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本姓毛,為什麼兩個女兒分別叫李訥和李敏?跟李得勝有關

2021年08月29日22:26:10 歷史 1723

大家好,我是米局長,優質原創作者、自由撰稿人

毛澤東是我國偉大的革命家、軍事家,是一代偉人。他老人家胸懷天下,治國安邦。但正所謂鐵漢也有柔情,老人家面對自己的女兒就充滿了溫情。

有意思的是,他的兒子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龍都是跟著毛姓,但是他的兩個女兒卻分別起名李訥和李敏,這其中有什麼歷史緣故呢?讓我們看看老人家的溫情故事。

01李訥和李敏的名字來源於《論語》

李敏生於1936年,是老人家和賀子珍生的女兒,而李訥生於1940年,是江青的女兒。姐妹倆的名字取自《論語》中的「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由此可見,老人家的國學功底。

毛澤東本姓毛,為什麼兩個女兒分別叫李訥和李敏?跟李得勝有關 - 天天要聞

毛主席與兩個女兒玩耍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這裡的「訥」是忍而少言,「敏」是機敏、積極,意思是君子說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這句話告訴我們說話要慢慢說,要三思而後說,不要口不遮攔,信口開河;辦事情一定要積極敏捷、果敢決斷、雷厲風行,不要拖泥帶水。不然言多必失,禍從口出,卻不知所以然,豈不誤了大事;而做事優柔寡斷,機會必將貽誤殆盡。

給女兒起名「訥」和「敏」,就是希望大女兒忍而少言,三思而後行。而對於小女兒是希望她積極敏捷、果敢決斷、雷厲風行,不要拖泥帶水。李訥性格,沉穩而內向,從小隻愛讀書,話語不多,倒是應驗了她名字的內涵。

02 李訥和李敏的名字還來源於李得勝

李姓是真來的呢?實際上是毛主席於1947年到1948年期間使用的別名。

1945年,抗戰勝利後,國家並沒有陷入和平和安定,反而因為老蔣發動戰爭而陷入了戰火。但是萬萬沒想到,蔣軍腐化墮落早就大失民心。我解放軍越打越強,反而得到了廣大群眾的支持。

1947年到1948年胡宗南率領30萬國民黨部隊對我西北解放區大舉進攻,企圖達到消滅我中央和西北紅軍的目的,即所謂的重點進攻。由於敵眾我寡,我黨高層決定放棄延安城,轉戰陝北。

為了安全起見,軍委化名"崑崙縱隊"。

毛澤東說:「我們一定得勝,我就叫李德勝。」

周恩來接著說:「革命事業必定成功,我叫胡必成。」

就這樣,毛澤東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李德勝。用他老人家的話說,其意義就是,中國人民理應得勝,而且,這三個字的諧音是"得勝",意為"離開延安,取得勝利"。

後來,這個預言實現了,中共中央撤離延安後,轉戰陝北,在運動中尋機殲滅了大量的國民黨軍隊,胡宗南損兵折將,最後不得不撤出了延安。所以,主席十分喜歡這個名字。

其意義就是,中國人民理應得勝,而且,這三個字的諧音是"得勝",意為"離開延安,取得勝利"。所以,毛主席十分喜歡這個名字。也就在轉戰的過程中,毛澤東把他的兩個女兒的姓氏改為"李",即李訥和李敏。另外的一方面是為了保護兩個女兒。這就是毛氏姐妹改名李姓的原因。

毛澤東本姓毛,為什麼兩個女兒分別叫李訥和李敏?跟李得勝有關 - 天天要聞

毛主席與大女兒李敏

而李敏作為姐姐,實際上她的名字反而比李訥要起得晚,因為她是「留洋歸來」。李敏原名毛姣姣。1936年冬,李敏剛出生幾個月之後,母親賀子珍遠赴蘇聯,把嬌嬌留在了延安。4歲時,嬌嬌被送到蘇聯,和賀子珍一起生活。李敏一下子在蘇聯待了10年。李敏孤身一人呆在莫斯科的國際兒童院,過著孤兒般的生活,還好兩個同父異母哥哥毛岸英和毛岸青時刻關心著她。

1947年李敏才從蘇聯回來。但嬌嬌對中文半懂不懂,是個十足的「洋娃娃」。後來,毛澤東派人接嬌嬌回北京,她還半信半疑。1949年初夏,嬌嬌回到了毛澤東身邊。毛澤東十分高興,逢人就說,「我家有個會說外國話的洋寶貝」。送嬌嬌上學時,毛澤東給她取了一個正式的名字李敏。

而李訥的名字起得要早一點。李訥是毛澤東子女中最幸福的一個,因為她從小就在父親身邊長大。

此外,毛澤東似乎還有一條理由。他深知自己現時的妻子性情孤傲,不善容人,他與的小女兒已取名李訥,若將姣姣的大名沿襲父姓或隨生母姓,不利於姣姣與江青相處,故給其取名李敏,這樣就使姣姣從名字上李訥聯繫在了一起。這也是我了家庭和睦做的努力。

