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巴基斯坦是中國的「巴鐵」,但是中巴並不是天然的「鐵」,但是現實讓中巴走到了一起,成為了「老鐵」。中國和巴基斯坦的「鐵」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數十年的國際局勢變幻中逐漸靠近,那麼「巴鐵」是怎麼練成的?
可以說巴鐵,是經過三場戰爭來錘鍊的,即1962年對印反擊戰, 1965年第二次印巴戰爭, 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三場戰爭將中巴的「鐵」,三「錘」成鋼。
印巴分治,「鐵」的基礎:
印巴分治,可以說是英國政府送給中國的一份大禮。雖然印度是英女王王冠上最亮的珍珠,但是還是一步步滑落了,末代總督蒙巴頓提出了以宗教信仰為劃分方式的印巴分治方案,信奉印度教的印度和信仰伊斯蘭教的巴基斯坦。
可喜的是,英國種下了印度土邦這個禍根,根據分治原則,土邦的歸屬自由加入印巴中的一國。克什米爾就是其中一個土邦,但是當地人民是信仰伊斯蘭教,而「邦主」卻是印度教,印度經過海德拉巴邦之戰後,嘗到了甜頭,於是出兵克什米爾,想要強迫克什米爾加入印度。
克什米爾就是懸在巴基斯坦頭上的一柄利劍,一旦丟失,就是亡國之禍,所以印巴之前先後發動了三次印巴戰爭。
巴基斯坦整體實力遠不如印度,因此在印巴戰爭中常落入下風,甚至在第三次印巴戰爭中丟了東巴,巴基斯坦極度需要盟友的援助,縱觀印巴周邊,蘇聯一直在支持印度,只有中國才是巴基斯坦的天然盟友。
曾經的巴基斯坦是美國的「巴鐵」:
雖然巴基斯坦屬於最早一批承認新中國政權的,並在1951年5月建交,但是在1962年以前,中巴關係只是一般般。巴基斯坦更加傾向同美國建立友好關係,在美國的撮合下,東南亞和西亞分別成立了「巴格達條約組織」和「東南亞條約組織」,並把巴基斯坦拉入其中,成為美國的反共前線。印度發起了不結盟運動,不願意加入美國的反共聯盟。
這樣巴基斯坦就成了美國在南亞的最重要戰略支點,50年代,美巴進入了蜜月期,大量的美援進入巴基斯坦,巴基斯坦進入了反華時期。巴基斯坦總統訪美,提得最多的就是反共。
在對印反擊戰之前,巴基斯坦甚至建議印度同巴基斯坦合作,共同抗擊北方的大國,可能是巴基斯坦覺得在美國的幫助下,印度不敢對自己動手吧。只不過,印度完全看不上巴基斯坦。
但是美巴關係慢慢發生了變化,美國援助巴基斯坦最重要的目的是讓巴基斯坦和蘇聯干,結果他卻老是拿著「印度威脅論」跟美國要美元。美國有一種打水漂了的感覺,對巴基斯坦的援助也不那麼及時和熱心了,對於印巴的矛盾,美國還一直勸和,完全沒有想過巴基斯坦的感受。巴基斯坦當然知道自己幾斤幾兩,怎麼會跟印度挑事呢,自己只是為了生存,沒看到自己已經遷都伊斯蘭堡了嗎,就是要「天子守國門」。
第一「錘」,1962年對印反擊戰:
印度在中印邊境執行前進政策,逼不得已,在1962年10月17日,中國下達了《殲滅入侵中國印軍的命令》,20日,對印反擊戰正式打響。中國邊防軍從東西兩段出擊,僅10天的時間,中國就在東段收復了克節朗河以南、達旺河以北,不丹以東的全部領土,西段清除了加勒萬河谷和阿克賽欽地區的入侵印度。乾淨利索了打贏了第一階段戰爭。
