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臨死前,為何要派陳平去秘密殺掉妹夫樊噲?

2021年04月07日23:34:28 歷史 1731

劉邦想要殺樊噲,絕不是老糊塗,而是為保全劉氏江山的高明之舉。

話說回來,劉邦會產生殺樊噲的心思,這也並不稀奇,因為劉邦不僅僅是樊噲的連襟,他更是大漢朝的皇帝。事實上,不僅是樊噲,所有的大漢開國大將,都是劉邦坐穩皇位之後想要除掉的眼中釘,只不過,樊噲相對比較幸運,成為了劉邦生前的最後一個目標。

劉邦臨死前,為何要派陳平去秘密殺掉妹夫樊噲? - 天天要聞

樊噲與劉邦的關係十分複雜。兩人相識於微末,早年間,喜好結交的樊噲只是一個狗肉販子,雖然社會地位算不上高,但是靠著自己的手藝,手頭倒是還比較富裕。劉邦常常與朋友們在樊噲的攤子上吃喝,二人也因此熟絡,後來更是成為了連襟。不過,除去之後兩人是連襟的這層關係,劉邦與樊噲之間的感情還是十分深厚的。在劉邦起事時,樊噲曾變賣祖產、毅然追隨,在之後的多年征戰中,樊噲更是衝鋒在前,還曾多次為劉邦擋刀,忠勇無比。

兩人又是老鄉,又是姻親,這樣算起來,關係確實非同一般。不過,眾所周知,當年追隨劉邦取得霸業、建立大漢的功臣,很多都是他的舊友、鄉黨,不少人都與劉邦交情不淺。然而,或許普通人願意講舊交,但是在權力面前,一切舊情都顯得太廉價了。他們這些人雖說與劉邦相識多年、出生入死,甚至也有一些和樊噲一樣,與劉邦有著各種親近關係,但是,當劉邦坐上皇帝寶座之後,這些功勞卓著、為高權重的開國勛貴,也便成了劉邦鞏固自己皇位、維護劉氏江山的最大威脅。因此,在立國不久之後,劉邦就開始了"兔死狗烹"、削除異姓王的行動。

雖然,與韓信、彭越等人不同,樊噲在大漢建國之後並未被封王,也沒有像他們一樣,那樣快地受到打擊。但是,隨著劉邦經歷了由於打壓異姓王而引起的一連串事件之後,在這位開國之君的心中,樊噲也不再像以前一樣深受信任了。好友,連襟,都大不過君臣,劉邦出於維護皇位的"本能"反應,使得他樊噲之間的關係也漸漸由親密變得疏遠。

劉邦臨死前,為何要派陳平去秘密殺掉妹夫樊噲? - 天天要聞

樊噲或許並沒有做錯什麼,但是,僅是那位高高在上、睥睨天下的帝王一個人心態的轉變,就足以影響他的命運了。劉邦一生的經歷十分豐富,這也註定了他是不斷成長、變化的,而他的心態變化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了。具體來看,劉邦的心態轉變,正如他的人生成長閱歷一樣,是有很多個重大節點的。就他對樊噲的態度轉變而言,盧綰的背叛就是劉邦心態轉變歷程中那個重要的節點。

從決定打擊異姓王開始,劉邦看多了衰滅與離叛。先是韓信被擒、彭越被誅,後是英布謀反被滅,對於這些,劉邦雖然感慨,但也尚在他的意料與籌劃之內。但是,盧綰入胡,則卻使得劉邦感受到了真真切切的心寒。盧綰與其他人不同,他不僅與劉邦同年同月,更是與劉邦一向情同手足。這樣一個令自己無比信任的兄弟,竟然也會公然背叛自己,這對於劉邦而言,無疑是一個重大打擊。

與此同時,在痛心疾首之餘,劉邦更多的是心灰意冷。這樣的巨大打擊,不僅會使他痛苦,更會使他反思。面對權力的誘惑,太多昔日的同盟好友都成了刀兵相向的仇人,結拜兄弟都會背叛出走。這樣的遭遇使得這位從底層費勁爬上來的皇帝,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周圍的那些曾經自認為親密的舊友們,當然,這其中也包括自己的連襟樊噲。

與劉邦是連襟,對於樊噲而言,有利也有弊。正是由於有了這一層關係,樊噲曾經被劉邦視為"自己人",既受封侯爵,尊享榮祿,又避免了被當作異姓王,遭受伐虐。但是,也正是這一層關係,使得樊噲成為劉邦晚年時的重點猜忌目標。因為,劉邦清楚,作為連襟的樊噲,與其說是他劉邦的"妹夫",倒不如說樊噲是呂雉的妹夫。

