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老男孩遊戲盒的第599篇原創,作者@霸王蟹
後80年代街機廳曾經存在這樣一款橫版射擊遊戲:強烈的金屬與生物結合質感,主機前端顯眼的天藍色偏光駕駛艙;主要攻擊手段除了常規射擊外,長按攻擊鍵能蓄力放出大波,還能獲得多用途的裝備「FORCE」;每關BOSS都是恐怖的生物形態,甚至是人體器官。這個遊戲就是Irem出品的街機飛行射擊遊戲《R-TYPE》,國內譯名為《異形戰機》。
80年代後期,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街機商Irem公司推出了自家的新16位街機機板。當年還是以STG射擊遊戲為尊的時代,隔壁KONAMI的《宇宙巡航機》正在風口浪尖瘋狂斂幣,眼紅的Irem決定「借鑒」其創意製作一款自己的太空題材射擊遊戲,這就是「R-TYPE」項目的由來,而其中的R是代表放射線意思的「Ray」。為了與《宇宙巡航機》差異化,《異形戰機》在視覺設定上除了宇宙題材常用的金屬、飛船、機甲元素外,又從電影《異形》借鑒來生物、昆蟲、變異體等的有機生物元素。
p.s.話說那個年代碰瓷《異形》的遊戲還不少,國內玩家最熟悉的就是《魂斗羅》了吧。
當玩家的幣投給《異形戰機》後,第一感受到的是高深莫測的難度,許多場景及BOSS戰空間非常緊迫,甚至到了僅供容納戰機左右騰挪的苛刻地步。但就是這樣一款「魂LIKE」一般的遊戲,區別於主流STG彈幕堆砌、有事扔BOMB的模式,《異形戰機》贏得不少死忠粉絲,至今未能實機通關的手殘本蟹也被其遊戲手感深深折服。
武器系統的設計上,Irem另闢蹊徑設計出「FORCE」系統與「波動炮」。FORCE系統是一種外掛於戰機的球形僚機,可附著在主機前後端,這樣可幫助抵禦敵方子彈,又能增強所對應的前後方彈幕。另一種用法是將其彈射出去形成獨立作戰單位,這樣主機將失去保護,好處是自機無需親自冒險,由無敵的FORCE深入險地作持續輸出。波動炮則借鑒自《宇宙戰艦大和號》的毀滅性主炮「波動炮」,玩家通過長按攻擊鍵蓄力,當蓄力槽滿後鬆開就能發射威力驚人的波動炮。熟練背板後,運用波動炮轟擊厚皮敵人以及BOSS弱點,絕對是令玩家著迷的感覺。
多年之後再回首《異形戰機》系列,卻發現該作世界觀及故事要比遊戲中所表現出來的更加黑暗,簡直就是一個宏大而恐怖的長達數個世紀的星際噩夢,今天就來聊聊這個經典打飛機遊戲究竟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吧!
