來「袁小孩」有了一個正式的名字「袁隆平」。
多年後袁隆平的家人找到他的出生證明,為他接生的婦產科大夫簽名的一欄,用英文名寫著:Qiaozhi Lin。
林巧稚不止為袁隆平接生,與她同時期的才女林徽因與冰心的孩子也都是由她接生的。
袁隆平的出生證明
工作上的出生表現讓她獲得了去往美國芝加哥大學進修的機會。
如今芝加哥大學依然將她的照片掛在教學樓里,肯定她的優秀,以之為楷模,激勵一代代學子奮發上進。
在一個女子安身立命艱難的年代,留在國外,有學識與德行並重的教授教授她,最先進的醫學實驗室供她使用,是對她最好的選擇。
她對老師說:「中國婦產界需要我」。一句話,放棄了安逸的生活,回到了戰亂中的北平。
北京東堂子衚衕里的婦產科醫生
1941年,北京協和醫院因戰亂的原因被迫關門,何時能正常營業不得而知。林巧稚第一瞬間想到的是,那些即將生產的孕婦怎麼辦?
為此,她掏出自己的積蓄,在北京東堂子衚衕10號租了幾間房,買了必備的醫用設備,辦起了私人診所,掛上「醫學博士林巧稚醫師婦產科」的牌子。
前來找找的病人,很多都是平民百姓,家裡沒有多少積蓄,為了減輕患者負擔,林巧稚主動降低挂號費,對貧窮的患者減免她們的醫療費用。
這些受她特殊關照的病人,她像正常繳費的患者給與同等的對待,並在細節上更加體貼,用耳朵貼在病人的肚子上觀察胎兒狀況,為缺少家人照顧的病人擦汗水、掖被角。
林巧稚還時常背著出診包,在裡面放些錢,騎著毛驢到更為偏遠落後的農村給村民醫治,晚上再返回診所值班。
一天深夜,一個黃包車夫慌張地來到診所向她求救,林巧稚二話不說,交代一下護士負責好診所需要重點看護的病人,便於黃包車夫走了。
他們穿過半個城區,走了許久來到了一個低矮的棚屋裡,裡面正傳來產婦的痛呼。
忙活了大半夜,在林巧稚的救助下,這名難產產婦的孩子順利降生。
黃包車夫抱著剛出生的兒子裂開了嘴,一家三口幸福地依偎在一起。
臨送她走到時候,黃包車夫卻局促不安起來,林巧稚看在眼裡,絕口不提出診費。得她到了診所門口,出診包里掏出一部分錢,帶到車夫手裡。
「產婦身體虛弱,你拿著,給她買些營養品補身體」。
黃包車夫連忙拒絕,她拍拍他的手:「將來遇到需要幫助的人伸一把手,就是謝禮了」。
林巧稚扭頭進了診所,黃包車夫在身後不停地:「謝謝林醫生,謝謝林醫生」。
林巧稚給產婦檢查
休息了片刻,天很快大亮,林巧稚又該開始一天的工作。準確地說她是把生命獻給婦產事業的人,一天的24小時隨時待命。
生產的孕婦都要經歷陣痛,病人痛得狠了有時會出現自殺的行為,而每次看到孕婦因陣痛亂抓時,她總會伸出自己的手,讓孕婦握著,被抓的一片青紫也會默默忍受。
診所的小護士十分費解時,林巧稚給了答案,產婦緊抓冷冰冰的鐵床欄會留下病根,抓她的手,她會痛一時,病人會沒事。
林巧是看著懵懂的護士說:「關愛,是醫生給病人的第一張處方」。
有幾間房子組成的簡陋診所,是她的陣地。林巧稚和一個又一個病人的膿、血、便、腫瘤抗爭。
在漫天的硝煙里,她奔走於北京的大小衚衕,滿心歡喜迎接一個又一個生命的到來,她知道那些孩子都是國家的未來。
產房為家60年
1948年,協和醫院復院,林巧稚關閉了診所,回到了協和,擔任婦產科主任,她只想做一名純粹的醫生。
能夠到天安門觀看開國大典是無數人夢寐以求的事情,為了病人林巧稚放棄了;
中國婦聯籌備召開第一屆代表大會,婦聯委員為給林巧稚送去了代表證,她以病人多為由推脫了。
但是當北京出現鼠疫的時候,林巧稚變得積極起來,與北京大大小小醫院的醫護人員一起投入到防疫中。
林巧稚與孩子們
1955年,國家決定對為國家和社會事業做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學者進行表彰,林巧稚成為了中科院唯一一名女性院士。