到了劉邦晚年,皇后呂雉的野心已經是昭然若揭了。尤其是在立儲問題上,劉邦由於寵愛戚夫人,更加偏愛其子劉如意,並且大有廢掉太子劉盈、另立幼子劉如意為儲君的趨勢。為了保護自己與兒子,呂雉不得不多多籌劃,她不斷在朝廷上爭取力量,儼然成為一大黨派,這讓劉邦又恨又惱。皇后權勢越來越大,這讓作為皇帝的劉邦感到了巨大的威脅,帝後雙方的矛盾也隨之越來越深。

劉邦臨死前,為何要派陳平去秘密殺掉妹夫樊噲? - 天天要聞

由於與呂雉在立繼承人問題上存在著巨大矛盾,手握兵權的樊噲作為呂雉的妹夫,難免不會幫助呂雉之子繼位,這讓劉邦不禁對樊噲心生疑忌。劉邦甚至不敢猜想,若是呂雉有一天要奪權政變,樊噲助她起兵的幾率會有幾成。雖然說樊噲一直對劉邦忠心不二,甚至曾多次不顧生死救劉邦出危難,但是劉邦捫心自問,若是呂雉攛掇,樊噲也難保不會像盧綰一樣背叛自己。

由此一來,劉邦心中對樊噲的猜忌與日俱增。再加之,樊噲本人又是個心直口快的性子,而劉邦由於常居深宮、久被奉承,漸漸變得有些剛愎自用。當樊噲對劉邦說,讓他警惕身邊的宦官時,滿心猜忌的劉邦卻以為樊噲別有用心,甚至腦補出樊噲將要借"清君側"的由頭對自己下手、篡奪皇位的陰謀大戲。於是,在種種懷疑之下,劉邦最終在臨死之前決定,殺死樊噲,以絕後患。

劉邦臨死前,為何要派陳平去秘密殺掉妹夫樊噲? - 天天要聞

當初,在鴻門宴上,英勇護主的樊噲或許不會想到,多年之後的劉邦會對自己有這樣深重的猜忌,甚至不惜置自己於死地才能心安。當然,對於樊噲究竟會不會真的做出反叛大漢朝廷、威脅劉氏江山的舉動這一問題,劉邦始終都是不能肯定的,但是,他也不需要肯定。作為大漢皇帝,一切會對劉氏江山產生威脅的可能,他要儘力扼殺,這是他的使命與責任。

不過,這對於旁人來說,似乎顯得有些令人捉摸不透。當陳平與周勃接到劉邦誅殺樊噲的命令之後,兩人都有些詫異。曾經的親密兄弟,如今卻一副不死不休的架勢,這究竟是皇帝的氣話,還是另有深意呢?經過一番揣測和權衡之後,畏懼呂雉一派權勢的陳平和周勃最後決定,還是先將樊噲抓捕扣押,等到押送到皇帝面前,再請劉邦發落,這樣才最為穩妥。

陳平二人的做法確實超出了劉邦的預料,也沒能直接達到劉邦想要殺死樊噲的目的。但是劉邦本人也沒有機會再親自責備他們辦事不力了,因為,還沒等到陳平他們押樊噲入宮面聖,劉邦早就駕鶴西去了。當然,樊噲也因此得以逃過一劫。當此事之後,呂雉果然成為下一任實際統治者、順利掌權之後,陳平和周勃也不禁長出一口氣,畢竟他們的一念之差不僅救了樊噲,更是救了自己。

劉邦臨死前,為何要派陳平去秘密殺掉妹夫樊噲? - 天天要聞

不過,他們都沒有想到,劉邦還是棋高一著,陳平他們與呂雉一派的恩怨還是沒能躲掉。當初,劉邦在自己臨死之際,之所以會下定決心誅殺樊噲、並且選擇派陳平與周勃去執行的這一任務,就是為了使當時在朝廷之中尚有威望和能力的陳平等人,之後能因為參與誅殺樊噲而成為與呂雉一派勢不兩立的敵對力量。這樣一來,即使劉邦去世,呂雉趁勢掌權,朝中仍然會有陳平等勢力與之抗衡,不至於使大漢完全落入呂氏之手。