《異形戰機》故事設定在26世紀,人類已經獲得建造行星殖民地的科技水平,邁向星辰大海似乎已經觸手可及。然而在外星開拓期間,人類第一次遭遇到可能懷有敵意的外星文明,為了應對預想之中的敵人,軍方科學家提出了製造星際級生物兵器的構想。他們運用生物學、遺傳學、人類基因、及某種未解析的蟲洞能量學,製造出一種特殊的生命形體「拜多」,這種生物除了四維空間的實體之外,還擁有光的波粒二象性,因此它實際上是擁有多維度穿梭的能力,真實形體無法通過常規武器消滅,甚至能超越空間對生物造成精神上的影響。
拜多初期被固定於胚胎形態,其意識被設定為「本能吞噬一切接觸到的有機生物」,存放於月球規模大小的容器飛船之中,準備向宇宙深空發射。然而準備工作總會掉鏈子,操作人員的一個微小失誤導致拜多在太陽系內被激活,覺醒的拜多瘋狂侵蝕掉太陽系內的人類殖民地,在150小時後,人類終於利用次元位面武器將其封鎖在次元裂縫之內。原以為事故已經解決,但人類為自己所作的孽總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開出惡之花。
被流放於異次元的拜多在惡劣的環境下並沒有死亡,而是頑強地活了下來並不斷進化,直到某一刻它擁有了突破時空的能力。此時深植於體內的人類基因驅使拜多本能地嚮往著故鄉——地球!於是它衝破次元壁,回到人類所在時空的銀河系英仙臂,然而此時的時間卻倒流了四百年,人類正處於2112年,此刻的人類剛剛初步踏上銀河系之旅,拜多的碎片偶然被當時的勘察船帶回太陽系,被認為是外星生物存放於木星的基地進行軍事性的研究開發,這就是遊戲系列中主角戰機的起源「RX-計劃」。
時間來到2193年,拜多已經完全回到本次元並覺醒,木星基地及周邊半徑三萬米空間被完全抹消,軍方才意識到這個生命體比想像中更可怕。拜多除了侵蝕生命體之外,還進化出入侵機械及電子網路的能力,被吞食的無論是人類、生物、機動兵器都無一例外成為其控制的分身。這些噩夢一般的半生物機械瘋狂地攻擊人類設施及殖民地,再以幾何倍數地增值。現在唯一能與之對抗的也只有同根同源開發的「RX-計劃」戰機了,於是集合系列科技結晶的最新成果R-9a Arrowhead(箭鏃)背負人類存亡的使命,踏上了對抗宇宙惡魔的道路。
然後我們來說說本文標題相關的事情,在續作《R-TYPE II》GB版說明書中解釋了R-9Ø更詳細的資料,這不說不緊要,一說可將該系列帶入萬劫不復的深淵……根據描述,R系列的戰機為了小型化以及更高的操縱性,軍方專門挑選14歲左右的少女駕駛員,將其四肢通過手術切除,再連接到戰機駕駛系統,然後又用更不人道的用醫學手段限制其身體成長,讓這些少女永久固定於目前的狀態,在軍方的數據上這些駕駛員實際年齡已經在23~28歲,但外觀上依然只有14歲的模樣,她們將永遠作為耗材與RX系列戰機捆綁在一起。
這樣殘害未成年少女的罪行已經非常令人髮指,而更可怕的事情居然還有——從R-9a型號開始,RX系列戰機之所以在機動性及戰鬥力獲得了呈倍數級的提升,這得益於機體搭載的名為「Angel Pac(天使包)」的輔助電腦系統。根據官方的解釋,這個系統極有可能是其他切除了四肢的人類,也可能是浸泡在培養液罐子中的其他人類的大腦。
這些「不小心」說漏嘴的設定在玩家中間引發波瀾,畢竟正常人實在難以接受這樣獵奇的遊戲設定。因此在隨後的《R-TYPE III》為了安撫,在遊戲準備畫面專門製作了駕駛員手握駕駛桿的主視覺畫面。彷彿是在告訴玩家:「看吧,駕駛員的手並沒有被切除,我們可沒有虐待少女!」
隨著製作方Irem的被吞併,許多第一手資料及設定被埋沒在歷史之中,關於「斷肢少女駕駛員」的傳說已經無從考究。雖然製作人九條一馬重新創立了Granzella工作室,在《R-TYPE FINAL 2》中還特別加入飛行員的形象去辟這個謠,但深植於人類黑暗本能的懷疑論表示:解釋就是掩飾啊,你們是不是又想搞一些幺蛾子設定?
關於街機遊戲《異形戰機》這個傳奇系列的更多故事,假如有機會老蟹將再作補完,本期就先聊到這裡,謝謝大家閱讀本文。
作者:霸王蟹 玩齡超三十多年的老蟹殼一個,遊戲人生關注遊戲人文的遊戲玩家
編輯:小雷