結果印度不願接受我國提出的和平談判的呼籲,進行全國緊急軍事動員,不過在第二階段的作戰中依然慘敗,這讓世界震驚。擁有美蘇兩大超級大國的支持,印度依然不能戰勝中國。最後以斃傷印軍4885人,俘虜3968人,其中擊斃和俘虜中各有一個準將。而中國僅犧牲722人,受傷697人。
這樣的戰績對比,讓巴基斯坦很羨慕。鑒於印度不願同巴基斯坦合作,美援開始變的不靠譜,巴基斯坦在這次戰爭中堅決支持中國,成為為數不多的支持中國的國家。
對印反擊戰,是中巴關係的轉折點,看到中國軍隊強大的戰鬥力,萌發了發展同中國的關係的想法。1962年,巴基斯坦在聯合國恢復中國合法席位的投票,一改原先反對的立場。
1963年,中巴達成邊界協議,按照喀喇昆崙山分水嶺進行兩國邊界劃分,將5310平方公里的喀喇崑崙走廊劃歸了中國,將1940平方公里的坎巨提劃入了巴控克什米爾,這樣兩國沒有了領土糾紛,為今後的合作奠定了基礎。
第二「錘」,第二次印巴戰爭,中國真夠義氣:
1965年8月,克什米爾地區發生印巴雙方交火,這種衝突其實時常發生。不知怎麼了,大批巴基斯坦的「自由戰士」進入印控克什米爾,對印軍的哨所,車隊進行襲擊,面對印度的正規軍,這些武裝根本撐不住一個回合,剿滅了這些武裝後,印度在停火線附近已經部署了6個師的兵力。
可能是3年前的中印戰爭,印軍不堪一擊的形象讓巴基斯坦信心大增。所以巴方允許了這些「自由戰士」進入印控克什米爾。但是他們卻沒有想到,距離1962年已經過去了3年,假如1962年巴基斯坦動手說不定還有機會,現在在美援、蘇援的武裝下,印軍早已回血。
8月14日印軍開始越過停火線進入巴控克什米爾,面對印軍的步步緊逼,巴基斯坦制定了一個「大滿貫行動」,決定動用正規軍對克什米爾西部地區進行反擊,由於行動的突然性,印軍失利,被巴基斯坦奪走了500平方公里的土地。
當失利的消息傳回國內,印度政府群情激奮,決定大舉增兵,9月6日,突然對巴基斯坦發起攻擊,巴軍猝不及防,很快就退守到了重鎮拉合爾一線,為了扭轉局面,巴基斯坦向英國、美國求援,但是英國以印度是英聯邦成員為由拒絕了,美國則以東南亞條約組織是防備「社會主義國家」,印度不在防禦範圍之內為由拒絕。
蘇聯是印度的老牌友好國,不可能支援自己的,巴基斯坦向同屬穆斯林國家的伊朗、土耳其等國求援,但是這些國家國力有限,又遠離印巴邊界,提供的援助有限,印尼甚至只打打嘴炮,至於物資援助則沒有。
這樣,巴基斯坦唯一的希望就是中國了。面對巴方的請求,中國立即做出了回應,這對中國而言也是打擊印度囂張氣焰的好時機。
9月6日,中國首先是發表了聲明,聲明對巴基斯坦的支持,印度的行為是侵略。8日,又向印度發出照會,要求印度立即撤走中國和錫金邊境的所有非法工事,以向印度施壓。
隨著巴基斯坦戰局的不利,17日中國向印度發出了一個更加嚴厲的照會:
「三日內拆除中錫邊界印軍入侵工事,立即停止一切入侵活動,並保證不再騷擾。」
這基本上就等同於最後通牒了。
伴隨著照會的是中國邊防軍向中印邊界集結運動,這對印度的壓力是巨大的,1962年的陰影還在印度人的腦海中閃現。這讓印度不敢將印度將東部的軍隊調往西部增援,同時東巴僅有巴軍一個師駐守,但是在中國的壓力下,印度也不敢動手,巴基斯坦的壓力大大減輕。