對於這個榮耀她還是能夠接受的,一個人的力量能影響到的人太少,需要藉助社會力量成為榜樣,才能影響更多的人。
每次開會時間長了,她都會不耐煩,擔憂病房裡的情況。會議一結束,她立馬返回醫院。
病房裡的高齡孕婦最為讓她放心不下,這是一個生育過4個女孩的母親,為了給丈夫生一個兒子,不顧身子再次懷孕了。
產婦的子宮收縮無力,胎兒的胎心跳動越來越弱,順產是不可能了,林巧稚準備剖腹產手術。
是名男孩,林巧稚也鬆口氣,病人的嘗所願了,她卻有心裡有些堵堵的,處理傷口時,病人做了輸卵管結紮。
林巧稚與同事開會
孩子的父親很高興,以後還要再生個兒子,讓街坊羨慕他。
林巧稚聽到心中的無名火蹭蹭地漲,訓斥他:「生了一個又一個,你的妻子受得了嗎?」
她是打心眼裡為患者著想,婦產科醫生不止是要接生、治好病人身體上的傷,更為重要的是能夠治療患者精神上的傷。
林巧稚嚴格要求自己,同樣嚴格要求學生,醫人醫心,首先要從細節方面尊重患者。
有一次,一個實習醫生給病人做婦科檢查,沒有拉上遮擋的帘子,她先把遮簾拉好,等檢查過後,對實習醫生說:「請注意保護病人的隱私」。
她交給學生的第二點,一名醫生要有過硬的技術、有想法和有勇氣承擔責任。
協和醫院同事合影
林巧稚忘不了她曾經經歷過的一個病人,懷孕早期,被發現有宮頸癌變。
按照一貫的處置方式是儘早切除子宮,這就意味著一名年輕的女性永遠失去了做母親的機會。
病人聲聲哀求,希望盡量保住孩子,林巧稚看過檢查結果,決定實時觀測這名患者,儘可能圓她做母親的夢。
她把風險攔在自己身上,讓孕婦定時檢查,只要癌變不擴散就不手術,有了這名孕婦的事例,她後來發現,宮頸細胞異常增長到懷孕後期就減緩,到最後會恢復正常。
經過更多的驗證,她的一時行為挽救了以後因妊娠早期宮頸細胞異常增長,被當做宮頸癌把子宮與孩子一併切除的母親與孩子。
領導人接見林巧稚
林巧稚醫生利用自己豐富的臨床經驗,紮根產房60餘年,在胎兒宮內呼吸、女性盆器結核、滋養細胞腫瘤、新生兒溶血、婦科腫瘤方面都有卓效的研究成果。
除此之外,她心繫健康科普,把人民的健康真正放在心上,拿出自己餘生僅有的3萬元捐給幼兒園。
她說:「我唯一的伴侶就是床頭那部電話,我是一輩子的值班醫生」。
她本有一段感情因為留在協和接受了聘用期間不能結婚生子的要求,與她分開。
在國外留學期間,有一段被志同道外國合夥伴的暗戀,為了祖國婦產事業,她拒絕了,那一年她40多歲。
林巧稚與孩子們
至此,她心中再也沒有兒女情長,一生未婚、未育,但在產房60年,接生了5萬名嬰兒,有的孩子取名叫「協和」、「愛林」、「敬林」……
她雖然沒有孕育過孩子,可這5萬名由她接生的孩子都是她的孩子啊,都會叫她一聲「林媽媽」。
孩子們的林媽媽從工作開始從未有停歇,過早的耗空了身體,1978年訪問歐洲學習的過程中,因患有缺血性腦血管病返回中國,坐在輪椅上開始了50萬字的《婦科腫瘤學》撰寫。
結語
1980年12月,她突然病情加重,住進了醫院。這時候她仍要求工作,強烈要求值班護士,若病人出現問題,任何時間都要通知她。
林巧稚80歲生日
這樣的狀態一直持續到1983年,她生命的最後關頭,高血壓、心臟病、腦血栓並發,讓這個為社會奉獻一生的老人奄奄一息。
最後關頭,林巧稚會突然大喊:「快!快!拿產鉗來!」
護士拿了東西放她手裡,她緊緊握著,一會又說:「又是個胖娃娃,一晚上生了3個,真好」。
說過之後,她在美夢中,再也沒有醒來。
「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存在的場所便是病房,存在的價值就是醫治病人」。
她做到了,用行動捍衛了自己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