雖然,陳平和周勃在領命之後,出於對當時的時局有所考量以及對呂雉的權勢有所顧忌的原因,做出了超乎劉邦算計的選擇,在執行命令的同時也給自己留有餘地,並未當即處死樊噲,但是由於有劉邦的這番命令與派遣,也確實使得呂雉一派與陳平等人心生芥蒂,這也為之後劉氏江山得以保存與延續埋下了伏筆。

劉邦臨死前,為何要派陳平去秘密殺掉妹夫樊噲? - 天天要聞

在劉邦去世、呂雉掌權十多年後,呂氏一族的權勢也隨之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在呂后死後,劉邦當年最擔心的事情,終於還是發生了。呂氏一族趁機造反欲謀篡位,一時兵戈四起。不過,由於當初受"誅殺樊噲"事件的影響,陳平等人在呂后掌權的十多年間並未與之沆瀣一氣。因此,當呂氏一族反叛之後,陳平、周勃成為了鎮壓"諸呂之亂"的重要力量,最後在他們的力挽狂瀾之下,呂氏一族的權勢被徹底傾覆,劉氏江山得以延續。

正所謂是,萬事皆有因。看似荒唐的事情背後,終究是緣由重重。然而,不論是劉邦出於對樊噲的猜忌,或是為了除掉樊噲、壓制呂雉,抑或是為了挑撥陳平與呂雉關係,達到兩方制衡、維護劉氏的目的,總之,劉邦臨死誅殺樊噲,絕不是一步昏招,反而是一招影響深遠的妙棋。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董某輝和他的銀河護衛隊,堪比公害! - 天天要聞

董某輝和他的銀河護衛隊,堪比公害!

打著董某輝粉絲名義成立的銀河護衛隊,四處舉報那些對董宇輝發出質疑和抨擊的博主,如果這種現象再不加以制止,必將對整個網路環境和輿論環境造成惡劣的影響和惡性的循環。董某輝是樹立起來的典型,但是不代表他就沒有缺點,也不代表他完全在聖壇之上。
端王:我鑄了最好的錢幣,難道還是不務正業?聖宋元寶 - 天天要聞

端王:我鑄了最好的錢幣,難道還是不務正業?聖宋元寶

荒誕世界裡,發生著這樣一場荒誕對話:群臣:端王,明天你去做皇帝。端王:我不會做皇帝呀,我沒學過。群臣:就是你不會,才選你做皇帝。端王:那我當了皇帝該幹些啥?群臣:隨便你,只要不幹皇帝的正事,你愛咋玩咋玩。端王:還是不行,我不做事我怕你們貪我
翻遍全網,已找不到幾個像樣的雍正通寶 - 天天要聞

翻遍全網,已找不到幾個像樣的雍正通寶

(清·雍正通寶)首先要強調,雍正通寶並不少。不僅僅是明確記載的85億6千萬文鑄量,多於歷史上的大多數銅錢品種。(前面提到的宣德通寶也才1億文),現存世的數量,也同樣算作常見的古錢。
從胯下之辱到千金一飯:看韓信如何將恩情淬鍊成傳奇 - 天天要聞

從胯下之辱到千金一飯:看韓信如何將恩情淬鍊成傳奇

秦末的淮水河畔,寒風裹挾著碎冰拍打在岸堤上。韓信蜷縮在蘆葦叢里,腹中飢餓如烈火灼燒,他摸了摸腰間早已銹跡斑斑的青銅劍 —— 這是他唯一的體面,也是他最後的倔強。曾經的世家子弟,如今卻要靠著釣魚換錢果腹,若運氣不好釣不到魚,便只能在河邊挨餓。
黃橋決戰後,為何毛澤東預言粟裕「必成大器」? - 天天要聞

黃橋決戰後,為何毛澤東預言粟裕「必成大器」?

1940年深秋的蘇北平原,7000名新四軍戰士正面臨16萬國民黨軍的合圍。指揮部里,34歲的粟裕伏在地圖上,鉛筆划過黃橋鎮外的每一道溝壑——這個連軍用地圖都未標註的小鎮,即將成為改寫中國抗戰史的關鍵坐標。
抗戰結束後,假如不打解放戰爭,為何中國將走向深淵? - 天天要聞

抗戰結束後,假如不打解放戰爭,為何中國將走向深淵?

1945年秋,重慶談判桌上的煙灰缸里堆滿煙蒂。毛澤東與蔣介石相對而坐,背後是八年抗戰尚未散盡的硝煙,眼前是四萬萬同胞對和平的殷切期盼。當《雙十協定》墨跡未乾時,蔣介石卻在日記中寫道:「共黨之要求,無異於要我自縛雙手。」一年後,中原大地重燃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