與此同時的是中國的物資援助,調撥了大批火炮、坦克等裝備給予巴基斯坦。中國甚至從現役部隊中直接調撥了200輛59式坦克給巴基斯坦。
中國的大力援助,以及巴軍的努力,印軍的作戰企圖沒有達到,而美蘇這時也慌了,擔心中國直接介入戰爭,這會引起全面戰爭,印度有可能會陷入混亂。美國對印巴施壓,要求停火,最終9月23日雙方達成停火,雙方撤退到戰爭之前所在地區,打了一個多月,打了個寂寞。
此次戰爭,巴基斯坦向全世界求援,結果只有中國,給予了無私的幫助,不僅在政治上,而且在軍事上也進行了實際行動,對巴基斯坦的幫助不可謂不大。
此時才發現,中國人真夠義氣,是個真正可交的朋友。
第三「錘」,第三次印巴戰爭,有困難也要幫:
第二次印巴戰爭打了個寂寞,印度在美蘇的壓力下不得不簽訂了停火協議,尤其是第二次戰爭中國發出的「最後通牒式」照會,讓印度深感不安。
1966年,那個十年時代開始,1969年,珍寶島戰爭爆發,印度認為中國被蘇聯牽制不敢有大的動作。1971年8月,印蘇簽訂《和平友好合作條約》,表明了蘇聯對印度的支持。
而東巴在70年代初發生了混亂,趁此機會,印度決定發動第三次印巴戰爭,肢解巴基斯坦。
1971年11月21日,印軍突然向巴基斯坦發起進攻。在東巴方向,印度投入了海陸空約17萬人,在西巴方向投入了30萬。而巴基斯坦,在東巴只有9萬人,西巴25萬。
面對印度東西兩根線出擊的情況,巴基斯坦毫無還手之力,在西線與印度只能保持對峙,在東線節節敗退。12月16日,巴軍投降。
此時巴基斯坦還能靠誰?美軍深陷越南泥潭,蘇聯成為了印度的盟友,還是只有中國。
1971年,中國面臨的局勢還是很困難,出兵支援還是很困難的。雖然美國積極遊說中國出兵,但是中國還是委婉地拒絕了,畢竟除了北方的威脅之外,此時正處大雪封山,出兵極度困難。這也是印度選擇在冬季出兵的原因,側面上中國為巴基斯坦爭取了半年的時間,從夏季拖延到了冬季。
對此巴基斯坦深表理解,不過12月16日東巴投降,巴基斯坦有可能被印度繼續肢解或者吞併的風險。
面對印軍的凌厲攻勢,中國為了以防萬一,還是做了一些緊急措施。比如從各個軍區向西藏增兵,並進入緊急狀態,向葉海亞·汗總統承諾如果有必要中國將會在72小時內向邊境調兵。
同上次一樣,中國這次再次發出了外交照會,譴責印度士兵越境測繪,侵犯了中國領土主權。
在中美等的壓力下,在蘇聯的友好提醒下,印度在拿下了東巴之後,17日宣布「單方面停火」。
而中國自己給印度划了一條紅線,保住了西巴。中巴之間的友誼再一次得到了錘鍊,雖然中國有很大的困難,但是依然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情。
最後:
投桃報李,在汶川地震的時候,巴基斯坦直接搬空了國內的軍用帳篷來支援中國。在2019年底,新冠疫情爆發的時候,巴基斯坦參議院直接通過決議,全力支持中國抗擊新冠疫情,將國內醫院的庫存口罩全部送給了中國,援助物資的簡陋包裝就是「鐵」的象徵,因為只有自己人才會這樣不在意包裝的問題。
而當中國疫情好轉,巴基斯坦爆發的時候,中國直接派出醫療隊前往巴基斯坦,大批的醫療物資送到巴基斯坦。
這樣從而鑄造了中巴鋼鐵一般的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