姐姐李敏雖然兒時孤苦,但後半生其實過得很好。1959年,23歲的李敏嫁給了孔從洲將軍的兒子孔令華。夫妻二人結婚後相濡以沫非常恩愛。二人育有一子一女分別是孔東梅和孔繼寧,這也讓毛澤東他老人家享受了一下天倫之樂。

毛澤東本姓毛,為什麼兩個女兒分別叫李訥和李敏?跟李得勝有關 - 天天要聞

李訥

而李訥的感情生活相對來說坎坷。在挑選結婚對象時,她的父母還發生了較大的爭執,這導致李訥結婚很晚,成了大齡剩女。

1970年,李訥到江西省進賢縣五·七幹校勞動,愛上了招待所的服務員小徐,但是遭到母親江青的反對,父親毛澤東主張婚姻自由,兩人就結了婚,生下兒子徐小寧那時候李訥已經30歲了。但是兩人由於文化層次和性格原因,最終還是離了婚。

毛澤東本姓毛,為什麼兩個女兒分別叫李訥和李敏?跟李得勝有關 - 天天要聞

1984年初,在毛澤東原衛士長李銀橋夫婦的熱心幫助下,李訥和王景清結婚。徐小寧隨繼父王景清改姓王,取名王效芝,即效仿外祖父毛潤芝的意思。李訥與王景清住北京萬壽路甲15號的單元房。從此李訥過上了安穩的夫妻生活。

幾十年過去了,毛主席早已作古,而現在的李敏和李訥都已經成了白髮蒼蒼的老者。她們是中國百廢待興時期的見證者,他們見證了國家的復興與強大。

父愛,如大海般深沉而寬廣。毛主席為國操勞,自然就對子女照顧得少,從這個角度來說,李敏和李訥有一個偉大的父親,是他們的幸運,也是他們的不幸。

你關心的就是熱點,快來關注米君觀察局。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為什麼曹操字「孟德」而不是「伯德」?看看古人名和字的講究 - 天天要聞

為什麼曹操字「孟德」而不是「伯德」?看看古人名和字的講究

與今天我們的名字不同,古人在起名字時,名是名,字是字。《顏氏家訓》有言:名以正體,字以表德,就是說「名」是用來區別彼此的,「字」則是體現一個人的德行。在古代,嬰兒出生三個月之後便有父親給孩子取名,「三月之末……父執子之右手,咳而名之」。
陳谷嘉同志逝世 - 天天要聞

陳谷嘉同志逝世

5月14日,湖南大學嶽麓書院發布訃告稱,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著名思想史家、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教授陳谷嘉先生,於2025年5月14日上午8時逝世,享年91歲。陳谷嘉陳谷嘉先生1934年5月出生於湖南寧鄉,1959年8月畢業於武漢大學歷史系,並執教於湖南大學。1959年11月赴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師從著名史學家侯外廬先生。嗣後回湖...
曹丕逼弟弟七步作詩,結果被一首詩懟得下不來台 - 天天要聞

曹丕逼弟弟七步作詩,結果被一首詩懟得下不來台

曹操死後,他大兒子曹丕當了皇帝。這曹丕一直看自己弟弟曹植不順眼,為啥呢?因為曹植太有才了,以前老爹曹操最喜歡他,差點讓他接班。現在曹丕當了皇帝,越想越氣:這小子留著遲早是個禍害!這天上朝,有個大臣打小報告:"陛下,您弟弟曹植整天寫詩發牢騷,
三支侵華日軍細菌戰部隊成員信息文件公開展示 - 天天要聞

三支侵華日軍細菌戰部隊成員信息文件公開展示

日本國立公文書館14日公開展示侵華日軍細菌戰部隊1644部隊、8604部隊和8609部隊的留守名簿。5月14日,在日本東京,日本細菌戰研究專家、滋賀醫科大學名譽教授西山勝夫召開說明會。新華社記者 賈浩成 攝5月14日,在位於日本東京的日本國立公文書館,工作人員展示侵華日軍細菌戰部隊1644部隊的留守名簿。新華社記者 賈浩成 攝...
民國人物張宗昌 - 天天要聞

民國人物張宗昌

給了我們所知道的很多負面形象,如荒淫好色、迎娶大批姨太太或殘暴冷血,鎮壓勞工,,扼殺新聞自由、橫徵暴斂等等。
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為何要堅持「第二個結合」? - 天天要聞

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為何要堅持「第二個結合」?

「兩個結合」是我們黨在深刻總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百年奮鬥歷史經驗、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發展規律基礎上取得的重大理論創新與原創性貢獻。其中「第二個結合」,即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僅為新時代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築牢了深厚文化根基、注入了磅礴精神偉力,更為我們黨以徹底自我...
明朝奇聞:道士與皇帝的「長生不老」大冒險! - 天天要聞

明朝奇聞:道士與皇帝的「長生不老」大冒險!

在明朝嘉靖年間,歷史的舞台上上演了一出「皇帝與道士」的奇妙戲碼,簡直可以用「道士駕到,皇帝傻眼」來形容!今天就讓我們來聊聊這位名叫陶仲文的道士,以及他如何在宮廷中掀起一陣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