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勇闖音樂圈:新玩家湧入,編曲有「套路」

ai(人工智慧)生成音樂大模型suno衝擊音樂圈後,再次迎來新玩家。

進入4月,前谷歌deepmind員工創業並推出音樂生成ai產品「udio」,公測後一度因大批網友湧入而導致網站崩潰。4月17日,崑崙萬維宣布「天工skymusic」音樂大模型面向全社會開放公測。

從電音製作,vocaloid系列語音合成程序再到ai生成,近年來音樂製作的成本一降再降,如今,只需敲字即可生成音樂的「零門檻」上手,ai編曲會取代人類作曲家嗎?

在中央音樂學院音樂人工智慧與音樂信息科技系教師、青年作曲家鞏子晗看來,人工智慧在藝術創作領域一定會取代相當一部分藝術工作從業人員,但人工智慧在生成音樂時依然存在一些「套路」以及音文不搭等缺點,完全取代人類尚需時間。「人類所創作音樂依然可以走出自己的路,這將是兩個平行的創作途徑。」

ai生成音樂現後來者,幾十秒創作一首歌

自suno率先打開使用提示詞就能讓ai生成音樂的大門後,ai編曲很快迎來兩個追趕者。

其一便是前谷歌deepmind員工戴維·丁(david ding)創立的udio。根據戴維在社交媒體上的說法,他在4個月前就開始組建團隊研發ai生產音樂大模型,並終於在4月10日官宣上線。

貝殼財經記者登錄udio官方網站發現,其與suno的界面類似,首頁均為各個用戶通過udio生成的音樂作品。而在音樂生成界面,用戶可以自己填詞,也可以進行ai自動生成歌詞,但必須要填的是提示詞,並可以自由選擇音樂風格和自己想要的主題。

4月18日,貝殼財經記者測試中選擇了「靈魂爵士」風格,並輸入英文「一首和星星與愛情相關的歌曲」後,udio很快自動生成了一首名為「星光小夜曲」的英文歌,並配上諸如「想要抓住星星,想要尋到你的心」等頗為押韻的詞,不過時長僅有30秒。貝殼財經記者測試注意到,生成音樂時也可以選擇讓其繼續延展。

記者使用udio生成的歌曲頁面截圖。

目前,udio仍然處在測試階段,用戶可以免費使用,每人每月可以免費生成 1200 首音樂。

ai生成音樂的賽道正在升溫。4月17日,崑崙萬維宣布「天工skymusic」音樂大模型面向全社會開放公測。貝殼財經記者測試看到,相比suno和udio通過網站提供音樂生成服務,「天工skymusic」需要下載「天工」app。

貝殼財經記者下載app並找到ai音樂入口後發現,點擊「開始寫歌」即可生成歌曲,不同於另外兩家大模型用戶輸入提示詞的同時可要求想要的音樂風格,「天工」編曲需要用戶「提供一首歌曲作為風格參考」。

貝殼財經記者以貝殼財經的文字介紹為歌詞,並選擇夏日入侵企畫樂隊的《想去海邊》為參考歌曲,隨即生成了一首45秒的歌,該歌曲的鼓點、節奏、風格甚至演唱人聲都與《想去海邊》相似。

在功能上,「天工」與suno和udio相比略顯單一,而最終成曲效果,三家ai生成音樂大模型均表現驚艷,而且這些歌曲的生成時間極短,效率要遠超過人類藝術家,輸入提示詞後,創作一首歌曲僅需要幾十秒到幾分鐘時間。

「天工」app音樂生成界面截圖。

「上世紀80年代以前,中國的音樂錄製採用模擬錄音,灌制唱片、磁帶模式。步驟看似簡單,製作流程卻十分煩瑣,修改困難,甚至會採用剪刀裁剪磁帶拼貼的形式進行製作混音。這樣的創作、製作流程耗時長,工序煩瑣,需要大量專業人員參與創作全過程。當下的人工智慧生成音樂,直接省去了創作到成品之間的所有步驟,同時不再需要專業人員參與。」鞏子晗感嘆道。

貝殼財經記者注意到,目前已經有不少人嘗試用ai生成音樂軟體,並獲得數十萬點贊。部分歌曲通過提示詞+自填歌詞並指定和聲的方式創作。在外界看來,未來也許會湧現出一批「專精」ai生成歌曲的「作曲家」。

多個短板待突破,ai創作有「套路」

在專業人士眼中,ai也並非萬能。

鞏子晗在體驗suno後發現,ai創作依然存在「套路」,「好的方面,它已經學會把握主要的動機材料,能夠實現音樂風格、音響風格的統一,和弦的配置基本正確,音樂語彙符合審美,各種因素結合較為到位,段落劃分清晰。段落劃分清晰也就是它具有一定的音樂發展邏輯。」

「從以上幾個方面來看,擁有這幾點已經可以說是一個成熟、完整甚至是優秀的音樂片段。」鞏子晗表示,之所以用「片段」這個詞,因為這還不是一部完整的專業音樂作品。「這些好的方面恰恰也是它在音樂創作時的局限,過於單一的動機材料、一成不變的風格、大量的原位和弦、流行化及長線條的音樂語彙、單一的段落劃分,都成了它的弱點。對於專業音樂創作來說還是過於簡單,當然這已經符合了大部分聽眾的審美需要,足夠推廣與傳播了。」

鞏子晗告訴貝殼財經記者,suno還會出現很多「倒字」現象,歌曲出現倒字會使聽眾產生文字歧義、音文不搭,進而出現「齣戲」效果。另外,還會出現音文在節奏、氣息不搭的問題,也就是不符合一般語言節奏習慣。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音樂傳播教研室主任李小瑩在e法數字音樂論壇展示了以《詩經》為詞,通過suno編麴生成的音樂作品,「如果對著歌詞來看就會發現,suno對一些多音字讀不準,這就是ai生成,雖然它效率很高,但是經常會出現問題,沒有辦法去控制它,你就只能從無數次的生成當中去找一個準確的版本。」

在傳媒大學的課堂上播放完幾首ai生成的歌曲後,李小瑩收到了音樂專業學生們對ai歌曲的反饋,「有同學覺得ai人聲演唱的音樂處理細節比較粗糙,氣口的處理也不夠理想,機器感比較足,可能有模板化的東西呈現,重複度比較高;有同學提出,ai生成作品中詞跟曲的匹配度略顯生硬;當然也有同學認為挺好,因為能這麼快地生成大量作品,將來能夠在抖音等短視頻的平台普及和應用。」

對於ai生成音樂驚人的效率,國內某主流音樂平台相關業務負責人對貝殼財經記者表示,ai的出現可能會讓歌曲數量大幅上漲,這對音樂平台來說不一定是壞事。不過,其中的版權問題尚需釐清。

鞏子晗認為,專業音樂從業人員不要排斥人工智慧,要將人工智慧融入個人創作中去,輔助自己的創作,兩種平行的創作途徑也會有互相借鑒的交點,「就像最初將電子音樂融入創作時一樣,很多人批評電子音樂是沒有靈魂的,然而現在,尤其在歐美地區,主流流行音樂、影視類音樂創作都或多或少甚至完全使用了電子音樂。科學技術從來都沒有取代人類,它只是更好地為人類服務。」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羅亦丹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