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上首次!機器人「約架」現場直擊
直拳、勾拳、側踢、膝踢,拳拳到「肉」的格鬥比賽,在「硅基生命」之間激烈開打。這不是《鐵甲鋼拳》續集,也不是《阿麗塔》片場,而是真實發生在杭州的「CMG世界機器人大賽·系列賽」機甲格鬥擂台賽。

5月25日晚,這場全球首個以人形機器人為主角的格鬥賽事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徹底顛覆了「機器人只會搬箱子」的刻板印象——畢竟在中國,連機器人都得會功夫!
本次比賽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主辦,宇樹科技提供「選手」——身高1.3米、體重35公斤的G1人形機器人。參賽的四支隊伍操控人形機器人展開對抗,四隊機器人分別佩戴紅、粉、綠、黑四種顏色的頭部護具及拳套。

機甲格鬥擂台賽採用積分制,共3回合,每回合2分鐘。擊中頭部、軀幹為有效擊打,手部動作有效擊打計1分,腿部動作有效擊打計3分。倒地一次扣5分,被擊倒8秒內無法起身則扣10分,本回合結束。
最終,由操作員陸鑫操控的AI策算師(戴黑色護具的「小黑」)獲得冠軍,獲得「格鬥之星」稱號。

★機器人格鬥名場面:比馬拉松還抓馬
你以為機器人打架是慢動作互懟?錯!這群鐵疙瘩的招式比人類還花哨——直拳、勾拳、掃腿、膝踢,各種單打、纏鬥動作輪番上演。
比賽還貢獻了不少名場面。開局表演賽,小粉和小綠率先登場。小綠一個沖拳命中,小粉被擊倒在地,不過很快爬了起來。緊接著,又被擂台邊的繩子絆倒。只見小粉一個「鯉魚打挺」起身,十分麻利。

競技賽第一場,小黑和小粉展開較量。雙方人類操作員念完狠話,握手示意,接著一聲令下,兩台機器人開始互踹,戰意拉滿,但打著打著也有些「迷路」,被網友調侃:「像極了沒戴眼鏡的我找教室。」

還是這個顯眼包小粉,在對手倒地後,反手就是一套挑釁動作,勾勾手臂拍拍屁股,簡直「殺人誅心」。

看機器人打架,有人直呼過癮,也有人發出了不同的聲音。對於人形機器人需要人用遙控器操作,一些網友質疑:這不是大型遙控玩具嗎?
★從馬拉松到格鬥:機器人為什麼要學打架?
一個月前,北京亦庄的馬拉松賽道上,宇樹科技的G1機器人摔得全網心疼;一個月後,杭州的格鬥擂台上,同款機器人卻拳腳生風——這屆機器人怕不是偷偷上了少林寺暑期班?

此前,杭州宇樹科技發表聲明稱,宇樹最近主要忙著準備人形機器人的格鬥直播,沒有參與任何比賽。機器人馬拉松比賽上,有好幾個獨立的團隊使用了宇樹的機器人。客戶用自己的演算法參與比賽,不同人操作或開發情況下,機器人的表現差別很大。
為了格鬥比賽,工程師們給機器人加了「功夫特訓」:他們為機器人格鬥動作採集了大量專業選手的數據,訓練素材直接來自職業搏擊選手的實戰演練,「它的老師就是一些職業的搏擊選手。」

為什麼機器人要學打架?
現在,我們早已習慣讓大模型寫代碼、畫畫、講笑話,於是理所當然地以為,機器人也應該能刷鍋、疊衣、喂貓。但機器人不同於語言模型,現實世界的數據收集成本與虛擬世界不可同日而語。
訓練機器人格鬥本質上是一種高效、低成本、強反饋的動作學習方式。在人形機器人還沒找到明確落地場景之前,打拳是最容易標準化、最容易「出片」的展示方式。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人形機器人公司將目光投向「打拳」。

不管是多麼複雜的動作,「站得穩」是人形機器人落地應用的必修課。機器人如何在極大的外部衝擊下保持平衡,一直是備受關注的焦點。而機器人參加格鬥,不僅要「站得穩」還要「起得快」。
看似簡單的起身動作,需要運動控制演算法調用機器人全身29個電機同步配合才能完成。倒地以後能不能在8秒內快速起身,是這場格鬥賽事中至關重要的一項評判依據,也是對人形機器人軟硬體技術的一次抗壓試驗。
在今天的格鬥賽場上,我們已經能夠看到,通過AI控制演算法的優化,機器人可以實現毫秒級的動作響應,在外部衝擊下實時調動各個關節電機,站得更穩,起身更快。
★家長課堂:技術進步的邏輯
為什麼機器人要先學跑步再學打架?和孩子探討「基礎能力如何支撐複雜技能」。
★大象新聞說
今年以來,人形機器人的加速迭代不斷刷新我們對具身智能領域的認知,從會走到會跑,從空翻到格鬥,人形機器人的靈活度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實現蝶變。
當機器人從擂台走向現實,我們期待的不僅是「能打」,更是「能買菜、能喂貓、能照顧老人」。如今的格鬥大賽,或許只是機器人「打工生涯」的熱身賽。但別忘了,連功夫巨星李小龍都說:「不怕練一萬種招式的人,只怕一種招式練一萬次的人。」機器人,正在這條路上狂奔。
👉互動話題
你覺得機器人還該挑戰哪些運動?跳水?滑板?還是踢毽子?
文章綜合自中國新聞網,央視新聞,九派新聞,極目新聞等

港校願接哈佛生;河南118人通過北外綜評初審
大學生專場招聘會,6000多個崗位在這裡
女生宿舍全員推免考研上岸!宿舍人均證書拿到手軟
編輯:牛嬌娜 | 審核:靳暉 彭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